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自贡恐龙博物馆科研成果首登《自然》 揭秘哺乳形动物颌关节演化新突破

排行榜 2025年09月26日 01:51 0 aa

川观新闻记者 丛雨萌

9月25日,记者从自贡恐龙博物馆获悉,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于24日在线发表《哺乳形动物多样颌关节的趋同演化》论文,这是自贡恐龙博物馆科研成果首登该刊。

论文截图。(自贡恐龙博物馆供图)

该研究由自贡恐龙博物馆江山、叶勇等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两件化石标本开展的重新研究。其中,一件为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川南多齿兽(中侏罗世三列齿兽类)。

川南多齿兽头骨重建。(自贡恐龙博物馆供图)

据了解,该团队扫描、重建并分析该标本后,首次在四足动物中发现齿骨髁—颧骨窝次生颌关节,突破对次生关节形态的认知。不同于哺乳动物的颅—颌次生关节,川南多齿兽的该关节由下颌齿骨后部的齿骨髁与头骨侧面颧骨臼窝嵌合而成。研究推测,这一关节是演化创新,与它用于挖掘的特化头骨、加长齿列构成适应系统,反映其植食与穴居生态。

基于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原始颌关节与次生关节演化四阶段序列:一是“爬行动物”的关节骨—方骨原始颌关节;二是进步犬齿兽类以原始颌关节为主、次生接触点辅助;三是哺乳形动物以次生颌关节为主要承压结构,原始颌关节辅助并传声;四是哺乳型动物的完全齿骨—鳞骨颌关节,原始颌关节成中耳听骨关节。川南多齿兽的关节为第三阶段提供关键实证,扩展对哺乳动物关键特征演化序列的认识。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川南多齿兽。(自贡恐龙博物馆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毛方园表示,研究构建了首个原始与次生颌关节系统演化框架,凸显了演化驱动机制复杂,为理解脊椎动物形态—功能演化提供案例。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江山称,自贡有丰富古脊椎动物化石,此次“老标本”(1984年命名)经新手段研究获新发现,丰富了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形态多样性。

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有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未来,自贡恐龙博物馆将依托多个科研平台,深化国内外合作,持续研究盆地内恐龙及其他古脊椎动物。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