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撕掉标签的年轻人,在黑客松中重写身份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4日 17:24 0 aa


撕掉标签的年轻人,在黑客松中重写身份


在AI的加持下,如今的黑客松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级个体间的思维碰撞,活动中的所有人都撕下了身份标签,转而作为创新个体重塑创意落地的路径,这正是AI时代黑客松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文|王雅迪

ID | BMR2004


黑客松(Hackathon),也称“编程马拉松”或“黑客马拉松”,是一群人(如程序员、设计师、产品经理等)聚集在一起,在短时间内(通常是24到72小时)围绕一个主题或挑战进行合作,将创意转化为可演示的原型产品的活动。简单来说,它是“创意+极限编程+团队合作”的结合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黑客松。当时间来到2025年,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黑客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AI的加持下,如今的黑客松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级个体间的思维碰撞,投资人、发行商、创业者、资深开发者、平台技术专家等在活动中撕下了身份标签,转而作为创新个体重塑创意落地的路径,这正是黑客松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商学院》杂志观察近两年的黑客松活动发现,过去的黑客松可能更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现的炫酷程度,而现在的黑客松一方面更加专业化和垂直化,例如MindSpore 量子计算黑客松、“World Remix”XR黑客松;另一方面伴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他们不再局限于虚拟世界的难题,而是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的复杂痛点。


由此,科技有了温度。在键盘的敲击声中,一场场关于责任、共情与创造的青春正在被写下。


01

“我们是Nobody,没有标签”


在黑客松,创造性思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代际碰撞与问题驱动。


“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具体的title吗?”这个对我们来说稀松平常的问题,在“AdventureX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现场却是一个难题。《商学院》在深度参与这场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这里的选手充满个性但又只有一个共同身份——创客,除此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其他身份并不在意。


“我们是Nobody,没有标签,你可以写开发者或爱好者。”在习惯定义标签的时代,这些创客用“Nobody”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成为“Somebody”的可能性。


在黑客松,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创造力;你来自哪里不重要,你输出什么才重要。这种创造性思维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代际碰撞与问题驱动。


从不同参赛团队中《商学院》发现,年轻人会快速组建融合技术、设计、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的多元团队。他们利用开源工具、低代码平台和硬件传感器,在极短时间内便将一个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构想转化为可视可用的最小可行产品。


例如,在“AdventureX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上, 16岁的获奖选手Linus坦言,虽然跟团队成员年龄不同,但因共同兴趣和技术追求而合作,而且个人也喜欢与年长的朋友交流,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经验。他发现面向竞赛群体的开发工具很少,便与中科院软件所的两位参赛选手快速组队,自主开发。因为项目代码是开源的,Linus和团队希望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适配不同平台及功能扩展,推动他们的项目在算法竞赛圈及更广泛的技术社区中推广应用。


在“World Remix”XR黑客松2025活动中,出现了一组特殊的“父子团队”,孩子作为产品主策划,跟随父亲一起学习使用Unity(是Unity Technologies开发的实时3D互动内容创作和运营平台),在48小时后完成了作品。


从参赛选手的作品中,我们发现,黑客松已经逐渐从“技术驱动”向“问题驱动”转变,是一种更高阶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那些常被主流市场忽略的领域,如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视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现代人的情绪健康等,成为他们关心的重点。


作为资深创客,张文博在新一代创客身上看到了“生活痛感”与“解决欲”。他认为,当AI使得创造门槛降低后,创客们关注的不再是“如何做出大公司关注的产品”,而是“如何解决自己和身边人的真实问题”,这种从生活场景出发的创新,恰恰是未来商业价值的重要来源。


比如,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的人来说,洗澡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对于一些失能老年人来说则不然。在“AdventureX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现场,有一组选手因为在养老院看到了很多不方便的人,于是萌发了灵感,设计了一款智能洗澡机器人。这是一台搭载计算机视觉的洗澡机器人,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用户的身体姿态,智能规划清洁路径,用机械臂精准地执行全自动洗浴流程。


这种对生活场景的细微洞察,让他们跳出传统商业价值的框架,转而聚焦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创造力来源于生活,只要能解决某一生活场景的难题,这种探索与碰撞就存在价值。


02

对“情绪价值”与群体共鸣的敏锐感知


Z世代将对“价值情绪”的洞察力转化为开发产品的核心维度,其创造力体现在不局限于提供功能,而是设计体验与情感连接。


今年以来,无论是爆火的LABUBU,还是Jellycat的“过家家”式服务,抑或是热度居高不下的演出经济,背后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情绪价值。人们不再仅仅为功能买单,而是为共鸣、陪伴与心灵的慰藉所吸引。这些多元形态的流行,本质上是一场集体的情感追寻,最终指向的是喧嚣世界中那一处渴望已久的精神彼岸。


Z世代成长于高度互联又普遍焦虑的时代,他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和感知更为敏锐。因此,他们将这种洞察力转化为开发产品的核心维度,其创造力体现在不局限于提供功能,而是设计体验与情感连接。与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即时满足不同,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帮助用户解决长期的情感困扰,以寻求一种更加良性的情感共鸣与支持。


他们思考的是,产品如何减轻用户的孤独感?如何带来安全感与愉悦?如何建立信任?这种对情感的具象化捕捉和满足,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的创新。具体到产品落地,他们主要聚焦于两点:情绪疗愈与社交赋能。


“AdventureX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的选手曾翰森在与他的团队聊天中发现,当人处于情绪低谷时,单纯的“自我努力”往往收效甚微,此时外界的引导与支持尤为重要。基于此,他们探索搭建了“人生经历记录与心理疗愈”平台,结合AI技术记录人生经历并提供心理疗愈支持,尤其关注用户在遭遇失败、挫折等消极经历时的情绪疏导与重建,旨在帮助用户从经历中获得正向成长。


实际上,类似的AI心理咨询平台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超70%的年轻人因职场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而其中43%选择AI作为第一倾诉对象。同时,根据QuestMobile《2024年AIGC应用发展年度报告》,在国内AI原生APP用户规模中,AI伴侣应用用户占9.4%。AI用户不断增加,并且每10个AI应用注册用户中,就有1个是目的明确地想要寻求情感陪伴。


通过对上述这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在情感普遍压抑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不愿意把情绪负担带给朋友或身边人,转而向没有“情感负担”的AI寻求帮助,在向AI开展“心理咨询”的背后,本质是现代人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与“社交需求”。


因此,在“AdventureX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上,我们发现除了直击用户的情感痛点之外,有不少选手以社交为切口,试图帮助现代人解决多维复杂的社交难题,以此对抗现代社会的社交冷漠,帮助他们重塑自我。


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的李禹昂和陈畅认为,传统社交产品多依赖单一维度,用学历、外貌等信息进行匹配,但人在社交领域的需求是多维复杂的,他们希望能通过AI挖掘用户的多维心理状态和深层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匹配和互动指导。


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款结合AI与硬件的社交辅助产品,包含戒指、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时捕捉用户的生理、心理信号,并通过软件分析提供场景化建议,比如话术的优化、约会场所的推荐等等。他们希望这款产品能成为用户生活中的“最佳伙伴”,不仅辅助社交,还能引导用户塑造人格,最终实现AI与人类的深度融合。


如今,Z世代偏向于压缩生活刚需,转而却愿意为隐藏款盲盒豪掷上千元,背后的消费逻辑是“低成本生存、高投入快乐”,让基础生存成本降低,把省下的钱转化为“情绪生产力”。相比于“已读不回”的社交焦虑,能够给予Z世代们随时在线、耐心倾听的虚拟陪伴产品或服务成为新需求。这些年轻创客敏锐捕捉到Z世代群体的情感缺位,正试图通过AI解决他们现实关系的缺失。


03

技术有锋芒,青年有温度


从弱势群体真实痛点出发而产生的创造力,是一份具有推广价值的包容性设计模板,是科技公平与数字包容的映射,也是新一代创客思维的转变。


黑客松里那些年轻人的敏锐共情不只体现在对于同辈的捕捉,更有对于弱势群体的细致关怀,这种关怀并非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建立在深度共情与实地调研之上。他们的创造力体现在主动走出实验室,与真正的老年人、盲人等用户交流,观察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未被言说的需求。


202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8%。从年龄段分布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已经成为非网民的主要群体。随着AI时代的来临,将大语言模型接入语音助手已成为各大电子设备生产商的共同选择。但2024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0%的老年人很好地了解如何使用这类技术的相应功能。


生成式AI的到来虽然为我们开拓了更多可能性,但有些弱势群体却成为“看不见”的人,比如老年人和盲人群体。由于生成式AI依赖自然语言指令,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老年人常使用模糊表达,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赛博盲杖”这个项目源起于中科大准研究生弓一的发现,他看到家中有不识字的老人在用智能手机时比较困难,虽然他们用手机能看一些短视频,但质量不高,又没有能力主动搜索。于是,他和团队一起创立了“赛博盲杖”项目,允许用户通过语音输入模糊的需求,例如“红烧肉怎么做”或“广场舞怎么跳”,自动识别需求并跳转到合适的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并调出相关内容,帮助老人主动搜索信息。


产品核心在于对模糊需求的智能分类,它通过AI模型判断适合的平台并调用相关内容。他们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解决不识字老人的搜索需求,因此仅仅抓住这一实际痛点问题,并没有延伸更多功能,希望可以真正解决他们对信息的获取需求,而不至于被动陷入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里。


由于很多老年人对智能电子设备的使用不熟悉,他们在刷短视频时,很多时候只能被动接收被推荐的信息,久而久之沦为“流量工具”。类似“赛博盲杖”的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走出数字迷宫。


除了老年人群体外,年轻的创客们也很关注视障群体。由于身体的缺陷,能走上社会工作的只有1/10,而其中绝大多数只能从事推拿按摩。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占全国残疾人口的17%,是全球视障人数最多的国家。


人工智能中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为残障群体带来了更多可能,传统的盲杖和导盲犬虽有帮助,但在复杂交通环境下仍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基于计算机视觉的AI导盲设备应运而生,在黑客松活动上,我们也欣喜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关注这些“看不见的人”。


来自江西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陈畅和准大学生宋帛翰组成的团队,致力于开发一款基于AI技术的智能眼镜。项目灵感源于身边有视障朋友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例如因视力问题而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导致碰撞等。项目利用大模型去做视觉分析,再输出语音从而帮助视障人士通过听觉“看见”世界。


科技不仅促使创客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甚至给予了弱势群体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去年10月,由北京市海淀区残联、海新智能联合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共同发起了全国首场由残障人士主导的黑客松“无障碍青年伙伴计划——创新训练营”。该活动共有85人通过初选报名参加,其中54人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障,占比63.5%。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和沉淀,来自视障、听障、肢体障碍等不同群体的设计师和梦想家分享了他们在无障碍沟通、出行、就业、学习、购物、娱乐等领域的创新设计。


据相关报道,辅具导购一站式平台设计者之一、轮椅使用者鲍鹏宇表示,“我这几年在获取信息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因为本来关于无障碍领域方面的公共信息平台就不多,真想有个‘要啥有啥’的平台。”于是,他们的设计团队为残障人士搭建了一个集购买、咨询、售后于一体的线上辅具导购平台,同时可以获取各种相关资讯,减少残障人士获取信息的壁垒,有小程序、APP、网页三种版本。


从弱势群体真实痛点出发而产生的创造力,最终产出的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份具有推广价值的包容性设计模板,是科技公平与数字包容的映射,也是新一代创客思维的转变。


04

细分赛道里挖掘商业化潜力


与过去做大而全的系统不同,现在年轻人更擅长聚焦一个细分痛点做到极致,这些项目可能没有千亿市场,但只要解决了特定人群的问题,就有它的商业价值。


对于年轻的参与者而言,黑客松远不止是一场技术比拼,它更是一堂生动的商业实践课。这要求他们不再局限于技术实现本身,而是深入思考如何解决一个真实的痛点,这些痛点往往从非常精准的细分赛道入手。


一方面,很多黑客松组织者会通过设置细分赛道来精准捕捉商业价值。赛道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趋势的判断和风向标,引导开发者关注当前最具潜力和需求的领域,避免创意过于分散,提高产出的“命中率”。同时,对于评委和投资人而言,在同一维度下比较项目更高效。细分赛道让同领域内的项目更具可比性,更容易甄别出真正具有技术实力和商业潜力的团队。


例如,由云简业财主办、AWS云科技协办的2025“智绘未来AI黑客松”大赛,紧密围绕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需求与前瞻性挑战,设置了十二大创新方向。开发者们可以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如财务流程优化、数据分析等,开发相应的AI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转型,这些解决方案具有直接的商业应用价值,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选手能否在黑客松中脱颖而出,往往不在于技术的堆砌,而在于对一个细分痛点的精准打击,他们也更加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真实需求与困扰,以此作为寻找细分痛点的切入点。


正如张文博所言,“过去我们总想着做大而全的系统,现在年轻人更擅长聚焦一个细分痛点做到极致。”他举例说,有选手专注于用 AI 优化小提琴教学中的音准检测,还有人开发了针对学生群体的低成本学术出版工具,“这些项目可能没有千亿市场,但只要解决了特定人群的问题,就有它的商业价值。”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大三学生李昆泰的项目灵感来自于一篇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外骨骼设备帮助钢琴家更快学习钢琴的技术。李昆泰的团队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通过非教练口述方式,提升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他们聚焦改善不良跑姿,利用电磁刺激技术促使小腿肌肉更充分地收缩,帮助跑者从“后跟跑法”过渡到“前掌跑法”。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细分痛点出发,李坤泰和团队还设想未来通过眼镜、手表、耳机等智能穿戴设备,提供语音或文字提醒,实现多模态的交互式学习系统,从而更科学、高效地辅助运动技能掌握。类似的技术创新在解决细分场景痛点的同时,探索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为“技术向善”提供了试验场和助推器。


总体来看,近两年的黑客松活动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与社会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年轻开发者成为主力,他们不再单纯追逐技术热点,而是将目光投向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领域,如适老化科技、无障碍设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这种“科技向善”的内驱力使得他们的创意融合了社会关怀与商业洞察,善于利用AI、区块链、XR等前沿技术,针对极其细分的痛点构建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黑客松活动不仅为参与者个人提供了展示创意和实力的平台,也有助于企业挖掘优质项目和人才,降低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壁垒,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商业价值,无疑成为观察未来技术潮流和商业机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来源|商学院10月刊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