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榴莲冰皮月饼”成为今年各电商平台力推的消费热点。与线下动辄198元一盒、均价20元一枚的“高价”相比,部分直播间推介的“比比赞”“美狮”等...
2025-09-24 2
9月19日至20日,普通高中校长年会(2025)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会议主题为“AI时代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普通高中学校书记、校长、教师代表,深圳市各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等2000余人现场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会上发表了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为题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首先受到冲击。徐校长还深入阐释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之间的区别,同时指出AI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教育的侧重点何在,以及当前的中学,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
今天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还有网上那么多关心教育事业的家长、同学、老师跟校长,我想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
我做过中学老师,做过大学老师,做过大学校长,也教过大概三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所以有点感悟。同时我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整整40年的研究工作,所以有一点点思考,跟大家分享。
我们先从教育讲起。大家都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到底是什么?我把它定义为,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未来,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要知道。第二是人才,什么样的人算人才?我们要知道。那么,怎么培养未来的人才?今天就围绕这三个主题谈谈我的观点。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大家都知道。好像是句空话的样子,但其实不然。比如教书,我们目前的社会里,学校是不是教书最好的地方?上个星期,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硅谷跟我讨论这件事情。他说,教书,学校不是最好的地方。我非常吃惊,我说,哪里是最好的地方呢?他说你去看看网上,全是最好的课程,而且还都是免费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所以学校不是教书最好的地方。
同时,学校是不是育人最好的地方?这也是个问题。我所知道的,在美国西部,有些家庭,大概十来个小孩,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做一个像小作坊这样的东西,来培养自己的孩子,还请教我应该怎么育人。如果一个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书,育什么样的人,那要我们学校干什么?我本身是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一、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将受到最大冲击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最直接的冲击在哪里?教育。为什么?人工智能是什么?大家去网上查找,定义全都不一样,实际上,人工智能就是仿照人的智能去做一些事情。
人工智能的本质到底在哪里?本质是三个方面的问题:认知、感知、行动。
第一个,认知,就是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做判断。比如这是白衣服,白衣服大概是衬衣,衬衣大概是夏天穿的,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判断、推理、决策,认知世界。
第二个,感知,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比如说视觉、听觉……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穿白衣服,不是黑衣服,等等。这是感知。
再一个就是行动,对你感受到的世界有认知,有意愿去参与,就要付诸行动,比如说走路、挥手,等等。
所以一个东西能够做到有认知的功能,感知的功能,行动的功能,合起来的那个东西,我们叫作人工智能。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认知部分是最早开始的。目前,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认知部分似乎做得很好,大家感觉真的是智能。感知部分就稍微差一点,虽然进步也很快,但是和人的感觉比还是要差一些。比如你打开一瓶茅台酒,让它闻闻,这是不是酱香型的?它不一定懂,这个好像也不是那么难的事,不过现在还没做到这一步。
如果感知不行的话,那感情怎么样?更加不行。行动也是这样子,进步很慢。我40年前开始做这件事情,到今天,这个进度非常之慢,目前状态还跟二十几年前还是差不多。
现在都在讲具身智能,这个名字很好,也是我们提出来的,向这个方向努力没问题。但现在到什么程度呢?很多人有点夸张。其实,现在的人工智能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残疾人。与人类共建社会是在将来,距离现在有多远,很难说。
人工智能可能是社会乃至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展,整个社会要重构,社会阶层要重新划分,职业也会重新划分,会深深影响人类思想文明的走向,而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培养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才。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首当其冲地影响教育。
二、“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差别
决定了我们教育的重心
人工智能跟人的智能到底有些什么差别呢?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都比人聪明了,那人怎么办?朋友们,人工智能跟人的智能不是一回事。
首先,我们说我的一个朋友知道得比我还多,是不是一定比我更聪明?不一定。而人工智能确实是知道得越多越聪明,之所以如此,所以更需要有更多的算力的加持。
其次,人工智能是向后看的,人是向前看的。人工智能对后面的东西都掌握得很好,组合、总结、整理。人工智能是集中型的智能,而人是分布性的智能,什么叫分布性?比如,现在我的手正在动,手是有智能的,我的脚是有智能的。如果你把一杯开水倒在我脚上,我会感觉很烫,都是有智能的。人的整个身体就是智能体,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是重理性的,人的智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人工智能比较重视分析与整合,人的智能是比较复杂,重视直觉与体验。这些是我自己的总结。
我们在场的都是中学的老师跟校长,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重不重视他们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讲过一个讲座,心脑是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是重视脑的,人是心脑并用的。我们大家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面,“脑”这个字是月字旁,是身体的一部分,凡是身体一部分的字,都是月字旁。比如肝、脾、胃、胆,唯一一个例外是“心”。因为古人始终认为心不仅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心”字,有两点,一点在中心,是身体内的,另一点在旁,不在身体内,那在哪里呢?这是个悬念,我们先不管它,我只是想强调,对人来说,心脑是并用的。
人是心脑并用的,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讲的是一个通性,人的智能不是,人的智能讲的是个性。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一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改变了,一个是整个社会将会趋于平庸,到最后,10年以后,讲的话大家都差不多,个性没有了,观点没有了——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
前一阵子,我让我的司机,开车带我到广州一个地方见朋友。晚上11点,他一直开到一个大工地里面,下面全是水泥地,漆黑一片。我说这是什么地方?他说这是您叫我来的地方,GPS就导航到这里来了。现在的人开车不去思考了,因为有GPS。所以说,人放弃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而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的东西。
所以人越来越像机器,而机器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智能。这两条曲线有一天可能会交叉起来,就像一个农民进了城,最后变成了城里的人。如果有大批农民进了城,这批农民逐渐变成城里人,而城里人也逐渐变成了农民。
所以,你不能跟AI比聪明,就像我们发明了汽车,我们不可以跟汽车比谁跑得快;我们也不能跟它比记忆,他记得比你好;我们跟它比知识,也比不过它。
那我们可以跟它比什么?比感情、比创造、比个性,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重点。
三、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刚才说什么叫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第一个是领导力,包括语言、沟通、判断、同理心等;第二是理性,包括提问、分析、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等;第三是创造力,包括想象、艺术、探索能力等等;第四是品性,包括勇气、顽强、世界观和人文素养等等。
我们再看看目前的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我分析了这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对人才的要求大概体现在高考卷子上面。基本上70%是记忆,理性占20%,创造力占5%,品性大概是5%。这是我自己的观察,也许不一定准确。
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很奇怪,不仅是文科的卷子,理科的卷子也是这样子。化学、生物甚至物理卷子都基本上是这样,记忆占百分之六七十。记忆好的人,高考成绩就好,而高考成绩好的,我们就叫他优秀人才——所以我们目前在培养的是会考试的人才。
那么,在我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我总结了4条。
一个是勤奋,勤奋你才有动力,优秀的人才第一个要求是勤奋;第二是理性,有主见,能思辨,能逻辑分析。第三个是创造性,第四个是顽强,能坚持。我们中国的孩子第一个做得不错,第二个也还行,第三个差别较大,第四个就差一些,全世界的学生进行比较,我40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大概是这么一个数字。当然,这不是准确的,每个老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些人才,到最后,到了社会上,能力对他们成功的重要性程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是这么判断的:勤奋大概占15%,理性15%,创造性30%,而顽强,能坚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占40%。
很多人问我,你认识那么多聪明的人,优秀的人才有什么共同特点?我想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坚持下来。我们中国内地的学生,勤奋是很好的,但顽强这点是最差的。我们看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比如印度、东南亚、欧洲跟南美一些国家,根据我的观察,他们的理性、勤奋可能不如我们,但他们能坚持,顽强性比较好。他们不怕批评,明天照样继续坚持做。
四、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来培养人才呢?我认为大概是这4个过程。我们在这个学校一直在实践这4个过程:学、思、践、悟。
第一个是学。学是不容易的,要有好奇心,有兴趣,没有兴趣,学到最后还给老师了。我们学的东西是前人的东西。学习要专注,要学会学习方法。Learn how to learn,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多数知识到最后,不是老师教的,是你自己学的,我的经验是,90%以上的知识都不是老师教授的,是你自己学的,所以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在学校要系统地教学生这样的能力。
第二个是思,学完了以后你要能够去思考。有一位领导问我,怎么让我们的孩子们真正能够思考?我说,给他们点空余时间。他们晚上睡觉之前是否有一个小时是自由的时间?你看很多校长在点头。你去想一想,如果没有闲暇的时间,人怎么会思考呢?闲暇的时间是思考的土壤,没有土壤你怎么能成长呢?
再一个就是实践,今天我会着重讲这个事情。人工智能教育本质上就是人的教育,实践的教育,创新的教育,如果不重视实践的话,根本谈不上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体验是重要的。优秀教育的效果主要看体验。实践本身就是一所学校,甚至实践比学校更重要。中国的同学欠缺就欠缺在实践这里,没有实践,那就把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学,不是你的东西,思考,无非你想过而已,没有实践,光靠课堂教学,学到的就会全部还给老师,你悟不出来。因为只有践,才能生悟。人教人是知识,事教人是教训,只有通过实践,你才能真正领悟在你一生中应该记住的东西。
我有几个观点,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大概应该往这几个核心方向走。
第一点是,少“教”一点,多“育”一点。我们要把重心放在育人上,而不在教书上。现在,我们全社会的人,包括你们,包括我,都应该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知道得太多了,还是知道得太少了?
同学们,你们晚上去想想我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我经常问我自己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在想:我今天看了那么多东西,有多少是我应该看到的,有多少其实我不应该看到?我大概算了算,有60%是我不应该看到的,40%是我应该看到的。大多数人估计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估计80%~20%之间,大多数东西都是被动到了你脑袋里了,信息与知识把我们每一个人的脑袋占得太满了。
我的一个学生问我,你认识那么多有智慧的人,你告诉我这些有智慧的人跟我们一般的人有什么差别?我想来想去,有一个差别:他们知道得很少。因为知道很少,他们就能专注,因为专注,他们就能出成果。所以我们教的东西不用教得太多,你把核心的东西教给人家就可以了。脑袋是有容量的,读书越多越不容易创新。
朋友们,你们去想想为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了13年,我把它想清楚了。因为人的脑袋是有容量的,你装东西都装满了以后,脑袋里面会有一个固定的“程式”,这个程式决定了,每当出现新的问题,他会习惯用已有的程式来处理这些新问题。换言之,他会把所有新的问题都当作这个程式能够处理的旧问题,所以任何东西进来,判断它大概已经发生过了。比如说你问一个学生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上网去找一找,这是什么意思?他在假定人家已经问过这个问题了。我带一个博士生,我跟他说某个课题应该怎么做。他第一时间就问我,教授,你告诉我,有没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什么?那是与这个课题有关的、人家已经做过的工作,当然应该知道点。但假如这个工作是你第一个开始做的,你就没有参考文献,所以说我的学生都很苦,没有书、没有参考文献。
朋友们,这不是小事情。你去想,任何一个人,如果你去问他一个事情,他都是假定人家已经碰到过这件事情,他就没有意愿去创新了。
同时,读书越多,胆子越小,大趋势越不清楚,小事情越清楚。我以前有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发了大财,另外一个学生是位优秀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见到一起,那个发财的学生好像说他是偶然发了财。我告诉他们,其实不是偶然,因为每个人当你读书越多,你的case studies越多,了解了那么多案例,你会越小心谨慎,当我们越来越害怕失败时,我们会越来越胆小。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小心翼翼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所以说读书不应该读得太多。
观点二,应该重“理性”轻“记忆”。刚才我已经说过了,理性其实比记忆重要得多。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是倾向于记忆,我们要把重心转移到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上来,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这方面,有些中学做得好一点,有些中学做得差一点。我走了100所中学,我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有些中学做得蛮好的,在全世界的中学里都是好的,有些则不是。中学要加强理性分析的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数理的教学要提高深度,而不是广度,要加强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理性分析辩论的兴趣小组。
观点三,增加实践环节,“践”能生“悟”。实践比学校重要。人工智能教育,如果不重视实践的话,你最后要损失很多东西。我们要培养具有伟大格局的实践者。朋友们,你去看看,我们每天在看的网上的所有信息,都是在观察人家,看看a在说什么,b在做什么,c在做什么,哪个好哪个不好,在那里评论。评论家很多,观察家很多,实践家很少。所以,体验是AI时代首要的教育重点。
人教人是知识,事教人是教训。没有教训就没有实践经验,孩子长不大,所以我们的孩子普遍晚熟。我们这个学校是国际大学,有很多国家的学生,各个国家的学生跟我们国内的学生混在一起,你去看,他们总是比我们的孩子要成熟一点。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事情都要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他们从来不是这样,可以自己做决定。所以我跟我的家长讲,我们的孩子普遍晚熟,我们的家长普遍早熟。小孩子还没长大,我们的家长就什么事情都给他想好了——我这个孩子数学不行,以后不知道能不能到银行里面去工作?他还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啊,家长就这么想。家长的早熟决定了孩子的晚熟,因为什么都给他想好了,孩子没有机会能自己做一些事情,所以迟早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实践比学校更重要。
我们有一个同事,他的孩子考上了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在上大学之前,他让孩子去非洲支教,很多人想不通。他跟我说,我举双手赞成,你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观点四,要培养创新人才,让学生学会提问。创新并不是你想创新就可以创新的。创新是一种文化,我们的社会,这种文化有没有呢?教育是这种文化的体现。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创新为什么比较困难,根源在哪里?
我发现这里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比较重实用,什么东西一出来,首先想有没有用。
做个机器人出来了,人家说机器人干什么用?我做一个爬树机器人,他们就问爬树为什么要用机器人?实用当然是重要的,但你光想着实用价值,你就会停留在那个实用上面,就不会去深入了解后面的东西了。我们看到了烟花和炸药,不会想到它背后的化学,不会深入去研究,创新就被阻碍了,创新就会被搁浅在表面了。
其次是对传承的纠结。中国人一讲到创新就想到传承,我的感悟,世界上那么多创新,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要通过传承的,有的是直接可以创新的。
再一个,是认识论上的不严格性。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认识论是不严格的,而且非常严重。在西方的哲学里,包括苏格拉底,提出一个事情后会问你: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中国人是不讲的,不过庄子是个例外。这使人不会深究,创新就有困难了。
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在座的校长们,你们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希望在10岁到30岁的人当中,而你们肩负着培养这一代人的任务。这个任务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把下一代人培养成创新人才,这是我们这个国家能不能真正走向世界前列的最关键的考验。
创新有三个条件,一是不满,鲁迅先生讲“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一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满意的话,他还创什么新?创新就是打破格局。
不满就是要提出问题来,会不会提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教我们的孩子学会提问,提问本身就是创新的一个元素。再一个,想象是创新的元素,如果没有想象能力是无法创新的。想象是怎么来的?是跟艺术有关,跟跨学科有关。第三个,自由,要有面对现实,完全自由的、充分想象的能力。
观点五,要加强艺术教育。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讲过,艺术是了不起的。
我走了100所中学,大概有25所中学,是符合艺术教育方面的要求的,欧洲的学校、美国的学校做得比我们好。艺术教育的严重缺乏,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如果这件事情我们不重视的话,大家会后悔的。因为缺少爱是一个生命的缺陷,一个孩子,永远有一个生命的缺陷在那里,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苟且,那就是爱与美。这是生命的支点,生命退到最后退不过去的那点,而这两点,都跟艺术有关。如果不懂艺术的话,生命的支点就没有了,情感世界塌陷了。而在理性世界当中,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所以艺术是很重要的东西。未来社会可能会有一半的生活跟艺术有关。
观点六,要文理融合,跨学科发展。这句话好像是跟大学讲的,但其实我是对中学讲的。文科跟理科是一个世界的两面,不是两个世界。现在教孩子们是两个世界,所以造成了理科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要让我们的理科生能够欣赏文科。同时,文科生的就业确确实实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你不能闭着眼睛不顾,社会就是这样子的,文科生是很吃亏的。所以要去关注他们,要让文科生了解理科。AI是不分文理、跨学科的。
学校的目的是提供完整的教育,启发完整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理是不应该分科的,我读中小学是不分文理的。
观点七,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我跟你们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希望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以前我在香港教书的时候,有一群香港学生来跟我讲世界观。我问一个同学,你是哪里人,我是番禺人,我说番禺是哪个省的?不知道。旁边一个女同学说,我妈妈说我是中山人,我说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地方叫中山吗?不知道。我问他们去过中国内地吗,他们说回乡证里注着15年前去过。
我说这15年当中,中国内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说那世界上你还去过什么地方呢?我其实没去过世界什么地方,我就在沙田这一带。大家知道,香港中文大学是在沙田区,他说我就在沙田这一带走走。我说你下次跟我讲的时候,你就跟我讲“沙田观”,你不要讲“世界观”了。
同学们,一个人的世界观很重要,但世界观怎么来?世界观是从观世界中来,要让学生们长见识,要有全球眼光,要有同理心,要有审视世界的能力,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更要用中国的精神来引导世界。
总结一下,我刚才讲的几个观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
最后我用几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
第一句话,人类因为创造了人工智能而伟大,因为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而成熟。
创造了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所有人,连我也不知道,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前我们所知道的是人是在进化的,生物是进化的,现在说地球也是在进化的,整个宇宙都是在进化的。这是人工智能的结果,没有这些数据,怎么会有这些结果?地球的速度是在变化的,所以到最后,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们不知道。朋友们,这两件事情还都没有被确定。人类是不是已经创造了人工智能?现在只是在中途,刚刚开始;人类是不是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如何来面对这些局限性,都在考验人类的智慧和成熟。
第二句话,对世界文明的真正贡献不在于人口多少,不在于高楼大厦,不在于科技发展,是在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造就了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座的各位任重道远,世界走得很快,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带着灵魂往前走。
谢谢各位。
图文及版式由当代教育研究所提供
来源: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相关文章
中秋临近,“榴莲冰皮月饼”成为今年各电商平台力推的消费热点。与线下动辄198元一盒、均价20元一枚的“高价”相比,部分直播间推介的“比比赞”“美狮”等...
2025-09-24 2
9月19日至20日,普通高中校长年会(2025)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会议主题为“AI时代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普通高中学...
2025-09-24 1
人民财讯9月24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南凌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软件开发;人工智...
2025-09-24 2
昨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 2025)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开幕式现场,作为国内集成系统设计EDA专家,芯和半导体凭借其自...
2025-09-24 2
【外卖“新规”征求意见:禁止平台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商户开展价格促销】财联社9月24日电,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2025-09-24 2
黑龙江网讯(记者 王忠岩)“不用一分钱运费,家里的米面粮油直接送到家门口,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近日,一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的村民,从京东快...
2025-09-24 1
9月24日,OpenAI周二宣布,计划通过其 Stargate 项目与合作伙伴甲骨文和软银在美国各地建设五个新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建的数据中心将使...
2025-09-24 1
记者23日获悉,西湖大学理学院张鑫教授团队通过调控荧光蛋白的发光时间(即荧光寿命),开发出具有不同寿命的荧光蛋白变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刊发于《细胞》期...
2025-09-24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