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山上怎么会有鱼?” | 全国科普月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19日 18:19 0 aa
“山上怎么会有鱼?” | 全国科普月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近70年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播种科学的种子,点燃科学的梦想,以科普之光,照亮求真之路。值此全国科普月,《知识就是力量》精彩不停歇!好玩的活动、硬核的科普,邀您共赴首个全国科普月!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在西藏色林错周围发现了距今约2600万年前的棕榈、攀鲈、臭椿等化石,为复原高原久远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和古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让我们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考队员讲讲科考中的苦与乐。


“山上怎么会有鱼?” | 全国科普月

高原上的苦与乐


高原反应


西藏班戈县城海拔和周边乡镇比,并没有太高,然而科考队员的高原反应却格外剧烈,连有些藏族司机,也没能豁免。年轻队员高反严重,只能回撤,全队减员近半。奈何环境就是这样,留下的队员,除了各有各的应付招数,基本都在攒着一股心劲,努力维持。


冰雹


除了高原反应,还要应付随时可能扑过来的冰雹。有一天,司机师傅刚支好锅灶做着简餐,大风便推着乌云压了过来,雷也开始炸响,冰雹随后密密麻麻地砸下,车窗外的地面眨眼间就成了白茫茫一片。好在车都在跟前,大家迅速钻进车里,任雹子噼里啪啦地在车壳子上弹跳。没过一会儿竟要用雨刮器拨开前窗的视线,才能看到引擎盖上厚厚的冰碴子。


云散开后,地面的冰雹融水汇成一股股急流,顺坡而下,漫灌着鼠兔的巢穴。常能看到这边一个水涡漩进去,而几米开外的一些洞口则汩汩地冒出泥水。不过,倒也没见到因此而奔逃的鼠兔。既然鼠兔能存续到了今天,可能它们的祖辈已经找到了应付这种“洪涝”的办法了。


科考成果


坚守虽然辛苦,回报却相当丰厚。通过对化石层中锆石的同位素检测,我们确定化石年代为距今约4700万年。


“山上怎么会有鱼?” | 全国科普月


上图左是一枚仅能看见一段脊椎骨的鱼化石,因为其余部分还埋在岩石中,需要带回实验室仔细修理。为了保护化石不被二次损坏,需要用石膏绷带固定石板进行特别保护。而最上是一枚落叶化石,化石种类暂时没有鉴定,因为植物的叶子化石,特别是边缘完整的叶片,鉴定很困难。一般情况下,植物化石里最有分类学意义的是花、果实等生殖结构。


这次在班戈县的化石采集,为之前已经认识的老化石添了新标本,加上不断积累的新种类,4000多万年前的“香格里拉”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好奇心是相通的,化石的发现同样也触动了前来帮忙的乡民,尤其是年轻人。一名20岁的高中生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


当他得知自己手里清理出的一段带尾巴的化石是半条鱼时,他很激动地问:“山上怎么会有鱼?”这一问,令我们很欣慰,我们相信,能激起他思考并发问的东西会在他的脑海里深深铭刻,这是弥足珍贵的。


班戈县的发掘进入尾声时,科考队到达达玉化石点。达玉化石点位于双湖县多玛乡辖区内,2017-2018年,科考队曾在这里开展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大量动植物化石,包括棕榈、栾树、似浮萍叶、攀鲈、春霖鱼、水黾等,这些动植物告诉我们,260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森林,海拔不会超过2000米,而现在这里已经是海拔近5000米的高寒草甸了。


“山上怎么会有鱼?” | 全国科普月



在由低地变成高原的历程里,那里曾经生活过哪些尚不为人知的动植物?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化?最后都去了哪里?这些谜题吸引着我们不断地探索。



责任编辑|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李雅欣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开锣!——庚子西藏化石“秋猎”季》,撰文 / 吴飞翔(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