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中企闯进东南亚:中国液冷技术出海,不止降温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3日 21:02 0 admin

10月8日至9日,亚洲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行业盛会——DATA CENTRE WORLD (DCW)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行。在这场被视为亚太数字基础设施发展风向标的展会上,中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商曙光数创发布了其首款针对东南亚市场定制的液冷CDU产品——CDU-22400W,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我们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要成为当地市场的‘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曙光数创CTO张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液冷不仅是技术趋势,也是全球数据中心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液冷成为发展刚需

在全球数字经济和AI算力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数据中心液冷化已从“可选方案”变为“必然选择”。

芯片功耗的持续攀升是核心驱动因素。随着英伟达、AMD等芯片厂商推出功率突破千瓦级的高性能芯片,AI集群单机柜功率已普遍达到50kW以上,传统风冷技术逼近物理极限。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对数据中心能耗的监管日趋严格。以新加坡为例,2023年起对新建数据中心的PUE(电能使用效率)要求已收紧至1.3以下,这一标准成为数据中心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这不是接受度问题,而是市场需求问题。”张鹏指出,“当服务器芯片必须采用液冷解决方案时,数据中心就不得不建设为液冷数据中心。海外市场正在积极寻找成熟的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

产品定制化:从“技术优势”到“市场精准匹配”

此次发布的CDU-22400W,也是曙光数创对东南亚市场的深度理解与快速响应。

中企闯进东南亚:中国液冷技术出海,不止降温图:曙光数创CTO张鹏(左一)与曙光数创海外合作伙伴在DCW上合影

东南亚地区面临着独特挑战: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限的机房空间、淡水资源结构性短缺,以及愈发严格的PUE和WUE(水资源使用效率)限制。针对这些痛点,CDU-22400W进行了全方位优化。

在散热能力上,新产品单个CDU具备2400kW的散热能力,可以支持多达16个120kW的高密度AI机柜散热。“海外客户非常重视将基础设施设备独立部署,对空间利用率极为敏感。”张鹏解释道,“我们的高密度设计直接回应了这一需求。”

在能效方面,与传统冷板产品相比,CDU-22400W采用双泵设计,可将一次侧和二次侧综合运行功耗整体降低20%以上,更小的逼近度设计可使得冷源利用率提高30%,进一步延长自然冷却时间,大大降低系统整体能耗。“整个液冷系统70%~80%的功耗在一次侧,这里的优化带来的节能效果最为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产品工业设计融入了“大象”这一东南亚文化符号。“大象象征着稳定、智慧与可靠,这正是客户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核心诉求。”张鹏表示,“这种文化层面的共鸣,有助于建立品牌认知与信任。”

参与全球竞争:中国液冷技术的系统优势

“中国液冷产业的发展几乎与北美同步,在某些应用领域我们走得更快。”张鹏指出。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液冷市场,中国厂商凭借什么脱颖而出?这种先发优势源于国内独特的市场环境——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快速增长的算力需求,以及较早实施的“双碳”政策,共同催生了全球最为成熟的液冷产业链。

张鹏说道:“中国拥有完善的液冷产业链和制造能力,这带来了成本优势和快速交付能力;其次国内液冷技术的发展几乎与北美同步,在某些应用领域甚至更为领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具备提供全栈液冷解决方案的能力。”

与传统风冷系统相比,液冷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精度要求极高,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一旦控制系统出现故障,十几秒内就可能导致服务器高温停机,这就对液冷CDU的质量、控制系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鹏强调,“我们在控制系统上的深厚积累,包括秒级冷启动、负载跟随和多重冗余设计,构成了核心竞争壁垒。”

东南亚市场机遇:中国厂商的战略要地

然而,在看似快速的布局背后,企业决策者却怀有强烈的紧迫感。当被记者问及为何能在一年内迅速推出定制化产品时,张鹏的回答出人意料:“我觉得不是快,是慢了,我现在都非常着急。”

这种紧迫感源于对市场窗口期的精准判断。张鹏坦言,“目前我们将视角集中在亚太及中东区域。实际上,这个区域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迫切。”在他看来,速度不仅仅是一个执行效率问题,更是一个战略生存问题——谁能更快地完成本地化布局,谁就能在这片快速增长的市场上建立起主导优势。

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一方面,国内市场虽然成熟,但竞争日益激烈,且液冷需求与人口及算力规模强相关,增长天花板可见;另一方面,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市场正迎来传统IDC升级和智算中心建设的双重红利期。“我们要抓红利去抢占市场,”张鹏强调,“必须尽快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建设当地团队,定制适配产品,建立交付合作伙伴。”

为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曙光数创构建了“新加坡总部+马来西亚实验室+青岛工厂”的三地协同模式。新加坡总部负责市场与战略前沿洞察,马来西亚实验室专注于当地水质测试与定制化方案验证,青岛工厂则依托国内成熟产业链保证快速量产与交付。这种布局既实现了本地化的敏捷响应,又最大化地发挥了中国的制造与成本优势。

中企技术出海: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

曙光数创的出海路径也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模式的改变——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标准、解决方案和产业生态的全面输出。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曙光数创已在东南亚落地3个液冷项目,包括马来西亚万国数据努沙再也科技园项目。这种“数创速度”背后,是中国企业在研发响应、定制化能力和交付体系上的综合优势。

“海外客户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冷却设备,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张鹏指出,“我们正在从液冷设备商向液冷系统集成商转型,与本地伙伴合作,提供从规划、设计到交付、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种转变要求企业建立更深度的本地化能力。曙光数创正在积极组建本土团队,并与当地设计事务所、工程公司建立合作。“通过培训当地设计师,将我们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植入项目前期规划,这比单纯销售产品更有价值。”

中国技术迎来全球化窗口

随着AI应用从训练走向推理,从中心扩展至边缘,算力基础设施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张鹏认为:“全球不需要那么多大模型,但需要大量基于行业和区域的本土化AI应用,这些应用必然靠近用户部署。”

这一趋势为中国技术出海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在液冷这条赛道上,中国企业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我们不仅要输出产品,更要输出中国的技术标准和服务理念。”

业内观察家指出,随着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在数据中心能效优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正成为国际化资产。从液冷设备到全栈解决方案,从技术标准到运维体系,中国数字基建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上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出海路径。

来源:环球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