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深入地下700米"抓幽灵"的工程?又被广东的"黑科技"惊艳到了!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5日 09:19 3 admin

每天有几亿亿个“幽灵粒子”悄无声息穿过人体,却无人察觉——这就是中微子,因几乎不与物质发生作用,被科学界称为最神秘的粒子。

为捕捉这丝转瞬即逝的踪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将探测器深埋地下700米,在广东江门打造了一座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用智慧与坚韧点亮探索宇宙的微光。

中微子的探索史,是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接力。

1931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解释β衰变中能量“失踪”之谜,大胆提出中微子假设,却断言“中微子永远无法被探测到”。

1942年,身处战火中的中国物理学家王淦昌,开创性地提出通过测量原子核俘获电子时的反冲来探测中微子的构想,虽因条件所限未能亲证,却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关键基础,美国科学家阿伦・利斯据此成功获得首个实验证据。

深入地下700米"抓幽灵"的工程?又被广东的"黑科技"惊艳到了!

1956年,美国科学家兰因斯和科恩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海量中微子,首次捕捉到其与质子作用的微弱闪光,证实了泡利的假设。

随着研究深入,中微子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199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能在三种类型间相互转化(中微子振荡),证明其具有质量;2012年,中国大亚湾实验精确测量出关键参数,让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而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使命,是破解更根本的谜题:中微子“三兄弟”的质量顺序。

这一答案直接关系到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暗物质等宇宙级谜题的破解——宇宙诞生时的反物质为何消失?占宇宙质量27%的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中微子正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关键钥匙。

这座地下科学宫殿的诞生,始于一场极致的精准选址。

为接收广东阳江、台山两座核电站的中微子流,实验地点必须位于两站中垂线上,误差不超过200米,且距离控制在55公里左右以捕捉最大振荡信号。

深入地下700米"抓幽灵"的工程?又被广东的"黑科技"惊艳到了!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在地下700米处构建了层层嵌套的探测系统:外层是4万吨超纯水屏蔽辐射,中间是直径41米的不锈钢网壳,内壁安装4.5万只“黄金眼”光电倍增管,核心则是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内装2万吨液体闪烁体——当中微子撞上质子,产生的微光会被光电倍增管放大亿万倍,成为破解质量之谜的关键信号。

深入地下700米"抓幽灵"的工程?又被广东的"黑科技"惊艳到了!

建造过程充满极限挑战。曾被国外垄断的20英寸光电倍增管,单只进口价高达5万元,钱森博士带领团队在阴暗地下室潜心研发,联合国内力量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实现国产化,成本仅为进口价的三分之一。

地下40℃以上的高温高湿环境、数次万吨级涌水危机,都未能阻挡建设者的脚步:他们设计永久性排水系统与水共存,像绣花般反复修补有机玻璃球的缝隙,用数年时间完成了这场科学奇迹。

深入地下700米"抓幽灵"的工程?又被广东的"黑科技"惊艳到了!

更动人的是装置背后的“微光”精神。

项目总工程师马骁妍在母亲失联时坚守现场,科学家王志民远程指导儿子应对妻子重病……数百名科研人员、工程师跨界协作,“需要什么干什么”。

江门作家尹继红历时三年采访,写下《微光志》一书,记录下这些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追光者——王贻芳院士春节期间逐字修改二十万字书稿,科学家李晓楠扎根项目十年从专家变“包工头”,正是这些个体的坚守,汇聚成探索宇宙的强大力量。

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已投入运转,凭借前所未有的能量精度,有望率先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让中国在粒子物理前沿实现从并跑向领跑的跨越。

这座地下700米的科学装置,不仅是捕捉“幽灵粒子”的探测器,更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见证,承载着人类用科学破解宇宙奥秘的永恒追求。那些穿越岩层的微光,终将照亮物质世界的本质,书写人类探索未知的新篇章。

#上头条 聊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科普##科技##广东##热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