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排行榜 2025年09月25日 20:16 0 aa

昨天(9月24日),由北京市文联承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与共生之路”专业沙龙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行。本次沙龙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新现象,围绕“文化原创力”的内涵演进与实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的边界厘定与双向奔赴的未来图景。来自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影视、数字出版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中外从业者及文艺爱好者共70余人参与活动。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科技入场:文艺拥抱新变化

飞速发展的科技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日益呈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渗透态势,深刻重塑着当代文艺发展的新格局。越来越多艺术家正从最初对新技术的观望与抵触,转向主动拥抱、积极融合,这一转变充分彰显了科技、艺术与人文交融共生的时代趋势。科技如何赋能动画、音乐、出版等领域的创作实践?在沙龙首环节,嘉宾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全面呈现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场景、新方法与新可能。

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指出,电影艺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支撑。从视觉呈现到叙事结构,科技不断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也催生了具备跨域能力的新一代创作人才。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张树武从技术演进视角切入,提出人工智能已从单一手段升维为一种方法论,正在重构包括文化在内的多个行业生态。他表示,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并非单向赋能,而是双向奔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真正的融合,是让技术理解人文精神,也让文化赋予科技温度。

作为较早探索AI与传统绘画融合的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分享了其坚持开展对比性创作的实践体会。他坦言,尽管AI可快速生成图像,但那种“一键成画”的效率缺乏真实的情感投入与感官体验。人对世界的感知是多维的,是触觉、视觉、记忆、情绪的综合投射。他强调,唯有通过一笔一画的积累,才能实现对生活与情感的真实还原,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生命质感。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副总经理,联合在线(深圳)数字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克凌结合出版领域实践,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儿童图书内容生成、文本标准化校对、精准营销推荐等环节的应用现状。他指出,AI本质是辅助工具,可显著提升效率,但真正的创作主体始终是人。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从音乐创作角度发出深刻洞察:“AI对音乐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他援引AI续写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机器人演奏大型交响乐等案例,展示技术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达到的高度。但他同时强调,AI可以模仿风格,却难以创作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跨越生死的爱情悲歌,也难以复现陕北号子那源自黄土地的粗犷呐喊。音乐的灵魂,在于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时代共鸣。

边界之问:科技能否撼动文艺的精神内核?

面对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与会嘉宾围绕“科技是否会削弱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科技与文艺创作的边界究竟在哪?”展开深入思辨。孙立军播放了动画短片《秋实》片段及研究生AI作品合集,引发广泛思考。他提出一个核心命题:用西方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审美至关重要!真正的艺术创造源于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独立判断,这种审美自觉根植于民族经验与历史积淀。

张树武进一步阐释,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垂直领域智能体阶段,能成为个人化的创作伙伴。但是人类的情感和深度思维是AI替代不了的。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舒勇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最不可替代的是价值观。”他认为,人类虽有缺陷,却是具有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的“天才”。技术或许可以超越个体能力,但也能激活人的潜能,唤醒沉睡的艺术灵感。

于克凌指出,人类的思想价值情感和灵魂永远掌握在握笔人手中,AI只能跟随人类的脚步前行。

黄宗权补充道,AI能写歌,但写不出“情到深处自成章”的动人旋律,AI代替不了真正的艺术家去思考。

共生之道:迈向科技与文艺的深度融合新范式

在厘清边界的基础上,沙龙进入更高层次的对话——如何实现科技与文艺的真正共生共融?

孙立军以AI水墨动画《黄土坡》为范例,生动诠释了先进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路径。他提出,面对AI时代,人类应着力培育“三力”: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唯有如此,科技才能成为激发文化原创力的强大引擎。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张树武强调,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虽不能实现“文化的大众化”,却能有效推进“文化的大众化”。他倡议开放优质文化资源,使AI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他指出,要警惕“文化AI化”,推进“AI文化化”。

舒勇指出,技术日新月异,但文化艺术的价值历久弥坚,永远不会过时。他呼吁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打通壁垒,培养既懂艺术规律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于克凌强调,文艺行业为AI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他以《黑神话:悟空》《哪吒2》《清明上河图》等一系列数字作品为例,介绍了科技在文艺作品推广普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共话“科技赋能文艺创作”  AI代替不了艺术家的思考

黄宗权表示,科技赋能文艺创作,科技帮助人类更好地展现思考、情感,更好实现人类创意。因为这种赋能,艺术题材发展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不断激发文化原创力,最后科技和文化一定走向共生。

本次沙龙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既展现了科技赋能文艺的广阔前景,也明确了坚守人文精神的根本立场。唯有坚持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以守正之心涵养创新之力,以人文之光点亮技术之焰,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守护住文艺创作的精神灯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让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成为时代记忆的见证者、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民族精神的承载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刘忠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