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Labubu、小米Yu7爆火隔夜,京东开始跟进情绪消费?

今日新闻 2025年07月10日 17:11 0 aa

从冰冷的货架到有温度的陪伴,京东又开始“心血来潮”。

最近,京东App内正式上线两款AI社交产品,分别名为“宠TA”和“聊愈小宇宙”。前者以宠物为中心的AI社区产品,通过换装、宠物数字人营造产品可玩性;后者是一个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心里陪伴服务的AI类对话产品。

京东不再执着于复制拼购裂变的老路,而是试图用AI编织情感纽带,在用户心中种下“情感锚点”,最终撬动消费转化的新路径。

这背后,是京东对“情绪消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自身社交电商困局的深刻反思。

情绪消费时代,京东的“隐秘”布局

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但互联网用户增速已降至个位数,2024年下半年仅0.76%。

互联网用户基数饱和的同时,对应传统货架电商的“搜索-比价-购买”模式,也因轮番冒头的兴趣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模式,被迫走进“死胡同”。

不仅如此,面对持续紧逼的淘宝,以及持续进行价格下沉的拼多多,京东需要新的流量引擎。

而社交电商的关键在于“信任传递”。用户可以通过好友分享、KOL推荐或AI陪伴建立情感认同,消费决策成本大幅降低。

京东“宠TA”将宠物社交与医疗咨询服务结合,正是利用“情感刚需”构建信任。用户为虚拟宠物购买服饰后,可能顺势下单真实宠物食品,完成从“玩”到“买”的无缝跳转。

与此同时,宠物经济正在中国悄然崛起。2025年宠物,市场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攀升至8114亿元,呈现情感消费特征明显。

Labubu、小米Yu7爆火隔夜,京东开始跟进情绪消费?

图片源自pixabay免版权图库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宠物成为缓解孤独感的重要伴侣,"育儿式养宠"理念的普及也意味着宠物角色发生深刻转变。而身为宠物经济主力群体的年轻人,他们既渴望宠物陪伴,又需要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除此以外,2024年至2030年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正以每年6.6%的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规模将达到2298亿美元,这其中国内市场需求尤为迫切。

对此,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负责人也曾直言,心理健康是“责无旁贷、同时也潜力巨大的事业”。

2020年,京东健康成立京东健康精神心理中心。三年后升级为心理服务中心,汇聚了6000余名精神专科医生和1000多位心理咨询师。

只是,纯粹的人工服务仍难以满足爆发式增长的需求,而AI的投入营业则带来破局可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田成华表示,心理测试方面,大模型应用可以取代半数以上的人工操作,可及性和效率都有大幅的提升。另外,AI还能辅助精神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明显提升治疗水平。

正是基于对这两大情感需求的精准洞察,京东同时推出“聊愈小宇宙”与“宠TA”,在心理健康与宠物经济两大蓝海埋下先手棋。

AI+情感+电商,社交电商诞生新形态

无论是年轻人为缓解孤独感催生的宠物经济,还是全球范围内以6.6%年增速扩张、潜力巨大的心理健康市场,这都是构建深度信任的天然土壤。

京东精准锚定这两大蓝海,一方面借“宠TA”切入“育儿式养宠”浪潮,满足一站式服务与情感寄托;另一方面通过“聊愈小宇宙”响应爆发性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并引入AI技术突破专业资源稀缺的瓶颈。

然而,京东的野心不止于满足需求本身。其更深层的战略,是将这些情感连接点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Labubu、小米Yu7爆火隔夜,京东开始跟进情绪消费?

图片源自pixabay免版权图库

以AI为粘合剂,在用户沉浸于虚拟陪伴或情绪疗愈的同时,悄然铺设通往消费场景的“信任桥梁”,最终构建一个“AI驱动情感交互,情感激发消费意愿,消费反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商业闭环。

这也刻画出了社交电商的新形态。而京东的社交化探索可以概括为三个层级。

先是工具层实现拼购、分享返现等基础功能,解决“怎么买更便宜”;再是内容层聚焦直播带货、购物圈UGC,解决“买什么值得买”;然后情感层提供AI陪伴、兴趣社群(如宠物社区、心理咨询),解决“为什么而买”。

而京东目前推出的两款产品共享相同的商业逻辑。先用情感陪伴建立信任,再自然导入消费场景。以“聊愈小宇宙”为例,用户能以49.9元购买30分钟心理咨询,包含系统评估与解决方案。

“宠TA”则构建了更直接的消费场景。用户与数字宠物互动时,可随时切入宠物医生咨询、食品购买专区。这种设计创造了“边玩边买”的闭环体验,比传统电商多了情感粘性,较纯社交产品则多了消费转化路径。

对比来看,目前目前行业多数玩家停留在工具层,而京东正通过“宠TA”等产品向金字塔顶端攀登。这种升级也符合未来电商竞争从“交易效率”转向“情感效率”的趋势。

社交电商十年征程,京东的得与失

如今,京东不再满足于浅层的拼购工具或内容种草,而是直击用户心灵深处的情感刚需,在宠物陪伴与心理慰藉这两大年规模近万亿的蓝海市场中,构建起独特的“信任资产”。

无论是“聊愈小宇宙”中49.9元的心理咨询转化,还是“宠TA”里“边玩边买”的宠物消费闭环,都清晰勾勒出“情感即入口,信任即转化”的新商业逻辑。

然而,这条“情感驱动”的破局之路,并非京东社交电商探索的起点。

在社交电商兴起之初,京东便着手布局这一领域。2016年,京东正式推出拼购业务,标志着其深入探索社交电商的起点。2019年,京东拼购正更名“京喜”,发力下沉市场,与拼多多、聚划算等平台展开激烈竞争。再到现在,重回京东主阵营。

回首其近十年的社交电商征程,从京喜的折戟到京东小店的沉寂,京东在传统社交裂变模式上屡屡受挫,究其根源恰恰在于未解决的核心矛盾,也就是如何在“目的性购物”基因深厚的用户生态中,有效激发主动分享与信任传递。

如今的AI+情感化尝试,正是对过往教训深刻反思后的重新变革。此次推出的两款AI社交产品展现了新思路,不再复制拼购模式,而是深耕垂直领域的深度情感需求。通过AI构建持续性情感连接,使消费成为情感互动的自然延伸。

行业动态显示,京东正加速推进具身智能战略布局。其中,由京东大模型驱动的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成为核心主线,通过大模型赋予机器人情感化交互能力,聚焦“一人一狗一玩具”的互动生态,覆盖家庭陪伴、儿童早教、企业服务三大场景。

这与虎牙推出的“小虎AI加工坊”异曲同工。后者采用DeepSeek R1模型,让用户与智能体语音交流,甚至建立“恋人关系”,使得智能体从“工具人”属性往“情感陪伴者”延伸。可见,垂直领域的情感化AI交互正成为行业新趋势。

而且,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已打造国内首个大模型驱动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其创新的“医生+药物+心理咨询”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标准化诊疗路径。这种专业背书,让京东的情感服务区别于纯娱乐社交应用,形成了竞争壁垒。

这些探索背后,是京东对社交电商本质的重新定义。不再是拼购砍价的浅层连接,而是基于垂直领域深度情感需求的持续性交互。

这场从“冰冷货架”到“有温度陪伴”的转身,不仅是京东对自身流量焦虑的解药,更可能重塑社交电商的内涵——从“拼便宜”到“买共鸣”。

作者:土耳其热气球

来源:港股研究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