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科技赋能城市公共文化,点亮生活新图景

AI科技 2025年09月24日 11:33 1 admin

9月23日举办的“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上,百余位全球公共文化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新科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智能驱动文商旅体融合新场景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指出,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成为驱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深刻重塑着从图书馆、博物馆到城乡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赋能城市公共文化,点亮生活新图景

“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甘南摄

数智赋能升维文化空间

当图书馆不仅能借书,还能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体验课堂,当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转化为可交互的叙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态正被重构。论坛开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杨加玲提出,当代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藏书机构转变为面向公众的智慧学习空间,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市民构建全新的阅读与学习体验。她介绍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推出的AI大模型“智聊书”邀请用户与书籍内容进行互动对话,让读者的阅读体验兼具自主性与个性化,产品模型之一是吴承恩的经典小说《西游记》,推出之后就收到了来自儿童与家长的积极反馈,“AI技术为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阅读世界全新体验的大门。”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以智慧时代的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为主题,提出随着知识和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阅读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智慧时代的图书馆不仅要提供资源,更要构建多元化的知识获取场景。“都说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知识的海洋,在数字时代怎么让公众更便捷高效地获取知识?”陈樱表示,国图正在通过技术创新,让古籍、文献从“藏”到“用”,通过科学、体系化的知识组织以及专业化的服务,让资源信息能够很高效地被需要的人发现。

这些实践共同印证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文化生态的核心力量,面对这一变革,文化机构需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体验设计者。

技术革新深化文化感知

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内容表达与用户体验,在数智时代,文化机构如何善用科技,让深藏库房的瑰宝走入寻常百姓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的演讲颇具启发性。他展示了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从单件艺术品到整体文化叙事的跨越。例如通过AR技术,观众可以“穿越”到文物所处的历史场景,获得沉浸式体验。这种创新让亚洲艺术在全球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个深刻观点:数字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向善”。他提醒说,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须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文化发展,确保数字文化惠及所有社会群体。

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苏达·塔尼亚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提出从历史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到创新文化体验的开发,科技不仅赋能了文化传播,更重塑了公众与文化互动的方式。这为如何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普惠的公众体验提供了关键启示。

创新落地激发文化活力

在描绘未来图景的同时,论坛更聚焦于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实践。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白雪华的案例分享尤为引人注目。他透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数字技术不仅激活了农村文化资源,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订单纷至沓来”。成功经验表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在从大城市向乡村延伸,形成全域覆盖的新格局。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直面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层次矛盾,提出需要建立有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土壤以及协同机制,加强技术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合作,实现“创意—技术—场景—消费”的政策协同,并加强各领域优势平台与下游的联动和主动布局,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论坛还重磅发布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这一古籍领域的智慧服务平台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资源和科技赋能、便捷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为学术研究和公众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

从前沿理念的碰撞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发布,本次论坛标志着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正从“愿景”走向“大规模落地”。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更便捷地惠及大众,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城市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真正点亮城市公共生活的新图景。

嘉宾声音

科技赋能城市公共文化,点亮生活新图景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

让知识以多元方式触达读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对公众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注入了全新的动能。图书馆在积极拥抱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丰富阅读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让知识以更灵活多元的方式触达读者。

科技赋能城市公共文化,点亮生活新图景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

数字技术未改变对“善”的追求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虽然数字技术改变了社会文化形态,改变了文明发展方向,但并未改变社会基本价值,尤其对“善”的追求是超越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根本价值所在。

科技赋能城市公共文化,点亮生活新图景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白雪华:

加快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建设

积极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全方位展现中华文明精髓为使命,高标准推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国家目标,加快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建设,助力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线下体验空间建设,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