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排行榜 2025年11月01日 17:28 0 admin

“把一块砖吊到高处,再放下来,就能给你充电。”听起来像段子,实际上却是中国最硬核、最具现实意义的能源创新之一。

江苏东县洋口镇的一座“怪楼”引发热议,它不是住宅,不是写字楼,也不是酒店,是一座能“搬砖”发电的重力储能塔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建筑高达35层,占地过百米,是中国首个落地应用的重力储能项目,储能容量高达100兆瓦时。把它拆解成生活常识对比,相当于300万到400万个手机充电宝的容量

重力储能,正走下科幻,踏入现实。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一、一块“砖”解决风光电的老大难

风电、光伏这些“绿色电力”,最大的美德是可再生,最大的毛病是不稳定:白天光好但用电低,晚上没太阳又用电高。风说不刮就不刮,说刮大就刮塌。

能源系统就必须配套“储能”,白天电多先存着,晚上再放出来用。这个“充电宝”不能只聪明漂亮,更要可靠、便宜、经用。

过去这一行业几乎由锂电池主导。但锂电池不是万能钥匙,它有几大硬伤:贵、寿命短、依赖稀有金属,还难回收,每一点都在制约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一个“看似原始”的技术开始逆袭:重力储能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二、“重力”怎么储能

重力储能的原理并不复杂。小学物理课早就讲过:物体在高处有势能,落下时可以释放出来。这种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发电机,就是电。

这就是一个巨型升降机系统:电多时用电把几十吨重的锤子,也就是“储能块”升到高处。用电高峰或发电不足的时候,让砖块慢慢往下掉,重力驱动发电机发电回馈电网。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在如东项目中,每块砖重达二三十吨。它们像在大楼里训练的“举重运动员”,在升与降之间,完成了能源的暂存与释放。

效率并不低,目前项目回收效率已经超过80%,接近锂电池的89%-95%区间。

使用寿命可达35年以上,几乎无化学衰减,造价更稳定,材料可循环。

三、抽水储能的“平替”?不挑地形,处处是矿

有人或许会问:“这不就是个‘干版抽水储能’嘛?”但它比抽水储能更“灵活”得多。

抽水储能最大的痛点是“地形”,你得有水、有山,最好还有高落差。中国西部可以建,但中部、东部城市呢,寸土寸金,谁给你挖个水库。

重力储能不用水、不挑山,可以建塔、建井、建高层建筑,甚至利用废弃矿井来改建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英国Gravitas公司就在用上千米深的废弃矿井建重力储能设施,白捡一场“地势差”。

中国目前的布局就更强了,各种地形都已覆盖:从高塔式的江苏如东,到下沉式的内蒙古煤矿改造,再到可移动模块化尝试,全面开花。

目前,已落地的六个项目规模在100到660兆瓦时之间,内蒙古甚至已有2GW级的规划启动累计投资突破10亿美元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四、重力储能背后,是中国的系统能力

从表面看这一技术有点“返祖”:高楼、大砖、起重机,看起来不够“高精尖”。

支撑这一切的是高精度机械控制、自动化算法、结构力学、材料学的系统工程能力

这不是一块砖的硬,是一整套国家工业体系的软硬协同。

重力储能虽然初期投资不低,需要造塔、装重物、建轨道系统,造价高,但后期几乎零运营成本,机械磨损很低,没有金属腐蚀、没有电解液,更不会有锂电池的“热失控”。

只要基础建设水平高、工程能力强、自动化控制精准,重力储能就不是“备胎”,而是下一代主力。

这,也是中国能够率先规模化落地的秘诀所在。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五、中国赢在“只要你有地,我就能建”

重力储能只是新储能的一种。

在储能这个多路线并跑的赛道上,中国还有更多张王牌。

压缩空气储能,江苏金坛已经跑通样板,在岩穴中“压电”存气。高温热能储存,光热电厂用“熔岩电池”存白天阳光。铁空气、液流、钠硫等新型电化学储能,也在快速推进。

飞轮储能、氢能储氢系统,一个个都在从实验室走向工地。

在这场能源存储的全球赛跑中,中国正在用地毯式工程能力+系统级制造体系,压制西方单点技术的“高精专”。

欧美不少项目卡在一环,材料贵、工艺难、工程队不给力。中国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链条高速协作,动辄几十万吨钢筋水泥落地,根本不给对手准备“炒概念、吹估值”的时间。

重力储能:如何靠搬砖,撑起未来?

六、未来不是电池独霸,而是“有条件就储”的组合格局

曾经,新能源汽车让“电池”吃遍天下。在储能这个领域,电池并不是唯一答案。

未来的能源系统,是一个“多能并举”的组合拳:城市屋顶,适合光伏+锂电池。西部山地,适合抽水。东部平原,适合塔式重力储能。厂区、矿井、钢铁园区,可能适合压缩空气。

超大并网项目,则可能需要热储能+锂电混搭。

每一块“砖”,都在为中国能源系统构建起一个不再被制约的底层结构。

搬砖发电是对风光新能源的一次技术延伸,更是对未来电源调度自由度的拓展。

它不是一砖定江山,但可能是中国走向能源自主路径上的一段坚实地基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