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终于凭借全球领先的深海开采技术,将困扰了三十年的稀土难题破解了。而这一成绩的获得,还要感谢日本。因为早在2011年,日本就发现了一千六...
2025-09-24 0
2025年,中国终于凭借全球领先的深海开采技术,将困扰了三十年的稀土难题破解了。
而这一成绩的获得,还要感谢日本。
因为早在2011年,日本就发现了一千六百万吨的稀土资源。
于是,日本上下对此寄予了厚望,认为终于可以摘掉资源贫困户的牌子,变成世界稀土首富了。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日本进口稀土还在求中国,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究其原因,日本只能看着这些稀土宝藏,却无法从海洋深处挖上来。
而它的失败,却为中国在深海开采稀土资源,进而为稀土产业的崛起帮了大忙。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资源储备少,所以一直以来是以科技发展为主要战略的。
而稀土就在这一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从航空航天到国防军工,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高科技领域。
可日本的稀土资源是零,只能长期依赖于进口,所以其想打破这种经济命脉被别的国家所控制的局面。
为了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日本将眼光瞄向了深海。
终于在2011年,日本科考队在南鸟岛海底发现了1600万吨的稀土泥,而这些资源完全够全球用700多年。
更重要的是,这些深海稀土不仅杂质少,更重要的是重稀土占比高,这是造导弹、战斗机发动机的宝贵材料。
消息一出,日本国内欢呼,认为这一发现将改写其资源依赖国的命运。
然而,现实却粉碎了日本的美梦。因为稀土是被发现了,但日本却挖不上来。
因为稀土泥是处于5000~6000米的海洋深处,那里的压力高到好像数百头大象同时踩下来,水温也长期接近冰点,再加上还有强腐蚀性的海水浸泡着设备。
这些难题导致日本最引以为傲的“地球号”钻探船,最多也只能潜到海底2000米,勉强采集一点样本,却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开采。
所以,直到现在日本都没能成功地从这个1600万吨的金山上提取出1克稀土。
如果说日本因为技术不够先进而阻碍了开采,那么来自成本上的压力才是日本稀土战略最现实的拦路虎。
因为开发专门的采矿船就要投入上千亿日元,再加上后期从海泥中提炼出稀土,又要大量地烧钱。
这样一算账,就算突破了技术难关,从开采到提炼,再到运输,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找中国买。
再加上媒体也抨击,日本的这种行为是在用纳税人的钱打水漂。
不仅开采成本阻碍了日本的进度,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也是日本所无法逾越的雷池。
深海开采这一行为会有水下沙尘暴、噪声污染以及一些污染物的泄漏等情况,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深海生物的生存。
日本如果强行开采的话,不仅会背负骂名,更可能面临国际上的制裁。
但导致日本迟迟不开采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颗能够克服困难、持久创新的决心。
而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迎难而上,越是困难的事情越会想办法去攻克。
所以从陆地霸主到深海王者,中国只用了十年。
2015年,中国科研团队就在中印度洋、东南太平洋找到了多个富含稀土的深海沉积区,发现了超过八百万吨的稀土资源。
同时,中国也将日本的失败之处转化为了宝贵的经验,从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2022年,保真采样水下机器人在三千米深海区海试成功,使中国能够在海底进行保真取样,解决了传统取样中的稀土含量低、易污染的问题。
2年后,由上海交大团队参与研发的“开拓二号”采矿船首次突破4000米的海试,并采集了200多公斤的各类深海矿产样品。
同年,全球首款能潜六千米的深海采矿车也海试成功。
而中国最厉害的还是开采技术,分离提纯技术才是真正的关键部分。
中国拥有的稀土离心萃取技术专利占到了全球的90%,尤其是高纯度稀土分离技术一直被中国垄断了二十年。
甚至日本为了摆脱中国的技术垄断,还在越南建立了提炼厂,结果精炼的稀土纯度仅为40%、炼制成本还比中国贵了3美元/公斤,最后又把矿石运到中国加工。
其实稀土竞争的本质是产业链的博弈,而中国通过30年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一条稀土产业链的护城河。
不仅在上游稀土矿的开采,中游的分离和提纯都成绩卓著,而且在下游的材料加工和应用上更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
其中,占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的稀土永磁材料更是优势部分,其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器人、军工等高端领域。
如今,这些成绩使得中国已从资源型国家,转型为技术与产业型国家,就算不出口稀土原料,也可以靠永磁体、电机产品控制市场的终端。
这才是日本急于在深海进行稀土开采的真相,但中国控制的不是某一种矿,而是未来稀土产业链在全世界的竞争力。
不过,日本在深海开采稀土的项目上并没有死心。
7月,日本提出将于2026年在南鸟岛附近海域进行稀土开采,预计采集35吨含稀土沉积物,稀土含量约2公斤/吨。
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日本投入了120亿日元用于设备的采购。
日本期望能够在2027年扩大采矿规模,2028年建立属于日本自己的稀土产业链,并实现商业化开采。
其还与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等国达成了矿产合作协议,以期望能够一起建立稀土供应链。
所以,中国面对国际上的稀土竞争,也是不容轻视的。
同时,中国在深海稀土的开采上还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虽然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深海采矿的全链条装备,但核心部件还是要依赖于进口。
比如,有些采矿车的定位系统中,高精度惯性器件有70%都是来自于美国,而这种依赖导致我国采矿系统的国产化率仅为65%。
而且深海开采本就属于烧钱的赛道,这一缺点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
比如,海洋石油981平台造价高达60亿元人民币,每年维护费用超过5亿元;深海采矿船单船造价超20亿元,相当于3艘航母的建造费用。
还有一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深海领域的相关人才的数量。
中国在深海领域的研发中,科技人才的缺口达到了70个百分点,而能同时掌握海洋工程与人工智能的人才却只占到了12个百分点。
而且现在的深海装备还处于遥控的阶段。很多深海采矿船的矿物采集效率更多依赖于操作员的经验,但熟练工却要培养5年以上。
某些遥控无人潜水器在遇到突发海流时,因算法局限无法及时躲避,从而出现摄像头被撞毁的情况。
据统计,70%的深海作业事故都来源于人工操作失误。
所以,专业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虽然,日本对于6000米下的稀土资源念念不忘,但目前它只能望洋兴叹。
而正是日本的失败才成就了中国的起点,让困扰了30年的稀土难题得以突破。
这使中国在深海开采领域成了领跑者,不仅打破了对陆地资源严重依赖的困境,更是在国家之间的博弈中取得了主导权。
-END-
参考资料:
1.SMM稀土《日本发现巨型稀土矿资源,或许足够人类用730年,为何却不开采?》
2.东方财经杂志《稀土“抗日”往事》
3.海南省科学技术厅《首次突破4000米!“开拓二号”首创多项深海采矿领域技术》
作者:京墨
编辑:歌
相关文章
2025年,中国终于凭借全球领先的深海开采技术,将困扰了三十年的稀土难题破解了。而这一成绩的获得,还要感谢日本。因为早在2011年,日本就发现了一千六...
2025-09-24 0
9月18日,临沂市科技馆“科普沂蒙行”活动走进高新区校园,“科普大篷车”先后驶入双月湖小学和罗西小学,为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活动现场,“电...
2025-09-24 2
“老登守着白酒地产跌不停,小登追着AI算力翻倍涨”,这句市场流行语精准概括了今年以来的行情分化。以AI、半导体、算力、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小登股”逆势大...
2025-09-24 0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也是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关键一年,山东广播电视台以“践行嘱托开新局”为主...
2025-09-24 1
中新网9月23日电(记者 宋宇晟 “很多欧美公司已经承认我们技术是领先的。他们在研讨会上交流的时候说,‘没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分享,因为在一些领域,你们是...
2025-09-24 0
爱东营讯近日,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了《2025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我市推荐的“锅炉烟气CO2捕集及制氮项目”与“膜曝气生物膜反应...
2025-09-24 1
9月21日消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以下简称“腾讯音乐”或“TME”)亮相2025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展示了其内容生态、前沿技术、音乐公益等多元领域的...
2025-09-24 0
这两天,一则广告引发争议——“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堪比南孚电池……”的表述,因暗含模糊联想,被网友质疑“擦边”。事件发酵后,涉事品牌虽迅速致歉并...
2025-09-24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