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中国航天人用青春与汗水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擎箭向苍穹 不负凌云志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10日 07:56 2 admin
中国航天人用青春与汗水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擎箭向苍穹 不负凌云志

中国航天人用青春与汗水书写中国航天“速度与精度”的传奇

中国航天人用青春与汗水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擎箭向苍穹 不负凌云志

中国航天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一群人,一枚箭,一条逐梦星河的跨越之路,火箭制造的“加速度”离不开技术与管理革新的推动。对于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大火箭”)而言,从0到40的每一次奔赴,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夜以继日的接力付出。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中国航天“速度与精度”的传奇,也见证着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之路。

马庆进是“天津大火箭”总装车间的一名班组长。2016年,跟随团队从北京来到滨海新区的他,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不同型号的火箭,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马庆进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基本是零基础,摸着石头过河。最开始的时候,测发一发火箭需要70多天的时间,过程也比较坎坷。”

面对重重挑战,马庆进和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在工作中反复推演装配流程,对照实物琢磨每一个接口的衔接逻辑,一点点摸索解决方案。正是凭借这种“啃硬骨头”的韧劲儿,马庆进带领团队逐渐摸出了门道。如今,第40发火箭仅仅用了40多天就完成全部测发工作。“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马庆进说,“每一个人的操作、每一个零部件的装配质量,都对火箭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坚守。”

完成装配工作的火箭从天津“跨越”3000公里,到达它全新旅程的起点——海南文昌。在这里,还有一群年轻的身影,正夜以继日地坚守在火箭飞天的最后关头。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试验队的刘庆龙便是其中的一员。21时,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刘庆龙告诉记者,凌晨4时他还要继续赶赴一线,为火箭升空做最后的准备,“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工作,这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模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常态。”

谈到如何看待这项高强度又肩负重任的事业时,刘庆龙的言语中透着坚定,“我理解的航天事业与传统行业不同,航天事业没有99%的成功,只有100%的成功。像崔大师,还有我们的其他前辈,都是传承这种老一辈航天人的工作模式。我们也继承了航天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未来,我们不光要把理论化的知识传递给新员工,也要把我们多年积累的绝招绝技和航天精神都传递给新员工。”

刘庆龙口中的“崔大师”,便是“天津大火箭”的宝藏级火箭总装大师崔蕴。从长征五号到长征八号,从“零窗口”发射到复杂部段对接,这位从业近40年的老航天人,用双手托举着一枚枚火箭冲向苍穹,是中国航天“特别能攻关”精神的生动写照。“航天事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崔蕴说,“我们就是0和1,成功和失败,没有中间选项,要求就是万无一失,所以我们凭借自己的严、细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

接受采访时,崔蕴笑着表示,自己如今已“退居二线”,伴随着新一代航天人的成长,中国航天事业也将被注入勃勃生机。“这个队伍,刚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带着一群孩子、一群学生。现在,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了,他们已经可以担当重任,挑起中国新一代火箭制造、测发的大梁了。”崔蕴说,“通过‘天津大火箭’成立十多年来的摸爬滚打,总的说来,这支队伍已经逐渐成熟,未来就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了。”

大师眼中的“这些孩子”正是“天津大火箭”总装队伍的青年骨干。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青春战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扛起中国火箭制造的重任,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青春岁月里绽放新的光芒。“天津大火箭”党委副书记沙庆涛说:“航天人骨子里就存在着一种精神,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也正因为每一名航天人都坚守着这样一份航天情怀,才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航天事业。”

■ 记者手记

第40枚,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个“马庆进”从零开始进行摸索,将测发周期从70多天压缩到40多天的汗水结晶;是“刘庆龙”们不分昼夜,以“白加黑”守护“百分之百成功”的执着坚守;是崔蕴“0”和“1”的严苛哲学与欣慰地看着“孩子们”扛起重担的目光。他们口中的“万人一杆枪”“航天精神”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因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的薪火相传已经照亮了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星河征途。这条路,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实。

来源:滨城时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