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西湖惊现“鲨鱼”?景区:能找手机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9日 20:23 1 admin

别慌,不是真的掠食者,而是能帮你捞手机的“仿生鲨鱼”

9月23日,杭州西湖景区正式推出这款由公安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体长60到70厘米,重4到5公斤,外形逼真到连本地鱼都可能认错。说白了,这不是惊悚片开场,而是一次科技和公共服务的巧妙融合。

这款仿生机器鱼在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它装了前、左、右三个激光雷达,能自己避开障碍;还配了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可以在水下快速扫描定位遗失物品,比如手机、眼镜,甚至钥匙。

更关键的是,它还能实时监测水温与pH值——一旦水质异常,系统会立刻预警。有个在智能硬件行业的朋友说,这类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过去多用于军事或深海勘探,现在下放到景区水域,算是“降维应用”的典型案例。相比传统人工打捞效率低、成本高,这种机器鱼单次作业覆盖面积能达到几百平方米,而且噪音极低,对水生生态几乎没干扰。

西湖惊现“鲨鱼”?景区:能找手机

以前游客在西湖边丢个手机,基本等于“永别”。景区虽然有打捞队,但受限于能见度低、水草缠绕、人力有限,成功率一直不高。数据显示,仅2024年西湖景区就接到超过1200起物品落水求助,其中手机占了七成以上。人工打捞平均要花两三个小时,还经常因为天气或水深被迫中止。

现在,仿生鲨鱼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它体表覆盖深灰色硅胶“鱼皮”,游动姿态模仿本地常见鱼类,不仅隐蔽性强,还能在0.5米到5米水深灵活作业。实际测试中,从接到指令到定位目标,最快只要8分钟。对比国外类似案例——比如新加坡滨海湾曾试用无人水下机器人清理垃圾,但没集成寻物功能;日本部分景区则依赖声呐设备,成本高、操作也复杂。

西湖这款机器鱼走的是“轻量化+多功能”路线,更适合高人流、浅水域的旅游场景。讲真,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公共服务思维的升级:从“尽力而为”转向“精准响应”。

西湖惊现“鲨鱼”?景区:能找手机

对景区管理方来说,这台“捞哥”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升游客满意度。对科研机构而言,这是仿生机器人在真实城市生态中的重要落地场景。而对普通游客,最直接的感受是:丢手机不再等于“破财免灾”。

不过也有人嘀咕:“这玩意儿会不会吓到湖里的鱼?”“天天在水里转,鱼还敢不敢在这儿产卵?”这些声音不大,但确实存在。景区工作人员解释说,机器鱼的运行频率目前控制得很低,每天只在游客集中时段出动几次,而且避开鱼类繁殖期。但长期影响到底如何,谁也不敢打包票。

西湖惊现“鲨鱼”?景区:能找手机

其实,西湖这几年一直在尝试用技术解决老问题。比如用AI识别不文明行为、用无人机巡查火情、用智能垃圾桶监测满溢状态。这次引入仿生机器鱼,算是又往前迈了一步。但技术再先进,终究只是工具。真正决定体验的,还是背后那套响应机制——能不能快速调度、能不能准确定位、能不能及时反馈。机器鱼再快,如果游客报错位置,或者系统响应慢半拍,效果也会打折扣。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