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让科学实验从象牙塔走进百姓生活 甘肃省高校星火馆积极探索科普育人新机制

排行榜 2025年10月09日 17:05 0 aa
让科学实验从象牙塔走进百姓生活 甘肃省高校星火馆积极探索科普育人新机制

西北师范大学星火馆内学生志愿者为参观者认真讲解

在近日落幕的甘肃省高校星火馆交流活动上,以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首批试点高校为代表的各所高校,与各市州科协、科技馆负责人等多方力量齐聚一堂。从恐龙化石到人工智能,从心理学实验平台到农作物标本,高校科研资源正通过高校星火馆这一新型平台,被系统转化为公众触手可及的科普体验。

高校星火馆究竟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又是谁在推动?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多所高校,与一线建设者面对面交流,探寻这条科普与育人融合的新路径。

科研走出象牙塔

打造公众身边的科学窗口

长期以来,科技馆和博物馆是大众了解科学的重要窗口。然而,高校星火馆的出现,让科研与公众之间有了更直接的通道。

“高校星火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馆或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科普研究院副院长郭瑞斌在接受采访时开宗明义,“它的核心使命,是推动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系统化、常态化地走出象牙塔。”郭瑞斌告诉记者,这一由中国科协推出的科普品牌,其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教学、科研、科普三位一体的模式。“它深度融合了高校的科研设施、师生力量与教育功能,既是科普阵地,也是育人平台。”入选高校需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并建立专业团队与长效机制,方能确保高深知识被“翻译”成公众能理解、能应用的内容。

与传统科技馆相比,高校星火馆更突出学术性与专业性。甘肃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中心)馆长包正育补充说:“我们的资源直接来自科研成果,是学术研究的转化与延伸。公众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展品,还能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进展。”

成果转化为课程

让科学好懂又好玩

如果说高校星火馆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那么“怎么做”就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另一道难题。如何将严谨的学术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大众语言,是高校星火馆建设的核心挑战。

在交流中,记者在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实验科普基地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示。工作人员邀请观众亲身体验经颅磁刺激技术的“运动阈值测试”。一位参观者兴奋地说:“比起药物,这项技术副作用小、见效快,是心理健康治疗的新希望。”郭瑞斌向记者介绍:“这样的体验,让心理学从神秘的实验室走到大众身边,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和兴趣的点燃。”

包正育也有类似体会,他告诉记者:“甘肃农业大学将认知馆、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等资源整合,构建了连贯的展陈体系。至今已累计服务约40万人次,覆盖从中小学生到广大市民的多元群体。”他直言,最大的价值是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科学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趣味性。为此,该校不仅开设了科普进校园和科普进社区等活动,还开通了官方抖音号,让短视频成为高校星火馆的第二个展示厅。

从旁观者到生力军

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高校星火馆不仅是科研成果展示平台,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如何激发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亦是各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甘肃农业大学星火馆,学生们的角色不仅仅是志愿服务。“这就是他们最生动的职业实训。”包正育说。在讲解和传播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锻炼表达、人际交往和社会认知能力。“这段经历会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一笔财富。”

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星火馆则提供了融入全省网络的机会。陇东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春林坦言:“专业科普人才短缺是共性难题,但此次交流让我们收获颇深,其他高校在科普课程设计与志愿者培养及激励机制上的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可以带回去被转化应用,助力学院构建‘馆校联动、辐射社会’的科普新模式。”

省级层面的推动也在持续深化。甘肃科技馆馆长赵金惠认为,高校星火馆的建设正在从“如何运行”迈向“运行什么”的新阶段,从平台建设走向内容建设的跃升阶段。

“科普资源是科学普及的核心载体,其质量、广度、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普工作的成效。”赵金惠分享道,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造的主阵地,也蕴藏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巨大潜力。在她看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手段,正推动科普资源从“可看”向“可感”“可玩”“可创”转变,应以此为契机,形成“高校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差异化发展

避免千馆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如何避免“千馆一面”,成为高校星火馆建设的新课题。

在实地参观了多所高校星火馆后,天水师范大学科协负责人时立民深有感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甘肃农业大学的认知馆,他们把恐龙化石、农作物种质等特色资源和西部地域文化结合,打造了极具辨识度的科普体系。这让我认识到,地方高校的竞争力,不在规模,而在于独特性。”高校星火馆计划的最大价值是为地方高校注入信心和动力,“我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地方科普事业的创造者。”他表示,未来天水师范大学将重点挖掘本土资源,打造差异化的科普品牌。

郭瑞斌也期待,未来星火馆能实现“一校一IP”,每所高校都能依托自身学科特色打造独特的科普品牌。“只有避免同质化,才能真正形成燎原之势。”

在包正育看来,差异化不仅是发展路径,更是育人使命。“高校星火馆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把科普融入社会大格局。它不仅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更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国家科普能力的提升。”

◆记者手记

在走访几所高校的过程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一个共通点:科研与公众之间的那道隐形墙,正在被高校星火馆一点点打破。在星火馆里,科学从冰冷的仪器、艰深的理论中走出来,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生活知识。孩子们在心理实验室里惊叹科技的力量,大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找到了“讲科学”的成就感,地方群众在农业展馆中理解了粮食安全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科学真正“活”了起来。

这一路采访让记者看到高校星火馆的三重意义。对高校而言,它是一种角色的转变——从科研象牙塔里的研究者,变成社会公共资源的分享者和科普者;对青年学生而言,它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公众而言,它是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门——科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贴近生活、滋养心灵的力量。

从中,记者看到的是一群教育者的坚持,也是一群年轻学子的热情。有人说,高校星火馆是星星之火。在记者看来,它不仅点燃了公众的科学兴趣,更点燃了高校师生心中的责任感。未来,当这些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时,它所照亮的,不仅是科学普及的新天地,更是一个崇尚科学、人人向往的社会氛围。

兰州日报记者 华静 文/图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