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手写书信与贺年卡 不该消逝的温情与传统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4日 13:04 0 aa
手写书信与贺年卡 不该消逝的温情与传统手写书信与贺年卡 不该消逝的温情与传统

在智能手机席卷生活的当下,一部设备便能打通吃穿住行的各个环节。无论是相隔万里的亲友,还是近在咫尺的邻里,打开微信视频、拨通语音电话就能即时传递问候、分享日常,高效便捷的数字交流早已成为情感沟通的主流。然而,回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末岁初的祝福、家中急事的告知,大多依赖一封封手写家书、一张张精致贺年卡——那些笔尖流淌的文字、信封上工整的地址、邮戳里藏着的时光印记,曾是一代人最珍贵的情感载体。如今,这种慢节奏的交流方式正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手机屏幕上的表情包、快捷键发送的祝福语。

记者调查发现,过度依赖快捷通信工具,已导致不少人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即便简单的日常生字,也需借助输入法联想才能确认;更有年轻人坦言,已多年未完整写过一封书信,甚至不知信笺格式、邮票贴法。对此,教育界与心理学界专家呼吁:手写家书、寄送贺年卡并非过时的老传统,而是承载情感温度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成年人应主动拾起笔杆,家长更需以身作则,让这份温情与传统在数字时代延续。

中国邮政

坚守“慢服务” 寄信业务畅通无阻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吧?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20世纪90年代,歌手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传遍大江南北,歌词里朴素的牵挂与手写的真诚,戳中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之心。如今,二十余载过去,这首歌里的写信场景已难寻日常,但中国邮政对寄信业务的坚守从未改变。

近日,记者走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等核心路段,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小区、高校周边、商圈街角,依然能看到熟悉的绿色邮筒矗立在路边。每只邮筒上都清晰标注着开箱时间,黄色字体的提示格外醒目,提醒着过往行人这里仍在接收“纸短情长”。

10月13日上午,九州邮政支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现在大家习惯用微信、电话联系,寄信的人确实少了,偶尔能收到老人寄给远方子女的家书,或是学生寄给笔友的信件。但不管寄信的人多不多,我们的业务始终正常通邮——哪怕一天只有一封信,我们也会按流程分拣、运输,确保准确送到收件人手中。”

记者注意到,该支局管辖范围内的邮筒,每天下午4点前都会有工作人员按时开箱,无论邮筒内是否有信件,按时取件的准则从未打破。“有些老人会特意在开箱前把信投进来,就盼着能早点寄出去;还有人寄贺年卡会提前一两个月准备,就怕耽误了年末的祝福。”工作人员说,每年临近春节,寄贺年卡的人会比平时多一些,有年轻人给长辈寄手写贺卡,也有老人给孙辈寄带邮票的明信片。更重要的是,中国邮政的网点已覆盖至乡镇村落,哪怕是偏远地区,一封贴好邮票的信也能跨越山海,抵达收件人手中——这份“无论多远、始终可达”的服务,正是数字通信无法替代的安心。

七旬老人的坚守

手写书信 让亲情在文字里沉淀

在靖远路街道九州创城社区,76岁的雷泽远老人有两个坚持:一是每天跑步或快走3万步,二是每年给远方家人写10封以上家书。“我祖籍重庆,年轻时在新疆工作,2004年定居兰州,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雷泽远说,退休后他爱上了运动,这些年参加过近150场全国性马拉松和体育赛事,但再忙也没放下笔杆。“手机打电话、视频确实方便,能看到孩子的模样、听到声音,但总觉得少了点分量。”雷泽远坦言,语音会消失、视频会过期,但写在纸上的字不会变——给重庆的兄弟姐妹写信时,他会回忆小时候一起上学的趣事;给新疆的女儿写信时,他会叮嘱她注意身体,也会分享自己跑步时看到的兰州街景,“写的时候要琢磨用词,要把想说的话慢慢梳理清楚,这种‘慢’反而能让情感更实在。”从2014年开始,雷泽远坚持每年给女儿写10封家书,也会要求女儿在不忙时回信。“女儿刚开始觉得麻烦,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她说收到我的信会反复看,就像我在身边说话一样。”

同样坚守手写传统的,还有83岁的王大强老人。作为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退休职工、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王大强始终认为“文字是有温度的”。他的孙女和外孙女都在上大学,老人特意要求她们“每个学期至少写两封家书回家”。“现在的孩子离不开手机,上课、社交、学习都靠屏幕,但书信不一样,它能让人静下心来。”王大强说,他收到孙女的信时,会仔细看字里行间的情绪——如果字迹工整,就知道孩子最近状态好;如果有些潦草,就会在回信里多叮嘱几句。“有一次孙女在信里说‘想家了’,我就给她写了家里的饭菜、楼下的树,还寄了几张老照片,后来她回信说‘看完信就不孤单了’。”在王大强看来,手机是工具,但不能替代真情,而书信正是让真情沉淀的最好方式。

专家呼吁

以笔为媒 让手写传统融入现代生活

“现在的孩子跟着家长刷手机,很多孩子一年级刚学会写字,二年级就用平板做作业,对手写的感知越来越弱。”城关区九州小学校长赵生武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提笔忘字的问题,甚至把笔画顺序写错,“比如‘冒’字,很多孩子会把上面写成‘日’,就是因为平时依赖输入法,没认真观察过汉字的结构。”

赵生武校长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家长需先做好榜样。“家长自己要多练习写字,哪怕是写日记、记笔记,也要拿起笔来;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立刻查手机,而是翻字典、记下来,把识字、写字当成日常习惯。”他建议,家长可以尝试“写给自己的信”,记录生活里的小事、对家人的感谢,或是对未来的期待,“这种自我表达不仅能锻炼书写,还能让人更了解自己,也是一种情感梳理。”更重要的是,当孩子看到家长认真写字、寄信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比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放在书包里,孩子看到后会觉得‘原来文字可以这样传递爱’,慢慢就会愿意尝试手写。”

兰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理事、爱自然生命力家庭教育导师赵玲玲则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提出建议:“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沟通’,其实是没找对沟通方式。手机聊天时,孩子可能会敷衍‘嗯、好、知道了’,但写信时,他们会更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因为文字不需要‘即时回应’,可以慢慢组织语言,减少了‘被反驳’的压力。”

赵玲玲还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书信交流时间”:比如每周写一封短信,分享彼此的趣事、烦恼;遇到分歧时,不争吵,而是把想法写下来,互相交换信件;年末岁初时,一起手写贺年卡,寄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远方的朋友。“去年有个家长跟我说,她和叛逆期的儿子约定‘写信沟通’,刚开始儿子只写几句话,后来慢慢愿意分享学校的事,甚至会在信里道歉。”赵玲玲说,书信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情感桥梁——它能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也能让孩子学会认真表达。

“数字时代的便捷,不该成为遗忘传统的理由。”赵玲玲强调,手写书信、寄送贺年卡,不是要放弃手机,而是要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为情感留一块慢下来的空间。当笔尖划过纸页,当邮票贴上信封,当收信人拆开邮件时露出笑容——这份藏在文字里的温情,正是岁月里最珍贵的礼物。

年末岁初将至,不妨试着拿起笔,写一封家书、寄一张贺年卡,让这份传统与真诚,在时光里继续流淌。

兰州日报记者 孙建荣 见习记者 包玉霞 文/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