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术首创工业具身智能方案在兴瑞化工应用,实现工业智能化关键跨越】近日,中控技术首创的以时间序列大模型TPT与通用控制系统(UCS 为核心的工业具...
2025-10-17 0
2025年10月15日,蚂蚁集团的技术官宣在AI圈炸响惊雷——其开源的扩散语言模型推理框架dInfer,在代码生成基准测试中实现每秒1011个token的生成速度,较英伟达Fast-dLLM框架快10倍,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的vLLM也高出3倍。这个诞生于杭州的技术突破,不仅让一度因速度瓶颈被诟病的扩散语言模型迎来转机,更揭开了中国科技企业绕开芯片限制、深耕算法创新的硬核路径。
打破ChatGPT范式:扩散模型为何成新赛道?
要理解dInfer的价值,首先得搞懂它所服务的"扩散语言模型"究竟特殊在哪。我们日常使用的ChatGPT、DeepSeek R1等大语言模型,都属于"自回归模型",生成文本时必须像写文章一样从左到右逐字推进,就像单车道公路,再宽的路面也只能依次通行。这种模式虽能保证语言逻辑连贯,却天生受限于串行生成的速度瓶颈。
扩散模型则是另一种全新思路。它原本在图像生成领域大放异彩,比如Stable Diffusion就能快速生成逼真图片,核心秘诀在于"并行计算"——如同把单车道扩建成多车道,能同时处理多个生成节点。当这种技术被应用到语言领域,理论上能突破自回归模型的速度极限,但长期受困于计算成本过高、推理效率低下的难题,始终难以落地。
英伟达作为AI芯片巨头,曾试图用Fast-dLLM框架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有限。在HumanEval代码生成基准测试中,Fast-dLLM的处理速度仅为91 tokens/秒,而即便经过vLLM优化的阿里通义千问Qwen-2.5-3B模型,也只能达到294 tokens/秒。蚂蚁dInfer框架的出现,直接将这一数据拉升至四位数级别,相当于让AI从"步行"升级到"高铁"。
硬核技术拆解:dInfer凭什么反超英伟达?
蚂蚁集团的技术团队在dInfer框架中埋下了三大创新伏笔,正是这些设计让速度实现质的飞跃。
在计算架构上,dInfer首创"分层扩散加速"机制。传统扩散模型需要反复进行"加噪-去噪"迭代,过程中存在大量冗余计算。科研人员通过动态调整不同生成阶段的计算精度,在文本生成初期采用低精度快速迭代,临近完成时再切换到高精度优化细节,既保证质量又节省算力。这种策略就像盖房子,先搭框架再精装修,比全程精雕细琢效率高得多。
内存管理的突破同样关键。扩散语言模型生成过程中会产生海量中间数据,容易造成内存溢出。dInfer设计了"张量动态复用"技术,能实时释放无用数据,内存占用量较Fast-dLLM降低60%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是中端GPU,也能流畅运行原本需要高端芯片支撑的扩散模型推理任务。
针对国内芯片环境的适配优化更显巧思。考虑到先进AI芯片获取受限,团队专门针对昇腾910B、海光DCU等国产芯片做了底层优化,通过算子融合、指令重排等技术,让国产芯片的算力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在相同硬件条件下,dInfer驱动的LLaDA-MoE模型,性能较未优化前提升近4倍。
这些技术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蚂蚁早在2023年就推出金融大模型,随后构建起覆盖基础模型、推理模型、多模态模型的完整体系,包括"灵"系列基础模型、"环"系列推理模型和"明"系列多模态模型,dInfer正是这套体系的关键技术枢纽。
中国军团集体发力:扩散模型赛道多点开花
蚂蚁的突破并非个例,中国科技企业已在扩散语言模型领域形成"集团军作战"态势。字节跳动早在2025年7月就抢先发布Seed Diffusion Preview模型,其代码推理速度达到2146 tokens/秒,较同类自回归模型快5.4倍,主攻代码生成等专业场景。
如果说字节的优势在模型本身,蚂蚁则聚焦于基础设施。dInfer作为开源框架,不仅服务于自家的LLaDA-MoE模型,还能兼容字节Seed Diffusion等第三方模型,相当于为整个行业提供了"通用加速器"。这种"模型+框架"的双线布局,让中国在扩散语言模型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对比国际同行,中国团队的创新更具针对性。美国OpenAI仍专注于优化自回归模型,谷歌虽有扩散模型研究但未公开落地框架,英伟达的Fast-dLLM则受限于硬件绑定策略,生态开放性不足。中国企业通过开源共享、适配国产硬件、聚焦实用场景的组合拳,正在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他科技巨头也在算法创新上持续突破。腾讯推出"免训练"模型优化技术,无需额外数据训练就能提升模型性能;百度飞桨平台升级推理引擎,在多模态任务上效率提升3倍。这些突破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当硬件受限成为现实,算法优化正在成为中国AI突围的关键变量。
从实验室到产业端:AI效率革命的真实价值
dInfer框架的开源,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在金融领域,蚂蚁已将其应用于智能投研系统,分析师生成研究报告的速度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且代码自动生成准确率提升至92%;在工业场景,某汽车企业用dInfer驱动的模型优化生产线代码,故障排查效率提升3倍。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种技术进步将直接改善AI使用体验。比如智能客服响应速度会从秒级压缩至毫秒级,AI写作助手能实时生成万字长文,甚至手机端也能流畅运行大参数扩散模型,不再依赖云端算力支撑。更重要的是,算法优化能降低AI应用的硬件门槛,让中小微企业也能负担起智能转型成本。
蚂蚁CTO何正宇在发布会上强调:"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公共产品,是人类智能未来的共同里程碑。"这一理念体现在技术布局上——除了dInfer,蚂蚁还在开发AWorld框架,支持AI智能体自主学习和完成任务,构建起从基础工具到上层应用的完整生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dInfer的突破是中国AI产业"换道超车"的缩影。当传统路径受限于硬件瓶颈,中国企业通过深耕算法创新、完善软件生态、适配国产硬件,正在开辟新的增长曲线。正如业内专家所言:"AI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芯片参数,而是算法效率与生态完整性,这正是中国当下的发力点。"
结语:算法突围背后的中国AI新逻辑
蚂蚁dInfer框架的横空出世,打破了"没有高端芯片就做不好AI"的固有认知。它证明在硬件受限的情况下,通过算法创新同样能实现技术突破,甚至反超国际巨头。这种"软件定义AI"的新逻辑,正在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
随着字节、蚂蚁等企业在扩散语言模型领域持续发力,中国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在构建自主可控的AI技术体系。从国产框架到国产芯片,从开源生态到产业应用,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正在形成。
未来,当扩散语言模型全面替代部分自回归模型,当国产算法框架支撑起更多AI应用,我们或许会意识到:2025年10月这场10倍速的技术突破,不仅是一个框架的成功,更是中国AI产业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的重要标志。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中国正用算法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突围故事。
相关文章
【中控技术首创工业具身智能方案在兴瑞化工应用,实现工业智能化关键跨越】近日,中控技术首创的以时间序列大模型TPT与通用控制系统(UCS 为核心的工业具...
2025-10-17 0
今天给各位分享打麻将神器手机软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打麻将神器手机软件下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打麻将一...
2025-10-17 0
2025年10月15日,蚂蚁集团的技术官宣在AI圈炸响惊雷——其开源的扩散语言模型推理框架dInfer,在代码生成基准测试中实现每秒1011个toke...
2025-10-17 0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写文章时让DeepSeek帮忙润色,几秒钟就得到完美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问AI,答案立刻呈现;甚至做方案、发朋友圈都开始依赖...
2025-10-17 0
智能越野赛道正迎来关键转折期:当“硬核通过性”不再是唯一卖点,用户开始苛求“可城可野可远方”的全场景体验,技术融合与品牌表达成为破局关键。在此节点,东...
2025-10-17 0
当旗舰机发布会还在PPT上堆砌“一亿像素”“超大底”时,真我GT8 Pro扔出了一颗台球。这颗用积木拼成的黑八,不是手机圈常见的“探索未来”“定义影像...
2025-10-17 0
10月16日,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陕西省贸促会、陕西省商务厅联合主办,陕西国际商会、西安浐灞跨境电商产业园协办的“贸促同行——跨境电商走进地方...
2025-10-17 0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科技媒体 Appleinsider 昨日(10 月 1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媒体巡回演讲中,苹果公司互联网软件和...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