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秋编辑|小秋前言近期,海关总署发布了一组数据,而这些数据让人忍不住感慨马斯克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为了现实。2015年一月到八月期间,中国变压器的出口...
2025-11-01 0
中国“人造太阳”2027年就要实现关键落地了,这件事最近在科技圈炸开了锅。
可能有人还没get到它的分量,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搞不好会彻底改写人类的能源格局,甚至连咱们每天交的电费都可能迎来颠覆性变化。
很多人一听到“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就觉得高深莫测,本来想绕开原理直接看结果,但后来发现不搞懂基本逻辑,根本体会不到这项技术的牛气。
其实这东西的核心思路很简单,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让轻原子核在人工控制下撞在一起融合,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
太阳内部一直在发生核聚变反应,咱们的“人造太阳”就是建一个装置,在地球上重现这个过程。
它的燃料是氘和氚,这俩都是氢的同位素,说直白点就是氢家族的“亲戚”。
氘这东西在海水里到处都是,提取成本还特别低,光这原料优势就秒杀了现在的煤炭、石油。
不过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可太难了。
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天生互相排斥,就像两块同极的磁铁,硬要凑一起得用超大力量。
要克服这种排斥,就得让原子核以超高速度碰撞,这就需要1亿度的极端高温。
这个温度有多夸张?太阳核心温度才1500万度,1亿度相当于它的6倍还多。
这么高的温度,任何材料都扛不住。
无奈之下,科学家们想到了磁场约束的办法,用特殊的环形磁场把高温粒子困住,让它们在里面稳定运动。
实现这个功能的核心设备就是托卡马克装置,咱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今年1月,我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1000秒以上的稳定运行,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如此看来,咱们有底气计划2027年在安徽建成全球首个可发电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一步看似只是实验阶段,实则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跨越。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实验装置吗?这里面的技术难度超乎想象。
它需要同时满足稳定的1亿度高温、长时间的磁场约束、能承受粒子冲击的耐材,还要保证能量输出大于输入,每一个条件都是对人类科技水平的极限挑战。
咱们国家早就规划好了清晰的路线图,2027年实验装置落地后,2030年启动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目标实现1000兆瓦级稳态运行,到2050年左右就有望完成商业化应用。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2050年还很遥远,但想想一升海水通过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就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地球上海水储量又那么大,这份期待就很值得。
在全球这场科技竞赛中,中国已经占据了领先位置。
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了电子温度1.6亿度、离子温度1.17亿度的“双亿度”运行,技术参数领先全球。
相比之下,美国的激光聚变路线还面临能量净增益不足的瓶颈,很显然,咱们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
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带来的变化可就太大了。
石油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会被彻底取代,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也会随之重塑。
工业成本会显著下降,像海水淡化、垂直农业这些耗能产业都能大规模普及。
更重要的是,核聚变没有碳排放和长期核废料,能彻底解决化石能源带来的污染问题。
本来以为能源问题会一直困扰人类,但后来发现可控核聚变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向。
它不仅能让人类彻底告别能源焦虑,不再为争夺资源内卷,还能让大家有更多精力去探索科学、追求精神价值。
诚如先前文章所述,自刀耕火种至蒸汽时代,每一回能源变革皆促使人类文明实现跨越式进步。而可控核聚变所引发的,必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革命。
2027年,实验装置成功落地,这仅仅是个开端。在科技的浪潮中,一个蕴藏着无限能源的崭新时代,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徐徐走来。
或许未来某天,电费真的能大幅降低甚至实现免费,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有了“人造太阳”这项技术,一切都有可能变成现实。
相关文章
文|小秋编辑|小秋前言近期,海关总署发布了一组数据,而这些数据让人忍不住感慨马斯克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为了现实。2015年一月到八月期间,中国变压器的出口...
2025-11-01 0
3000元档手机神仙打架!红米一加真我各出狠招,谁才是韭菜收割机? 红米续航狂堆料,一加速度飙上天,真我影像玩花活,3000元档三款手机正面硬刚不含糊...
2025-11-01 1
他用二十多年时间,从宿迁农村走到商业金字塔的顶端,却始终没能走进儿子的童年。刘强东这一生,赢过生意,扛过丑闻,唯独提到大儿子时,他的声音轻了,眼眶红了...
2025-11-01 3
中国“人造太阳”2027年就要实现关键落地了,这件事最近在科技圈炸开了锅。可能有人还没get到它的分量,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搞不好会彻底改写人类的...
2025-11-01 3
很多年轻人撤离社交媒体,而不少老年人则正在染上“网瘾”。数字受众洞察公司 GWI 为《金融时报》(FT)分析了超过50个国家25万名成年人的上网习惯,...
2025-11-01 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本文作者——霍然|资深媒体人“未来90%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这样的说法最近刷爆朋友圈,从工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
2025-11-01 3
2025年10月下旬,OpenAI推出了名为Atlas的浏览器,这款产品一亮相就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和科技行业内。从命名来看,其背后透露...
2025-11-01 3
今天,小毋想跟大家说个特别提气的事儿,我们的吉林一号卫星,最近拍了一组台湾省的高清影像,岛内的每条街道、每栋楼,甚至路上跑的车,都看得清清楚楚。有网友...
2025-11-01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