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AI科技 2025年11月02日 05:11 1 aa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现在AI早不是只用来炫技的东西了,企业都想把AI用起来,但麻烦事不少,选不准用AI的场景,技术落地难,连能不能靠AI赚钱都没底。

这时候奥哲冒了出来,推出了企业级AI平台,还说要帮企业变成“AI原生”公司。

要讲明白这个平台,得先聊聊奥哲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不然你可能搞不清它为啥能做这个。

那时候珠三角还是“世界工厂”核心区,刚受了金融危机冲击,企业急着升级。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当时国内最火的数字化软件是ERP,但大多是海外厂商做的,管理体系和商业模型跟国内企业完全对不上。

奥哲就琢磨,中国企业升级不能只换硬件,管理体系也得跟上,而企业流程管理就是核心。

本来想只做个常规的企业服务,后来发现当时国内外都看好BPM的前景,干脆就从BPM切入了。

现在回头看,这步选得挺准,正好踩中了企业要优化流程、打破信息孤岛的需求。

就这么在BPM领域做了几年,到2014、2015年的时候,情况又变了。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电商突然火了起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也慢慢普及。

企业的心思不在内部流程优化上了,满脑子都是怎么快速抢占新市场。

奥哲这时候发现,低代码技术跟自己做的BPM能接上,其实早期大家也分不清啥是低代码,后来才知道BPM本身就是低代码的一种。

无奈之下,奥哲没换赛道,而是顺着自己的积累升级成了低代码服务商。

你还别说,这步又走对了,后来还多次拿了低代码平台厂商第一,覆盖的客户也从原来的中大组织,多了不少中小组织。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奥哲的“三级跳”

本来奥哲在低代码领域做得挺稳,可2022年底到2023年初,AI突然火了。

奥哲没等着看风向,而是先小范围推了些AI辅助产品,帮客户做点简单的开发任务。

那时候还不算“最终形态”,算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客户已经愿意买了。

直到2025年10月,奥哲才正式发了企业级AI平台,还把它定位成核心产品,面向中大组织的叫“奥哲・云枢”,面向中小组织的是“氚云”。

这个平台分了三层,基础层是靠各大AI大模型厂商,还能复用企业原来的数字化基础,不用企业从头搭架子。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核心是中间的引擎层,把AI、数据和低代码揉到了一起。

AI部分有三个工具:AIDesigner用自然语言就能开发应用,AIDiscovery帮着训练模型做决策,AIAgent能执行这些决策;

数据部分会把低代码产生的核心数据和第三方数据融合,做成数据资产、打好标签;低代码部分还是靠“氚云”和“云枢”。

最上面的应用层,是在制造、金融这些行业做的原生AI应用,比如CRM、SRM。

很多厂商做AI只做一点,比如帮着写文字或者分析数据,奥哲搞这种闭环,确实戳中了企业的需求,企业要的是能从头到尾用起来的AI,不是零散的工具。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奥哲这么做,不是凭空想的。

徐平俊说过,AI时代企业级软件市场会变三个样:规模会更大,因为更多业务能数字化;企业会更想要个性化,毕竟AI能让业务更灵活;软件行业会从卖工具变成“交结果”。

奥哲的平台正好顺着这三个变化来的,既加大了AI和低代码的投入,还在行业里沉淀了不少“模板”和“场景”,帮客户快点拿到结果。

戳中企业痛点!

光有架构还不够,企业用AI的痛点太多了。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不少做企业服务的朋友,他们说很多企业买了AI工具,最后都“躺平”了,要么只用它写点文字,要么数据太多AI读不懂,要么小模型太复杂没人会用。

奥哲这平台,正好对着这些痛点来的。

先说应用“浅”的问题,很多企业的AI只停留在RAG文字生成,Agent根本用不起来,因为跟原来的数字化系统接不上,环境准备也费钱。

奥哲把AI和低代码绑在一起,低代码本来就跟企业业务系统熟,Agent能直接对接流程。

比如有个律所用了这个平台,从AI审查合同、提风险建议,到修改完归档,全流程都通了,Agent总算用起来了。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再说说数据的问题,很多企业不缺数据,原来数字化阶段都搭了数据仓库、数据湖,但AI读不懂。

奥哲的平台里,低代码能自动识别业务模型,帮着整理数据,不用人工一点点改。

有客户说,原来准备数据要花十天,现在五天就够了。

很显然,这解决了企业的大麻烦,数据用不起来,AI再厉害也白搭。

最后是小模型门槛高的问题,企业没那么多AI人才,选模型、调参数都搞不定。

奥哲从千余个模型里挑了常用的小模型,还做了二次封装,结合业务场景自动适配。

企业不用自己琢磨怎么“训推用”,直接拿来就能跟业务结合。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并非明智之举,企业自己瞎琢磨小模型,既费钱又容易走弯路,奥哲这么封装一下,确实省了不少事。

徐平俊还说过一个观点,我挺认同的,AI编程不会取代低代码。

现在AI编程很火,有人说以后不用低代码了,但徐平俊觉得,直接从需求到代码,没法保证应用的严谨性和可维护性,还是得有个模型层。

奥哲的AIDesigner就加了这个层,能实现“BA+AI”替代原来的“BA+开发”,效率还高了不少。

奥哲现在的目标挺明确,未来2-3年,要是企业都认可“企业级AI平台”这个概念,就想做行业第一。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产品迭代也不搞固定周期,半年更一个大版本,AI技术有新进展了就随时更。

毫无疑问,奥哲不是瞎跟风做AI,而是盯着“AI原生企业”这个终局来的,让企业实现自动化感知数据、自动化决策、自动化执行,把每件事都做到最优。

从2008年做BPM,到后来转低代码,再到现在做企业级AI平台,奥哲一直跟着企业需求变。

它没丢过自己的核心逻辑,用技术平台帮企业进步。

这次的AI平台,算是把之前十几年的积累都用上了。

能不能真的做成行业第一,现在不好说,但它这套“AI+数据+低代码”的闭环思路,对想做AI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个靠谱的参考。

选BPM、转低代码、做AI,小模型降门槛!奥哲二十年盯紧企业需求

毕竟企业用AI,最终要的不是炫技,而是能落地、能出结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