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5日 08:38 0 aa

你有没有想过,挖一条三千多米的隧道,代价有多大?这问题在不同年代,答案简直是天壤之别。

要是放在五十年前,这可能意味着上千号人没日没夜地干上四年,甚至赔上二十五条人命。但搁在今天,可能只需要一台咱们自个儿造的机器,不到一个月就搞定了,而且稳稳当当,零伤亡

这背后,就是一部堪称“爽文”的国家产业逆袭史。它经历了咱们都懂的屈辱、不为人知的奉献、被死死压制,但最后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站起来、冲上去,把过去高高在上的老师傅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咱们的客户。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这主角,就是盾构机。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名字,但它却是咱们今天城市地铁、穿山隧道背后真正的无名英雄,也是咱们“基建狂魔”称号的底气所在。

一声“什么时候才能不死人”的呐喊

故事得从1974年说起,那会儿南疆铁路开工,其中最要命的一段,叫“星光三号隧道”。

在当时,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咱们动员了四千多人,硬生生拿铁锹和钢钎,一寸一寸地凿了四年。最后隧道通了,但二十五名铁道兵战士,永远留在了那片黑暗里

算下来,平均每推进151米,就要献出一条年轻的生命

为啥这么惨?因为那时候咱们工业底子薄,没啥好家伙。战士们面对滚石塌方、隧道爆破,几乎是“肉身硬抗”。当时二十出头的周先明,后来被誉为咱们盾构机工程的首席顾问,亲眼看着战友和连长倒下,他流着泪发问:“到什么时候,我们挖隧道才能不死人?

这一声叩问,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几代中国工程师的心里。它催生的,是一个关乎尊严和生命的产业。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简单说两句啥是盾构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钢铁穿山甲,前端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刀盘,旋转着切削岩石和泥土,然后通过传送带把渣土运出去,同时在身后把预制好的混凝土管片拼装起来,形成永久性的隧道。工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机器内部操作,安全得很。

效率和安全的提升是颠覆性的。过去千人干一年的活,它一个月搞定。可以说,没有盾构机,就没有今天中国密如蛛网的地铁交通,更没有让世界侧目的中国速度

被“卡脖子”的屈辱,每一分钱都带着刺

这么好的东西,当然不是咱们发明的。它诞生在英国,后来在德国、美国、日本手里发展成熟。技术门槛高、产业链长,所以长期被这几个国家垄断。

咱们要想用,就一个字:买。

90年代,咱们要修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是拦路虎,人工干不了。没办法,只能找德国人买。这一开口,就让我们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技术垄断”。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对方给咱们的,是两台翻新过的二手设备,张口就要7.6亿人民币。啥概念?这笔钱在1997年,相当于我们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千分之七。价格刺眼,但我们自己造不出来,只能咬牙认了。

你以为付了钱就完事了?更憋屈的还在后头。

机器坏了,自己修不了,还得请德国工程师。人家收费按小时算,从离开德国机场那一刻就开始计费,每人每小时5000块。这在当年,比很多人一年的工资都高。

德国专家到了现场,第一件事就是拉起警戒线,把咱们自己的工程师当贼一样防着,不让靠近观察学习。有些明明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小毛病,他们能故意拖上十天半月,就为了多赚服务费。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南京纬三路隧道的总工程师张博洋后来回忆说,那种感觉,客户不像客户,更像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这种被掐着喉咙的日子,我们过了将近二十年。每一个工程师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凭什么你们能造,我们就不能?

这口气,最终变成了燎原的火。

十八罗汉的誓言:我们自己的盾构机,必须搞出来!

转机出现在2001年。这一年,国家下定决心,将盾构机研发列为重点支持项目,由央企牵头,集结全国最顶尖的力量。王大珩、王淦昌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亲自坐镇把关。

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拉起了一支研发队伍。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整个团队只有18个人,大部分还是刚毕业的愣头青,平均年龄不到30岁,很多人甚至连一台完整的盾构机都没亲眼见过。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没经验、没图纸、没数据,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但就是这帮年轻人,凭着一股“必须搞出来”的执念,开始了破冰之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由我们团队自主设计的土压平衡盾构样机“先行一号”诞生。2008年,“中国中铁一号”下线,这是我们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

从这一刻起,中国隧道工程,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式踩下了油门,进入狂飙时代。

2012年,国产盾构机首次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小试牛刀,一炮而红。从此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新加坡、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印度……截至2025年的今天,我们的“钢铁穿山甲”已经遍布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

巴黎的地铁扩建项目,意大利的铁路隧道,这些过去由欧洲本土巨头盘踞的地盘,如今都能看到中国盾构机的身影。就在去年(2024年),我们还拿下了中东一个超级工程的盾构机供应大单,直径超过17米,是当时出口海外的最大直径盾构机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到了2018年,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出现了。在国内市场,国产盾构机的占有率已超过九成;在全球市场,我们的份额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二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盾构机价格体系的重塑。为了保住市场,国外的竞争对手被迫一降再降,整机均价被我们从过去的天价,拉到了一个极其合理的水平

最高光的时刻在2019年,曾经的“老师傅”、盾构三巨头之一的日本,开始从中国采购盾构机。这意味着,全球盾构机产业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我们,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领导者。

攻克最后堡垒:把“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实话,虽然我们整机做得风生水起,但在一些最核心的零部件上,比如主轴承,一度还是短板。全球最顶尖的主轴承,仍然被德国的巨头企业掌握。这就像一辆顶级跑车,发动机很强,但最关键的那个滚珠轴承还得进口。

这道坎,我们必须迈过去。

我们的工程师们正视这个差距,埋头苦干。终于,在2020年9月26日,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采用国产3米级主轴承的“中铁872号”盾构机,在苏州顺利投入使用

至此,盾构机最核心、也是最后一道难关,被我们成功攻克。我们真正实现了从设计、材料、制造到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回想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规划要在中国修建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当时,这被很多人,特别是西方人,嘲笑为“天方夜谭”。

但今天,我们已经建成了超过14.6万公里的铁路网,超过535万公里的公路网。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手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当年,我们为了一条三千米的隧道,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今,我们用自己制造的国之重器,轻松穿越江河湖海,把天堑变通途。

这背后,没有神话,也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一个民族在面对封锁和屈辱时,迸发出的不屈意志;有的,是无数工程师在车间里、在隧道中,用智慧和汗水浇筑出的工业丰碑。

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砸掉的不仅仅是欧、美、日的铁饭碗,更是砸掉了我们心中那份“技不如人”的自卑。它雄辩地证明: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拼出来、干出来!

中国第一,当之无愧!砸掉欧、美、日铁饭碗,中国盾构的崛起之路

今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其他仍被“卡脖子”的领域时,盾构机的故事,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和最好的答案。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