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滨城科普惠”人工智能进校园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3日 21:03 0 admin
“滨城科普惠”人工智能进校园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沉浸式AI体验进校园 区科协供图

日前,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号召,丰富中国科协“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试点项目内涵,由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天津启迪之星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新村街道、新河街道、杭州道街道、新北街道共同承办,天津建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的“滨城科普惠”人工智能进校园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在2025年9月15日至12月15日期间,为辖区内多所中小学带来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人工智能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将前沿科技零距离送到青少年身边,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能。

启航!

“滨城科普惠”的星辰大海

“滨城科普惠”人工智能进校园项目是滨海新区“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秉持公益性原则,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无偿的科技教育服务。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项目力求打破传统科普的壁垒,让人工智能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概念,而是成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可创造的奇妙体验。项目承办方之一启迪之星孵化器充分发挥其链接创新资源的优势,与各街道、社区及学校紧密协作,确保活动高效、精准落地。项目实施单位天津建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则凭借其在AI应用开发和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内容支持。

大咖来了!

金牌讲师玩转AI课堂

项目的核心讲师由天津建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包建强担任。包建强拥有复旦大学数学系本科背景及长达20年的编程与研发经验,曾任职于惠普、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并担任过多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级技术总监,著有《APP研发录》和《Android插件化开发指南》等专业书籍。自2025年初起,他已在滨海新区欣嘉园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AI通识课程实践,深受学生欢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项目活动中,包建强摒弃了枯燥的理论灌输,采用“理论讲解+沉浸体验”的双轨模式。课程伊始,他总是从学生们熟悉的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解锁、短视频推荐等生活场景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化解知识的复杂性——例如将CPU比作“博学的教授”,将GPU比作“成千上万名擅长简单计算的小学生”,使“算力、算法、数据”等AI核心三要素变得通俗易懂。他还适时引入国产芯片发展、自动驾驶分级(L1-L5)、AI伦理等前沿话题,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嗨翻现场!

那些让人尖叫的AI黑科技

如果说理论讲解是点燃兴趣的火种,那么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环节则让这火种燃成了创新的火焰。每场活动都配备了功能强大的AI应用一体机,展示了AI换衣、吉卜力风格图像生成、AI换脸、3D模型自动生成、黑白照片上色、AI唱歌跳舞、文生图、图生视频、数字人制作与实时对话等十余项前沿应用。在杨家泊小学,搭载感知决策算法的自动驾驶小车在模拟环境中精准避障,引来阵阵惊呼;在欣嘉园实验小学,孩子们围在体验设备前,看着自己的照片瞬间变成动漫人物,或跟着AI虚拟教练学习舞蹈,欢声笑语不断;在塘沽上海道小学,AI换衣体验不仅让学生惊叹于技术的神奇,更引发了他们对苗族银饰、藏族藏袍等民族文化的主动探究;在新北街道组织的活动中,学生们利用AI绘画工具自由创作“未来机器小人”“古代学童”等形象,创意火花四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场为同学制作数字人并进行实时对话的环节,让学生直呼不可思议,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的温度与力量。

种子与火花!

当创新梦想被点燃

系列活动在各学校均引起了热烈反响。杨家泊小学刘校长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正好弥补了乡村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不足,让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具象可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塘沽上海道小学相关负责人认为,活动成功打破了校园与社会优质科技资源的壁垒,是一次精准的“科普赋能”。学生们在活动后纷纷表示,原来人工智能如此有趣和贴近生活,并对编程、建模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甚至立下了未来从事AI技术研发的志向。

不止于此!

未来的科普之旅更精彩

“滨城科普惠”人工智能进校园科技志愿服务项目首阶段的成功实施,为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滨海新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仅是全国科普月期间的亮点活动,更是构建长效科普机制的重要探索。通过校、家、社、企的协同联动,项目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推动科普教育的合力。项目结束后,主办方将进行系统总结与经验推广,计划将这一成功模式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和学校,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理解人工智能乃至未来创造人工智能。据了解,未来,滨海新区科协及相关合作单位将继续深化“滨城科普惠”品牌内涵,持续开展更多优质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坚定不移地履行科普惠民责任,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深深播下科学、创新、梦想的种子,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

来源:滨城时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