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0日 17:36 0 aa

2025年,日本人又拿诺奖了,而且一拿就是俩。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拿下了化学奖,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摘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这一波操作,把日本在21世纪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总数拉到了22项,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

从1949年汤川秀树第一次为日本开了个好头,到现在的“年年上榜”,日本到底是怎么在诺奖战场上一步步打出存在感的?难道只是运气好?日本能做到这一点,靠的到底是什么?它的模式,是不是别的国家学得来?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几十年撒的种,终于开花了

当年日本说要“50年拿30个诺奖”,听着像玩笑。现在回头看,笑不出来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科研预算也随之水涨船高。从1955年只占国民收入1%,一路涨到80年代快接近2%。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那时候日本真“有钱任性”,砸钱砸得毫不手软。科研经费不是一次性补贴,而是连年不断地往里注水。

2001年定下诺奖目标时,日本还专门搞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国家层面直接给科研“开绿灯”,把“出成果”变成了国家赛道。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科研环境不是靠一阵风,而是靠一整套“耐心机制”在撑着。即使后来经济转冷,该投的钱也没少投。政策一连贯,科研人员心就定了。

学校拿的“运营交付金”其实也就是“保底工资”,不是逼你今天出成果明天写论文那种节奏,而是支持你安心做长期研究,不怕失败,不用焦虑。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企业也不是旁观者。不少日本公司把将近三分之一的利润砸进了技术研究。你要说这是“科研国家队和企业联盟”的双保险体系,其实也没夸张。

这种“慢热型”投入方式,在今天看来,反倒成了日本的最大优势。因为科学研究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活儿,急不得。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教育土壤厚,研究氛围暖

光有钱不够,得有人能坐住冷板凳。日本的教育改革,早在1947年就开始动刀了。

那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把旧时代的军国主义教育翻了篇,转向和平主义和民主精神。这在当时可谓“刮骨疗伤”,但也为后来科研环境打下了基础。

更关键的是,战后那批“帝国大学”被改造为国立大学,拥有较高的学术自治权。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这三所学校后来成了诺奖制造机,占据了日本诺奖得主的七成以上。科研自由度高,学术氛围浓,人才自然往这儿聚。

日本还特别重视基础研究和青少年科学启蒙。从上世纪50年代起,各种学生科学奖项就开始“撒网”,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森康晃教授说得很直接:“这不是突击出来的,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日本的科研,不是“几个月出成果”的快餐,而是“几十年磨一剑”的工艺。

再看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北川进,他的研究经历了五百多次失败。能坚持下来,不是靠鸡血,是因为日本的学术考核机制不逼人。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早年研究人员是公务员身份,短期没成果也不会饭碗不保。也正因为这样,日本科研圈里,“沉住气”“不急功近利”成了标配。这种文化氛围,或许才是诺奖背后最硬核的底气。

日本能走到“全球学术中心”那一步吗?

当然,日本现在的成绩并不能掩盖它的短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日本虽然奖拿得多,但还没真正站上全球学术舞台的中心。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广岛大学的黄福涛教授就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比较边缘,而且国际学术交流相对薄弱。

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有数据支撑,本世纪22位诺奖得主中,只有4位是在国外做出获奖成果的。

这说明,日本虽然科研系统扎实,但学术网络不够强,国际合作也不够广。

大学排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东京大学是日本的“天花板”,但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也只排第34位。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整体来看,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跟欧美顶尖高校还有明显差距。

更重要的是,人才结构也有点问题。日本太依赖本国培养,国际化程度不够。

像中村修二这样后来转行去美国拿奖的科学家,就曾批评日本教育“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的问题。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日本的教育体制讲究“整齐划一”,但创新恰恰需要“跳出常规”。在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光靠本土培养、封闭式研究,可能撑不起下一轮的科研突破。

如果日本想从“诺奖大国”升级为“学术强国”,就必须在开放性上下功夫。要吸引更多国际学者加入,也要让自家科研成果走出去。

这不仅是日本的挑战,也是所有想在科技上发力的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尾声:诺奖不是终点,是一种提醒

日本这次再揽两项诺奖,看似是一次“胜利”,其实也像一记“提醒”。它提醒我们:科学的成果从来不是短期冲刺的结果,而是长期耐心投入的回报。

一个国家想在科研上出成绩,靠的不是“赢一次”,而是“赢得起时间”。

日本几十年如一日地砸钱、育人、稳政策,才有了今天的结果。它不是没问题,但它敢于正视问题、调整路径,这才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今年再拿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世纪第22次,日本为什么能做到

对中国来说,这些经验不一定都能照搬,但有一点是共通的,科研不是拍脑袋,也不是靠一两个明星科学家撑场面,而是需要一个大环境去支撑。

参考资料:诺贝尔奖+2!日本又双叒叕获奖了,我们该关注什么?|锋面评论

2025-10-09 08:01·上观新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