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英伟达Blackwell芯片正式在美国进入量产阶段。10月17日,英伟达与台积电同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
2025-10-18 0
青藏高原的冰川与裸岩之间的最高处,被称作华夏的“水塔”。
这里是长江、黄河、湄公河的起点,水源源头。
2000年,国家成立了自然保护区,这片水源地才有了正式的名字“三江源”。
然而,从它有了正式名字开始,人们就发现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严重。
上游的水要是出了问题,下游必然会遭殃。
2005年,为了遏制这个“超级水库”的退化趋势,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措施。
水资源保卫战是一场关乎民生和经济的重头戏。
实际上,中国水资源正遭遇三大严峻挑战:水量匮乏、洪涝频发与水质污染。
你也许会感到很奇怪,水量匮乏和洪涝频发,这不是矛盾的吗?
其实,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危机。
虽然中国年均水资源总量近三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平摊到每个人就不多了。
每个人分得两平方米,这个数据远远落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末端排位。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定义,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两千立方米为“水资源压力”,低于一千立方米为“严重缺水”。
中国整体已十分接近“水资源压力”的临界点。
平均数据的落后,加上中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加剧了“水少”的严峻性。
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居民需要喝水,农田需要灌溉,工业需要用水。
在缺水最为严重的华北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的情况,造成了从环境到经济的恶性循环。
北方农业成本飙升,工业竞争力减弱,卡住了北方经济振兴的脖子。
同时,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上也分配不均。
每年夏季是降雨最充足的时期,夏季多洪水,而春冬季则因降水少,容易发生干旱。
“水多”指的就是,经常发生洪水内涝等自然灾害。
每一次重大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的直接破坏,以及灾后重建的巨额资金都由政府买单。
夏季的大量天然水资源,以洪水的形式白白流失,既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还对经济造成损失。
最后来说水质污染的问题,老百姓最怕吃到嘴里的东西不健康,而污水造成的健康威胁却随时存在。
就在上个月,昆明市宜良县大梨花村村民发现自来水浑浊不堪,不敢饮用,最后经过调查发现是附近的养殖场污水泄漏所致。
像上面的污水问题,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有的甚至更严重。
治理污水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直接提高了获取合格水资源的成本。
我们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水费又涨价了。
更可怕的是,许多城市污水处理费都不足以覆盖处理成本。
所以说,水资源的三大危机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利剑。
在三大危机的影响下,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就成了必然选择。
相比于国家电网的成熟运营,国家水网还处于建设初期。
基于中国水资源时间和地域分布极度不均的情况,国家水网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更大范围的均衡。
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且各线路均分多期逐步推进建设。
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虽仍在建设进程中,但已切实提升了北方地区的饮水品质,有效缓解了地下水超采状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仅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就已惠及近两亿人。
水利工程不只是民生工程,更是经济“基础设施”。
在水利工程中,水电站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部分。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修建的大型水电站,集防洪避险、蓄能发电、畅通航运等功能于一体。
它们在洪水期把多余的水存起来,减少下游的洪水威胁,在干旱时期又为城市提供稳定水源,而水库的巨大水位差,又为发电创造了条件。
水与电皆为关键能源,水电站既守护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又护卫了下游民众的财产安全。
而中国的水电站在规模、技术、生态保护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全球水电总装机容量前三名的水电站都来自中国,今年7月,在西藏曾经的落后小城墨脱,有一个预计年发电量三千亿度(三峡水电站的三倍)的超级大工程开工了。
这个超级大水电站总投资一万多亿元,包含了主体工程、生态补偿、移民安置和军事防护四大模块。
这个时候开建属于未雨绸缪,每年我们的用电量都在突破新高,加上最近人工智能的崛起,需要的工业耗电量更是难以估量。
中国砸这么多钱投入水利工程,都是为了更长远的稳定发展。
墨脱的超级工程,正是中国水利建设未来腾飞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的一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超一万三千亿元,同比增长12.8%,在基础设施等重点投资领域中,增速遥遥领先。
更可喜的是,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三百多万的人就业问题。
国家水网是一盘大棋,国家规划还需10年才能基本形成总体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和水利工程相关的产业链上中下游,都具备市场机遇。
比如环保材料、高端水利装备或者高科技节水技术产业,这些都可能出现增长点。
古有大禹人工治水,今有国家科技治水。
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更注重科技的力量。
数字孪生、物联网与大数据三大技术携手,为现代水利构筑起坚实保障,它们合力构建出与我国真实江河水渠系统别无二致的虚拟模型,达成对物理水网的实时监测、协同调度及风险预警。
如果系统预测出洪水或者干旱风险,可以在五分钟内计算出一个最优的分水方案。
如果第一时间发现水源健康数据异常,系统可以快速溯源,将水污染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一切可以表明,智慧水利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从被动治理转向了源头预防。
有效治水,功在千秋。
有水就有财,国家对“超级水库”和水利网络的投资,实质是对经济稳定性和增长潜力的长期投资。
国家的远见,正通过这一条条水脉,转化为城市的灯火,照亮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END—
参考资料:
1.青海日报《三江源头的生动实践 ——青海改革样本观察·三江源国家公园》
2.经济日报《大模型为何成耗能大户丨聚焦人工智能发展》
3.人民网《2024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529亿元》
4.新华社《骨架布局、数字孪生,国家水网如何加快构建?》
5.星球研究所 《为了治水,中国人建了一个平时时空》
作者:金句
编辑:歌
相关文章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英伟达Blackwell芯片正式在美国进入量产阶段。10月17日,英伟达与台积电同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
2025-10-18 0
近日,崇明区水文站自主研发了一套水温自动观测装置并在堡镇水位站成功试运行,该设备是目前长江河口试运行的首款水温自动观测装置,它实现了水温观测从传统的“...
2025-10-18 0
青藏高原的冰川与裸岩之间的最高处,被称作华夏的“水塔”。这里是长江、黄河、湄公河的起点,水源源头。2000年,国家成立了自然保护区,这片水源地才有了正...
2025-10-18 0
在各大内容与广告平台上我们常看到平台方宣称要实现“多方共赢”但现实情况是内容平台越赚钱创作者却可能越难盈利广告平台的广告收入持续冲高广告主的实际回报却...
2025-10-18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康康忘记传统3D建模吧!当所有人都试图用...
2025-10-18 0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103...
2025-10-18 0
9月下旬的杭州,直接进入了“数贸时间”,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就在这儿开了。这展会规模真不小,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来,还有33个国际组织、1800...
2025-10-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