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大厂品牌部大撤退:不是品牌不重要了,是玩法彻底变了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2日 10:25 12 aa

先说个事儿:前几天我听说,又有个大厂的品牌部 “没了”。具体来说就是,原本独立负责品牌建设和传播的集团品牌部,整个被归到集团公关部手下了,以后连高配的 CMO 岗位都不设了。


大厂品牌部大撤退:不是品牌不重要了,是玩法彻底变了



其实这一年多,“品牌部消失” 或者 “品牌被合并” 的消息早就不新鲜了。大厂们正在经历一场 “品牌大撤退”—— 那些曾经直接跟高层汇报、手握大权的品牌团队,现在基本都没影了。



就说 3 月吧,京东直接官宣撤销集团品牌部,人跟活儿全划到市场营销部的平台营销条线里,理由是 “精简架构、提高效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品牌管理从总部被挪到零售业务线,在公司里的战略地位一下就降了。



更狠的是 360,周鸿祎直接说要砍掉整个市场部,说 “效率太低”,不如把钱投到 AI 和产品研发上。当然啦,这事儿看着更像借 AI 搞宣传,但信号很明确:传统品牌和市场部门,在资源分配里已经排到后面去了。



再往前数,腾讯早就有动作。2021 年初,负责腾讯全球品牌战略的刘胜义离职,他那个岗位之后就一直空着,这其实就是腾讯品牌职能收缩的标志性事件。



表面看这些调整都能归到 “降本增效” 里,但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



今年年初,史宾沙(一家全球猎头咨询公司)的报告里说,2024 年《财富》500 强企业里,还设 CMO 岗位的只剩 40% 了。33% 的企业用 “高级副总裁”“副总裁” 代替了 “首席营销官”,还有 16% 的营销高管是 “双职能”,比如 “首席营销与传播官”。更直观的是,2024 年只有 329 家《财富》500 强企业保留了高管级别的市场负责人,占 66%,比 2023 年的 357 家少了快 8 个百分点。



报告里说,企业现在都在淘汰 CMO 岗位,把品牌职能 “嫁接” 到其他角色里,或者跨区域整合。也就是说,品牌不再是独立的部门,而是被拆成小块,塞到更大的组织流程里了。



国内大厂更夸张,走得更快。不过咱们的品牌职能主要分了两个方向:



一类是归到业务市场线,品牌成了业务部门的一部分,KPI 直接对齐增长、转化、ROI,说白了就是 “品牌必须能帮着做生意”。



另一类是归到公关系统,品牌成了对外传播、管名声的一部分,负责跟社会沟通、让大家认可公司。



品牌归到业务市场线,听着挺合理,就像京东那样。很多公司砍品牌部时都喊 “要服务增长”,这话没错,但容易被曲解。


大厂品牌部大撤退:不是品牌不重要了,是玩法彻底变了



我跟不少甲方朋友聊过,他们总吐槽:“我们想让品牌‘带销量’,但现实是很多品牌预算花出去,连曝光数据都对不上账。好多营销活动的效果,最多算 30 天,可品牌的作用得按季度、按年算啊!”



这背后其实是 “心智品牌” 和 “渠道品牌” 在打架,营销 KOL 刀姐 Doris 叫它们 “势能品牌” 和 “动能品牌”,特形象,这也是大厂调整品牌组织的另一个原因。



“心智品牌” 做的是品牌势能,靠价值观共鸣、内容沉淀、场景记忆、品牌联想;“渠道品牌” 更多是产品动能,靠铺渠道、搞补贴这些战术占市场,就是所谓的 “以量取胜”。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基本都选后者,靠补贴、流量、打折快速跑马圈地。但现在红利没了,获客越来越贵,大家才发现,靠品牌做杠杆,营销成本相对变低了,是能降低信任成本的 “护城河”。



可问题是:公司被 KPI 压着、现金流又紧,让它做长线品牌,太难了。



京东就是典型。这几年零售基本盘增长慢了,京东更盯着 “低价” 和转化效率,大促、补贴成了主角,品牌形象建设反倒成了 “奢侈品”。所以品牌部归到业务线,一方面是减少层级提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想弱化纯品牌导向,让所有营销资源都直接冲着业绩去。



刘强东不是老说京东组织臃肿、效率低,要 “不惜一切降成本” 吗?这种时候,不能直接带销量的品牌部门,日子肯定不好过。



所以大厂砍品牌部,其实也藏着对品牌战略的转向:品牌建设必须更紧密地服务增长。



新架构下,品牌不再是 “高高在上搞形象包装的”,而是市场运营的一部分,跟用户增长、渠道投放一起干活。品牌部门写 OKR,都得盯着转化率、点击率、复购率这些,成了增长漏斗里的一环。



短期看,“品牌归市场” 确实有效,品牌预算花得明明白白,效果能对账。但企业不是种一年就收的庄稼,得能穿越周期啊。如果长期不积累品牌资产,用户对企业的认知,就会慢慢固化在 “功能” 和 “价格” 这种低维度上。



这种 “单维信任” 特别脆弱:竞争环境一变、用户心思一转,原本靠效率、补贴、流量撑起来的商业系统,可能一下子就没用了。



企业想稳住用户,只能不停加营销预算 “买信任”,重复教育用户,“用更大的声音怕人家忘了”。但你想啊,信任不是靠投钱堆出来的,品牌在用户心里的分量,是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那些不那么快见效的指标 —— 品牌好感度、用户偏好度、净推荐值(NPS)、二次复购率、主动提及率 —— 可能年终汇报不常写,但这些才是未来用户不抛弃你的核心啊。



品牌职能的另一个去处,是归到公关。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把品牌和公关整合成一个大传播体系。以前品牌部 “编故事”,公关部 “看舆情”,现在合到一起,讲的是更高阶的事:公司怎么统一对外说话,怎么管理自己的社会语境。


大厂品牌部大撤退:不是品牌不重要了,是玩法彻底变了



比如爱奇艺,CMO 王湘君离职后,就不设首席营销官了。2021 年龚宇从新华社挖来郑晓奕,人家是人大新闻系毕业,干了 20 年资深编辑,挂着副总裁头衔管市场公关。



还有 360 集团,2024 年 8 月让张永生当副总裁,统管市场与公关。他履历挺有意思:早年在新京报做深度调查,采访过 “莆田系医院”“朋友圈假广告”“电商刷单产业链” 这些。



这些人既不是甲方品牌出身,也不是广告圈的,而是来自对风险和社会情绪特别敏感的新闻媒体系统。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新消费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聊天,他说:“我们公司有 CMO,也有公关总监,两人都跟老板汇报,桌上客客气气,桌下互相不服气。”



他说品牌部觉得公关就会 “三板斧”—— 发稿、撤稿、请吃饭;公关觉得品牌部就 “一招鲜”,改个 logo 搞 “品牌升级”,能吹一年。



我后来琢磨,这种 “互相看不上”,其实是价值观不一样,甚至有点 “性别气质” 的差别。



大厂品牌部大撤退:不是品牌不重要了,是玩法彻底变了


品牌市场部的负责人,多来自 4A 广告公司、快消、内容营销团队,对美感、调性、用户共鸣特敏感。他们团队气质偏 “柔”,讲究细节、感受和情绪张力,甚至会盯着字体粗细、空隙均匀度、氛围感 —— 在他们眼里,品牌是 “能被感觉到的”。



而公关部的人,基本来自传统媒体,不少带体制烙印。他们逻辑硬、说话简洁、处理问题快。关键是,他们的经验不是来自审美,而是新闻判断。写过调查报道、熬通宵改稿、应对过政府问询和突发负面,练出了超强的舆情预判能力。



这么说吧:品牌人管的是感官系统,公关人管的是神经系统。前者追求 “美好”,后者管理 “生存”。品牌人希望让人喜欢,公关人首先希望 “别被骂”。



所以越来越多企业整合品牌时,选了让品牌 “归公关管”。背后逻辑很清楚:品牌不是广告,不只是好看;品牌是企业在社会里的 “身份认同”—— 是说话的腔调,是遇事的姿态,是在公共议题里的立场。



尤其对大厂来说,品牌的风险比商业风险还高。一句没设计好的广告词、一次被放大的话、一场社交媒体的误会,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时候市场部救不了火,只有懂 “媒体节奏” 和 “舆论结构” 的公关人,才能迅速稳住局面。



而且集团公关部往往直接跟创始人或 CEO 汇报,管 “领导人公关”,权限高、保密强、行动快。你很少听说大厂公关部大清洗,因为他们通常是 CEO 最信的团队之一。



反观品牌部,就没这么 “核心” 了 —— 可以外包、砍预算、整合到别的部门。它在公司里的权重不稳定,结果又难量化,组织压缩时最容易被 “牺牲”。



随着平台舆论环境变化,公关对品牌的包容力也在提升 —— 他们不再只是 “负面灭火队”,还学会了策划内容、控议题、造讨论。这时候品牌从 “营销部门” 归到 “公关系统”,反而是种进化。



最终趋势就是:品牌和公关不再分得那么清,而是融合成新能力 —— 既要会讲故事,又要能管理社会情绪。



很多人看到品牌部撤退,就哀叹 “品牌已死”,但我觉得,这说明品牌要进入新阶段了。



现在大厂最在意的,其实是 “舆论安全”。平台经济早不是五年前的样子了,超级平台尤其是内容型平台,不只是商业体,还是社会公器。



它们承载的不只是广告和电商,还有舆论、规范和集体情绪。平台得想:自己是怎样的 “信息环境”?传递什么情绪基调?内容推荐是在促进理解,还是制造分裂?怎么界定健康讨论和恶意引导?……



这些问题,早就超出传统品牌部的能力范围了。



所以有人问:“品牌部撤了,企业品牌还做不做?” 答案很简单 —— 不是不做,是换了种做法。



过去做品牌,靠一个部门、一套流程、一支广告团队。但现在企业越来越明白:品牌不该是 “一个人干一百分”,而是 “每个人干一分”。



品牌的活儿,已经拆到各条业务线里了。市场部、用户运营、产品经理,甚至客服和工程团队,都在分担品牌的事:客服一次回复、产品经理一个细节调整、创始人在社交媒体上说句话,都可能成品牌的关键时刻。



品牌已经从 “说出来的东西”,变成了 “做出来的结果”。



道理简单,落地难。品牌分散了,挑战也来了:谁来定调子?谁来统一声音?遇到风波谁拍板?没想清楚的话,品牌就会变成 “谁都管,谁也不负责”,那才麻烦。



我挺看好公关和品牌融合的,因为公关的意义就是帮企业维护和赢得信任。



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瞬间就能放大,品牌不能再只是 “装样子的部门”,得有套能稳住场面的机制。品牌和公关协同,就是这个机制的开始。



这就是 2025 年的品牌现实:不是 “塑造完美形象”,而是构建真实、稳定、可信的表达能力。如果你还把 “品牌” 当成一套精美的形象,而不是复杂的认知管理战,那肯定会错过这个时代。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