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每笔数字消费,都有高达30%的利润直接流入一家外国公司的口袋,这不是把中国人的钱不当钱吗?为此,许多国家都举起反垄断的牌子,誓要砸碎苹果那...
2025-10-28 0
或许大家还在觉得5G的网速已经很快了。
而全球大多数地区还在为5G的覆盖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6G的战场已经硝烟弥漫了。
在全球国家中,美国在6G专利方面足足占据了35.2%,日本9.9%,两个国家加起来可以说占这一方面的半壁江山了。
那么,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又是多少呢?
美国能占到全球专利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早就开始下功夫了。
美国走的一直是“企业冲锋、政府兜底”的路子,简单说就是政府搭好架子给支持,真正的研发主力还是那些科技巨头。
比如像高通、英特尔这些科技企业,早在好多年前,就已经重点投入在毫米波和智能天线这些技术上了。
当其他国家还在为怎么推广5G发愁的时候,美国这些公司的实验室早就摆满了测试用的样机,专利申请也是一份接一份地往上递,根本停不下来。
这些大厂在芯片和无线通信方面本来底子就厚,搞起研发来特别舍得砸钱。
比如高通最近推出的新款芯片,性能没降,耗电量却直接降了两成——这种进步,说到底都是靠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撑起来的。
当然,美国政府这边也没闲着,该配合的一点没落下。
联邦通信委员会直接拨了4.5亿美元,专门投在下一代通信技术和网络安全这些关键环节,还找上日本一起合作,把钱和力气都使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们的打法很清晰:不遍地开花,而是集中火力专攻像量子加密、边缘计算这类核心环节,目标就是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建立起别人难以超越的壁垒。
美国这种把资源都押注在关键技术上的打法,确实让他们在专利布局上抢占了有利位置,后来者想完全避开他们几乎不太可能,但这种方式也有明显短板。
他们把研发重任都压在了几家科技巨头身上,万一这些大公司的技术路线判断失误,整个国家的6G发展就可能被拖慢。
再加上他们联合少数国家想把自己的技术方案推广成全球标准,这种做法反而可能导致未来各国各搞一套,让统一的技术标准更难形成。
日本虽然只占了不到一成的专利份额,但质量确实不含糊。
他们很明白自己在整体实力上没法跟中美硬拼,所以干脆不追求大而全,而是集中火力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深耕。
而早在三年前,日本就已经把6G定为国家级重点发展项目,计划在2030年前正式投入使用。
像NTT、富士通这些本土通信企业,当时就瞄准了太赫兹通信和大规模MIMO系统这两个方向。
太赫兹技术能极大提升传输速率,而大规模MIMO则可以让一个基站同时稳定连接大量终端,这对未来智能工厂、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景特别实用。
而且日本在技术研发上有个明显特点:他们特别擅长把想法做成实际可用的产品,拿出的专利几乎都有扎实的实验数据支撑,不是空谈理论。
比如去年美日联合做的太赫兹通信测试,传输速度已经能突破每秒100Gbps。
东京电子在更早前展示的一款设备,传输速率达到5G的20倍,一秒钟就能传好几部高清电影——这种实实在在的成果,说明他们的技术确实能落地。
不过日本也有自己的难处。
本土市场空间有限,研发投入跟中美比差距不小,加上长期依赖和美国合作,自主决策的空间受到限制。
现在国际上讨论6G标准时,日本能提出的核心技术方案数量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跟在欧美后面表态,话语权确实不如以前了。
根据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在6G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占到全球四成以上,实实在在地排在全球首位,比美国还多出约五个百分点。
这可不是随便凑出来的数字,统计涵盖了通信、量子、基站、人工智能等9个核心领域,两万多件专利都被纳入了核算,含金量那是实打实的。
能拿到这个40.3%的占比,绝对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早布局、早发力。
早在2019年那会儿,工信部就把运营商、设备商和高校的研究力量都组织起来,成立了专门的6G推进团队。
大家从一开始就达成共识:先把技术标准做好,同时用专利来保护创新成果。
今年国家制定发展计划时,更是明确把6G列为重点扶持领域。
各地方也积极响应,像北京亦庄开发区就率先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直接资助技术研发。
这种全国上下协同推进的模式,有效避免了资源分散,能把力量集中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这种整体优势,确实是很多国家难以复制的。
当然了,企业的硬核实力才是撑起这40.3%的关键。
在国家的6G研发进程中,华为确实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
它不仅手握国内最多的6G专利,而且眼光放得很长远——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属于最基础、绕不开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以后谁要发展6G,都很难避开它的专利布局。
中兴也不甘示弱,前段时间刚推出业界首款2000多振子的大规模阵列原型样机,他们的大规模阵列基站出货量都连续三年全球领先了。
这些5G时代积累的硬件实力,都成了6G研发的底气。
在6G研发这条路上,除了头部企业,国内运营商和各类中小公司也都在积极发力。
中国移动与中兴等伙伴共同突破了6G天地融合技术,让普通手机能直连卫星通信。
他们还研发了智能协同系统,相当于给天地网络装上“统一指挥中心”,灵活调配不同网络资源,这个突破为未来空地一体通信打下了基础。
北京移动则联合科研机构,打造了国内首个融合双频段的通感一体化网络。
这个网络既保证广域覆盖,又能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相当于让通信基站同时具备“雷达”功能,可同时传输信号并探测周边环境,未来在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管理等场景大有可为。
此外,像上海朗帛这类专注于知识产权运营的公司,也在通过自主申请和购买专利等方式,在关键技术领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专利,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布局增添了重要筹码。
可以说,从硬件到系统,从标准到应用,国内产业链各环节都已经活跃地行动起来。
而且咱们的专利可不只是数量多,质量和落地能力也不含糊。
根据官方统计,目前全球提交的6G专利申请中,中国就贡献了超过一万三千项,而且近九成都是含金量很高的发明专利,背后都有可靠的技术验证。
更让人开心的是,和部分国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不同,我们的技术很早就进入了测试环节。
手机直连卫星已能做到高速数据传输,通信感知融合技术也在一些智慧城市项目中开始试用。
这种从专利到产品快速落地的能力,大大提升了我们技术储备的实际价值。
和欧美、日本的发展路径相比,我们的特点确实更鲜明。
美国主要依赖几家科技巨头带动,日本专注细分领域做精做深;而我们则是“国家整体布局加上市场自发动力”双管齐下:既有顶层设计指引方向,又保留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
美国模式过度依赖大企业,存在决策风险;日本则受制于本土市场体量,研发后劲不足。
而我们得益于广阔的国内应用空间,无论是低空飞行还是智能交通,都能为6G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这些实际需求又会反过来促进技术迭代和专利增长。
当然我们也有需要加强的环节:比如在时频同步等关键技术标准的推进上,国内企业间的协调还不够,部分核心元器件的自主能力仍需提升。
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中国方案被更多国家和市场所接受。
6G的国际标准制定目前刚拉开序幕,预计要到2029年左右才能定稿,2030年正式投入商用——这场技术长跑其实才刚刚开始。
不过,单看当前超过40%的专利占比,已经能清晰看到,中国在这一轮通信技术变革中已经处在全球领先阵营。
回想我们从5G时代的奋力追赶,到如今在6G领域展现出引领态势,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的前瞻布局、企业的持续深耕,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作。
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等到6G真正普及的那一天,我们不仅能享受到自主技术带来的便利,还将在国际通信规则制定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
这样的前景,确实值得我们一起期待。
相关文章
想象一下,你每笔数字消费,都有高达30%的利润直接流入一家外国公司的口袋,这不是把中国人的钱不当钱吗?为此,许多国家都举起反垄断的牌子,誓要砸碎苹果那...
2025-10-28 0
或许大家还在觉得5G的网速已经很快了。而全球大多数地区还在为5G的覆盖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6G的战场已经硝烟弥漫了。在全球国家中,美国在6G专利方面足...
2025-10-28 0
10月份即将结束,大部分新机已发布,比如iQOO 15、荣耀Magic8系列、红米K90系列等众多新机,配置可达旗舰级别,毕竟有新一代旗舰芯片加持,性...
2025-10-28 0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近日,内蒙古仁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吨多杀菌素建设项目在相关网站环评公众参公示。建设单位拟在奈曼旗工业园区建设该年产400...
2025-10-28 0
人民财讯10月27日电,石英股份10月2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用自产高纯石英砂生产的半导体扩散领域用炉管系列石英材料,近期已在国内头部存储晶圆制造企...
2025-10-28 0
【CNMO科技消息】据业内人士消息,华为Mate 80系列的线下宣传物料已进入筹备阶段,产品排期指向2025年11月中下旬正式亮相。此次发布会预计将推...
2025-10-28 0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5年是英伟达AI芯片液冷渗透大幅提升的一年,同时随着单芯片功耗的提升,后续液冷市场规模将明显增长。而随着ASIC机柜方案逐步采...
2025-10-28 0
现在谁还不用微信转账啊?手指一点,钱就过去了,确实方便。但你可能不知道,就这短短几秒钟的操作里,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步骤,少做了可能会吃大亏。今天就...
2025-10-28 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