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中外专家都给出哪些建议?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1日 03:51 0 aa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中外专家都给出哪些建议?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中外专家都给出哪些建议?

10月18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在闵行区大零号湾举办,市、区领导和国内外专家汇聚一堂,共话“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分享实践成果、梳理行动路径,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闵行样板”“上海智慧”“中国方案”。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中外专家都给出哪些建议?

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发起人、上海科普教育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对活动历经十一载、在全社会播下绿色文明种子倍感欣慰。她说,在“两山”理念与“双碳”目标指引下,自然保护周今年在国际合作、形式创新、活动下沉、宣传联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带来首场主旨演讲。她指出微塑料污染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并提出了物理拦截、化学循环与生物降解三重科技路径,重点介绍通过催化解聚实现塑料“从瓶到瓶”闭环再生的技术,并倡导研发非粮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主张以科技创新推动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本次会议特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发表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助力上海宜居城市建设”的主旨演讲。他认为,面对多重全球挑战,应积极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议上海创新践行NBS理念,重点统筹河口与流域、城乡发展及陆海关系三大关键,通过将NBS融入战略规划、制定清晰路线图、运用绿色技术及建立跨部门机制,建设更具韧性的宜居城市。

全球化智库(CCG)国际研究员、北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联合国资深经济学家梅里·马达沙希说,地球自然系统正面临临界点,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与快速城市化带来严峻挑战。她通过哥本哈根智能水管理、新加坡数字孪生模型、上海AI绿地规划等案例,展示了绿色技术如何有效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强调技术应用须注重公平性,确保绿色福祉惠及所有社区,并呼吁通过全球协作与综合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未来。

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们分享了丰富的实践方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钱杰介绍,上海已建成1013座各类公园,森林覆盖率达19.5%,并通过林水复合技术,在山林先行绿地实现植物种类从160种增至363种,显著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上海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振华分享,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全国推广了2.8万辆氢车,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氢能技术商业化,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柏国强表示,国际交流活动是“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重要品牌,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上海正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位中外专家的精彩分享极具价值,涵盖AI与数字化赋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化设计、绿色能源技术落地等实践路径,尤其聚焦“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绿色技术应用”两大核心,为上海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城市建设、城市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参考。

原标题:《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中外专家都给出哪些建议?》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