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03日 12:30 0 aa

最近有个挺提气的事儿,西湖大学赵世钰团队搞出的“飞行工具箱”无人机系统,居然登上了《自然》杂志。

这可是中国多旋翼无人机研究头一回上这本顶刊,说实话,光这点就够让人眼前一亮的。

俩无人机能像医生和护士似的配合,一个悬着干活,一个递剪刀镊子这些工具,还能在6级风里完成操作,这技术搁以前真没见过。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单机干活“不给力”?团队从蜂鸟身上找着灵感,本来想觉得无人机嘛,单机就能搞定不少事,但后来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赵世钰团队一开始就琢磨透了单机的毛病:带不了太多工具,复杂活儿干不了,要是硬把它造得超大,成本上去了不说,还特别不灵活。

就拿风电运维来说,以前单机去巡检,顶多拍拍照,真要修点啥还得靠人爬塔,又危险又慢。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那灵感从哪儿来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是蜂鸟采蜜,二是空间站对接,蜂鸟能在风里稳悬在花旁边,把嘴伸进去采蜜,这跟无人机空中递工具的需求太像了,还有咱们国家的空间站,对接精度能到毫米级,团队就想,无人机能不能也这么精准配合?
最后他们搞出的系统分两部分:上面是带机械臂的操作无人机,下面是装各种工具的工具箱无人机。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俩机在空中能换工具,一下子就成了“多面手”。

这种“1+1>2”的思路真挺妙的,以前无人机各干各的,现在一配合,复杂任务也能拿下了。

赵世钰说“只有换工具才能体现协同性”,这话我特认同,毕竟光靠单机,想同时干抓取、切割、检测这些活儿,根本不现实。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6级风里稳“递工具”?三个“黑科技”扛住了考验,不过这技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俩无人机“叠飞”时的气流问题。

上面的无人机往下吹的“下洗气流”特别强,俩机离到0.6米的时候,气流速度能到13.18米/秒,这可是6级风,咱们平时撑伞都费劲,无人机要是没点招,早晃得没法干活了。

以前行业里也试过“叠飞”,但要么时间短,要么没法精准操作,那他们是咋解决的?靠三个“黑科技”,第一个是柔性电磁对接机构,俩机一靠近就能自动吸上,就算有点偏移也能接上,有点像工业机器人的夹具,但做得特别小,适合无人机用。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第二个是气流补偿方法,下面的无人机里预存了气流模型,能提前算出来上面机子吹下来的风有多大,然后调整自己的螺旋桨转速抵消干扰。

第三个是高精度控制技术,靠高帧率摄像头和惯导系统,让对接误差特别小,实验室测试数据也挺亮眼:连续20次对接,平均误差才0.8厘米,还能三机一起协作。

一开始不少人觉得这想法不现实,毕竟以前都让无人机离远点,现在偏要让它们凑一起干活,这反着来的思路太挑战了。

赵世钰说团队只能在试错里往前走,我想想都觉得不容易,没有先例可学,每一次小进步都得靠无数次失败堆出来。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从实验室到真能用,这技术还有不少坎要过,赵世钰说现在技术突破了,接下来得优化工程细节。

比如续航,现在只能飞25分钟,要是去修风电塔,飞一半没电可不行,还有成本,实验室样机太贵,得降下来才能量产。

不过应用场景倒是挺明确的,除了修风电,还能去高山救援、高空清洁,这些地方人去着危险,无人机去就合适多了。

未来他们还想让系统更智能点,比如不用人遥控,自己就能规划任务,产业端也得做得更易用,让不是专业的人也能很快学会操作。

破解6级风干扰!中国“飞行医生”无人机首登《自然》

毫无疑问,这技术不光是登了《自然》那么简单,更给中国无人机技术争了口气,以前多机协同这块总被国外卡脖子,现在咱们也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想想以后,无人机在风电塔之间穿梭修机器,在救援现场递工具,这些场景可能真的会实现。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实验室里那些次亚厘米级的“空中握手”。

只要把工程优化做好,这“飞行工具箱”说不定能在低空经济里闯出挺大的名堂。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