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0日 21:17 0 admin

来源:【资阳融媒】

曾经,一场“双11”电商大战能让四川安岳的柠檬企业严阵以待;如今,同样的时节,生产线上忙碌的却是发往海外的一箱箱柠檬。从国内电商“红海”搏杀到外贸“蓝海”扬帆,安岳柠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四川外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正在打包柠檬。

走进四川柠之恋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麻利地将金黄饱满的柠檬装入印有英文标识的包装箱。厂区外,等待装货发往菲律宾的冷链卡车排成长龙。公司总经理胡学冬感慨:“以前‘双11’我们自己搞电商全力备战,现在生产线为国外订单满负荷运转。”

作为四川省首个年出口额突破亿元的新鲜水果,安岳柠檬的销售格局悄然生变——曾经风生水起的国内电商悄然退潮,连接国际市场的“出海”通道日益宽广。

现象:

“双11”静悄悄,“黄金果”奔赴新航道

11月9日,距“双11”仅剩两天,四川柠之恋果业有限公司的电商办公室内却格外安静。电脑上的咨询信息偶尔弹出后,就再没有了消息,办公区只见零星几名员工在处理订单。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四川外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正在分拣柠檬。

“几年前的‘双11’,我们提前一个月备货,临时雇20个人打包都忙不过来。现在,平台流量成本高,产地收购价也高,利润空间所剩无几。”胡学冬坦言,行情波动大,不敢接长周期订单,担心履约亏损。这位曾经将单一柠檬产品做到天猫水果类前十,日发货量达数万单的电商老兵,如今已将业务重心大部分转移至线下和外贸,仅保留10%的电商代发业务。

与电商办公区的“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学冬不停响起的电话铃声和络绎不绝的来访客商。“最近到了收购期,一天最少都要接待2-3波收购商。”胡学冬表示,这些客户中有来自俄罗斯、东南亚等地的海外采购商,也有来自新疆、河南等地的国内经销商。“谈一笔就是几十万的业务,比做电商消耗的量更大,而且客源更稳定。”

同样的故事也在安岳其他的柠檬企业上演。“2018、2019年是电商盈利高峰,那会儿我们的年收入可达三百万。”四川外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志强介绍到,由于利润持续减少、公司经营入不敷出,遂于2023年全面停止自营电商业务,全力转向外贸出口。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蒋志强与外商客户沟通。

数据印证着这一趋势。胡学冬的公司自今年9月以来已收购了400多万斤柠檬,目前已销售了约300万斤,其中电商渠道仅售出两三万斤,占比不足1%。

而在外贸端,四川外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志强给出了更宏观的图景:“预计今年出口量可达1000万斤,自九月起每周稳定发货2到3个集装箱。这些柠檬将销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十多个国家。”

探因:

价格内卷与出海机遇,产业格局重构的因势选择

安岳柠檬的销售主渠道从国内电商向全球外贸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国内电商“红海”的生存压力与国际市场“蓝海”的发展机遇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四川柠之恋果业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正在分拣柠檬。

首先,来自国内电商领域的多重压力。“电商平台兴起后,低价倾销成为常态,柠檬陷入‘越卖越便宜、越便宜越无利’的恶性循环。”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田景华回忆道,电商企业比较活跃的时候,安岳柠檬基本上都是“9块9,5斤包邮”的销售模式。虽然当时一度占到全县柠檬销量的20%-30%,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随之凸显。

胡学冬算了一笔账:电商平台售价从高峰期每个柠檬近5元降至约2元,流量成本也从占销售额10%飙升至30%以上,加上包装、物流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2014年至2019年,他的公司因电商价格战亏损超500万元。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四川柠之恋果业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正在分拣柠檬。

平台规则更是雪上加霜。“仅退款不退货”“7天无理由退款”等政策出台后,使柠檬退货率一度高达45%,回款周期长、投流费用高,让许多企业不堪重负。蒋志强补充道:“做电商,一单柠檬利润从1.5元压到0.5元,国内贸易商还不断压价,工厂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其次,柠檬产品自身的特性与市场变化也放大了电商的困境。田景华指出,柠檬作为低频消费单品,主要用于泡水,复购率低,不适合电商大规模走量。

与此同时,蜜雪冰城等茶饮头部企业直接到产地采购,以及社区团购以极低价格销售次级果品,都进一步挤压了中小电商的生存空间。胡学冬坦言:“单品售卖模式无法通过其他高利润商品平衡流量成本,抗风险能力差。”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四川柠之恋果业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正在分拣柠檬。

面对国内困局,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蒋志强回忆转型初期的艰难:“刚开始做的时候,因客户跑路损失30多万元,但对流程熟悉后,外贸的稳定性和利润凸显出来。”胡学冬对比了两种模式:电商发货以“件”为单位,外贸以“万斤”为单位;出口优质果单价更高,且回款周期固定。由此,他的公司在转型6年后利润提升约50%,近年来未再出现亏损。

在此背景下,政府也在大力支持为企业出海赋能。田景华表示,安岳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海外展销会,提供出口备案、外贸营销、出口退税等培训,协助企业对接海外采购商,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展望:

融入全球,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链

尽管外贸增长迅猛,安岳柠檬产业仍面临挑战。今年以来,柠檬价格一路走高,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数据,2025年9月全国柠檬平均批发价已达14.87元/公斤,较去年同期7.84元/公斤高出近一倍。这也导致精深加工企业采购困难,全县的柠檬加工占比从20%至30%降至10%以下。

“双11”15年观察:安岳柠檬换条“赛道”闯世界

四川柠之恋果业有限公司工厂内,即将发往菲律宾的柠檬。

然而,危机中蕴藏转型机遇。田景华指出,未来柠檬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工+品牌+海外”。持续提升柠檬饮料、冻干片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拓展欧美高端市场。目前,安岳已有33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柠檬酒、面膜等200余种产品。

那是否意味着,未来电商领域再也见不到柠檬的身影?“柠檬电商不会消失,但会走向两极分化。”田景华预测道,一端是低价走量的次级果品,另一端是高附加值的品牌化产品,中间形态将逐步减少。例如,龙台镇的“方老头”就通过直播带货树立人设,年销售额稳定在百万元级别,“柠檬共和国”的气泡水通过电商年销数千万元。

对企业而言,渠道多元化无疑是抵御风险的关键。胡学冬的公司就形成国内线下(60%)、外贸(30%)、电商(10%)的销售结构,通过快速走货降低库存风险。蒋志强则计划参与更多国际展会,优化客户结构。

从“9.9元包邮”的血战到集装箱出海的从容,安岳柠檬的转身,不仅是一场销售渠道的变革,更折射出柠檬融入全球市场的必然性。当电商红利消退,唯有跳出价格内卷、拥抱更广阔的产业视野,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价值坐标。

全媒体记者 阳洋

本文来自【资阳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