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柳州加速拥抱人工智能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8日 07:35 0 aa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柳州加速拥抱人工智能

6月18日,在广西柳州北部生态新区机器人产业园,首台广西制造的工业人形机器人正式亮相。黎寒池摄(人民图片)

柳州加速拥抱人工智能

9月9日,广西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智能岛式制造工厂里忙碌的自动化生产线。黎寒池摄(人民图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在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下线、广西首批功能型低速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颁发给柳州无人驾驶汽车、飓芯科技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满产达产……今年以来,在人工智能(AI)的赋能下,广西柳州市制造业持续焕发新活力。

因工业而生,因制造而兴。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正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柳州如何加速拥抱人工智能?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新兴产业因“智”焕彩

走进柳州的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工厂,一台黄色的工业机器人正精准对接零件,视觉识别技术是它的“火眼金睛”。类似停车场识别车牌,机器人通过拍照定位零件孔位、圆心等关键信息,自主调整位置。

“以前的机器人没有AI技术时,硬着头皮按指令方向走,撞了也不停。”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江崟说,现在的机器人能识别装载机轮胎等位置偏差——哪怕移了十几毫米甚至半米,也能通过拍照瞬间定位,精准对接孔位,自动完成螺栓安装等操作。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重要企业)研发的柳工大模型底座,在生产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品研发设计中,三维零件设计完成后,AI可自动投影生成二维图纸并标注尺寸,对圆孔、螺丝、螺帽等简单部件的标注准确率在70%—80%之间,实现设计自动出图。

在故障诊断与维修中,AI专家“柳小元”,可以结合车辆数据、维修历史、运行时长等给出维修方案,助力服务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提升维修效率。

“AI让找零件不再烦琐,”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数字化研究院AIGC技术应用高级经理艾建林说,“当客户查询方向盘、雨刮等部件时,系统不仅给出准确物料号、参数,还会标注安装位置,甚至提示哪些配件已缺货,可替换的型号。”

AI让柳州的新兴产业因“智”焕彩。今年1月至7月,柳州人工智能产品产值达88.7亿元,其中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值57亿元,同比增长23.7%。

柳州智能产品方面亮点纷呈,优必选柳州智慧工厂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S1下线并在东风柳汽投入使用;智拓科技光伏板安装机器人在中国安能集团光伏建设项目中成功应用;广西汽车集团智能移动储能充电车具备L4级智能驾驶功能,可实现“桩”找人及自动归巢补电……目前,柳州已逐步形成年产2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生产能力,构建起覆盖六大系列50多种规格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设备产业链集群。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长波对本报记者说:“一些重劳岗位、危险岗位、对身体健康有影响的岗位,都可以通过机器人进行替换。”

传统产业因“智”蝶变

柳州市工业基础雄厚,汽车、机械、钢铁等产业蓬勃发展,为AI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

“柳州有应用场景,有大量需求,可以聚集一批能开发和应用这些场景的公司。”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莫春燕说,“AI让传统产业因‘智’蝶变。”

当前,柳州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政策契机,推动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的435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落地应用,助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柳州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说,“十四五”时期,柳州把智能网联和绿色低碳作为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主线,重点支持本地企业突破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

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柳州举行宝骏“三智”深化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制造等方面深化合作,联合开发搭载华为先进智能技术的全新车型,共同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市场需求不再是过去的大批量模式,而是小批量、多元化。我们在生产线上嵌入人工智能,能更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在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陈传亮向本报记者介绍着生产线的新气象。

作为公司零部件事业部技术工程科经理,陈传亮持续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更有效地融入生产一线,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重塑和整合生产流程,使产品更契合市场变化。”陈传亮说,“这条生产线有20多台设备,某款产品可能只需其中10台即可完成加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统筹,能自动匹配所需设备投入运行。”

在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上汽通用五菱围绕辅助驾驶、智能交互、智能管理、智能运维等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持续深耕15年,积累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成果。目前,该实验室已获批自治区科技尖峰行动专项36项,获得超两亿元科技经费支持;通过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采用创新模式,建成22个子实验室,组建起超5000人的研发团队。

“我们打造了全域AI生态,包括智能研发、智能驾驶、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智慧营销等方面。”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何逸波介绍。上汽通用五菱还成立了效率提升团队,深入供应商企业,帮助他们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不仅是汽车产业,柳州其他传统产业也在“智”变中突破。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数智柳钢”建设,其冷轧厂今年投用的首个“AI数智钢卷平台”,可实时追溯冷轧钢卷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成本、备件消耗等数据,实现钢卷生产成本“下线即结算”。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领先智慧工厂中,挖掘机智慧工厂实现13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年产能达2万台;装载机智能工厂构建的“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智能物流体系高效运转,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一台装载机下线。

科学施策为“智”护航

在柳州,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科学施策为“智”护航。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柳州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同时成立人工智能产业攻坚小组,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清单工作机制,全力推动60余个项目落地见效。

政策方面,柳州先后出台《柳州市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产品突破、赋能新型工业化、关键技术攻坚、企业培优育强、产业布局优化、资源要素保障六大行动,力争到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突破500亿元。柳州同时也是广西首个出台“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的城市。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为了引进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柳州一直在搭建平台对接合作。

今年4月,柳州召开人工智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会,邀请众多国家级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会,搭建起跨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同时,与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3个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达337.7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的支持让企业敢闯敢试。“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给予我们非常多的支持。”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数字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帅说,“比如挖掘机的机端大模型智能终端,有了支持,我们就可以进行研究探索。”

精准施策的效果显而易见。目前,柳州已形成“智造能力+场景应用”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有42家智能终端及机器人制造企业、12家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75家智能工厂、62家数字化车间。

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颖说:“柳州计划用5年时间,针对新兴产业的终端产品开放全市超过100个示范应用场景,探索打造全空间无人示范区。利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资源,通过应用场景突破产品‘首试首用’和开拓产品市场,促进产业和市场有机衔接,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本报记者 杨俊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8日第05版)

柳州加速拥抱人工智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