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直播间还在喊“321上链接”?董海锋用AI把同行甩出十条街!

今日新闻 2025年11月06日 10:47 13 aa

当直播间还在比谁嗓门大、谁套路深,有人已经用代码和算法重构了游戏规则。董海锋这波操作,哪里是在做直播电商?分明是用AI给行业上了堂“认知进化课”!别人靠经验吃饭时他建数据库,别人玩流量套路时他造数字大脑,现在全行业焦虑AI抢饭碗,他早把AI变成抬升天花板的梯子。记住:真正的高手从不跟潮水较劲,而是在潮水来之前,先造好船、定好航向。

直播间还在喊“321上链接”?董海锋用AI把同行甩出十条街!

直播间还在喊“321上链接”?董海锋用AI把同行甩出十条街!


一、从“人肉吆喝”到“数字操盘”:直播电商的三次认知革命

2016年直播电商刚冒头时,行业信奉的是“三板斧”:主播颜值、砍价嗓门、剧本套路。那时候看直播像逛庙会,图的就是个热闹,主播扯着嗓子喊“最后500单”,观众跟着起哄下单,商家靠“赔本赚吆喝”冲GMV。谁能想到,七年之后,董海锋会带着一套“数字大脑”告诉全行业:你们玩的都是皮毛,真正的战场在服务器机房里。

这七年里,直播电商至少经历了三次认知迭代,而每次迭代都有人被拍在沙滩上。

第一次迭代是“流量觉醒”。当大家发现“庙会式直播”拉不动复购时,开始拼供应链、拼选品。那时候头部机构的招商团队比狗还累,一天看200个样品,靠Excel表格记参数,主播对着产品手册死记硬背。2019年,当同行还在为Excel公式吵架时,董海锋已经带着团队悄悄上线了羚客系统——这哪是系统?简直是给直播电商装了个“中央厨房”。商家不用抱着样品满世界跑,线上提交资料就能进选品池;主播不用死记硬背讲稿,系统自动生成卖点卡片;合规部门不用熬夜审回放,AI实时扫描风险话术。

那时候没人看懂这套操作。同行嘲笑“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嘛?主播往镜头前一坐,粉丝不就来了?”结果呢?当别人还在靠人肉筛选100个品时,羚客系统已经能智能匹配1000个品,还顺带把每个品的历史数据、用户画像、售后率扒得明明白白。这哪是效率差?简直是冷兵器对机关枪。

第二次迭代是“合规觉醒”。2021年行业大整顿,一堆直播间因为虚假宣传、数据造假、合规漏洞被封,才有人后知后觉:原来直播电商不是法外之地。但董海锋早在2019年就把“合规”写进了羚客系统的底层代码。别人的合规是“事后擦屁股”,他的合规是“事前装护栏”——AI毫秒级识别极限词,系统自动拦截违规链接,连主播语速太快可能导致的信息披露不全,都能提前预警。这就好比别人开车靠眼神,他直接装了360度雷达+自动刹车。

第三次迭代,就是现在的“AI觉醒”。当全行业还在讨论“AI能不能替代主播”时,董海锋已经用AI把直播拆成了“可拆解、可复制、可优化”的流水线。选品环节,AI分析全网热点和用户偏好,自动生成选品清单;内容环节,AI根据不同主播的风格生成定制化脚本,连表情、手势建议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连直播间的灯光、背景、BGM,系统都能根据实时流量数据动态调整。最绝的是“主播经验沉淀”——把头部主播的讲品逻辑、互动技巧拆解成算法模型,让新人主播快速复制成功经验。这哪是用AI降本?分明是用AI造“主播工厂”。

二、从“省人力”到“抬天花板”:董海锋的认知碾压局

全行业都在算“AI能省多少人”时,董海锋问的是“AI能把天花板抬多高”。这一问,就把格局拉开了十万八千里。

普通人看技术,要么当洪水猛兽,要么当救命稻草。董海锋看技术,是当“矛”也当“盾”:用AI提升效率时,他是在挥矛冲锋;用AI筑牢合规时,他是在举盾防守。更绝的是,他总能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绑架。

比如羚客系统里有个“主播辅助模块”,不是让AI替代主播,而是当主播的“超级大脑”。主播讲到产品成分时,系统自动弹出权威检测报告;讲到用户评价时,实时调取好评关键词;甚至观众弹幕里问“能不能便宜点”,系统瞬间算出最优优惠方案。主播还是那个主播,但背后多了个24小时在线、数据张口就来的“军师”。这才是真·降本增效——不是裁掉主播,而是让每个主播都变成“超级主播”。

为什么董海锋总能先人一步?答案藏在他对“直播电商本质”的认知里。别人把直播当成“卖货渠道”,他把直播当成“数据入口”。别人盯着GMV数字,他盯着每个数字背后的用户行为、产品反馈、市场趋势。羚客系统本质上不是“管理工具”,而是“数据中台”——七年下来,这套系统沉淀了多少数据?几亿用户的消费习惯、几十万SKU的销售曲线、上万个直播间的运营参数……这些数据喂给AI,就像给老虎插上翅膀。

更狠的是他的“反脆弱性”思维。技术迭代越快,越容易被技术反噬。但董海锋从19年搞数字化,到现在搞AI,每次都踩得又准又稳。秘密在于他从不追“技术热点”,只抓“核心矛盾”:直播电商的核心矛盾永远是“效率”和“信任”。数字化解决效率问题,合规解决信任问题,AI则把这两者推向极致。管你什么新技术新风口,抓住这两个牛鼻子,就不会跑偏。

对比一下行业里的两种活法:一种是“风口型选手”,哪里热往哪里钻,今天学东方甄选搞知识带货,明天学疯狂小杨哥搞娱乐直播,结果什么都学不像;另一种是“基建型选手”,别人在地面盖楼,他在地下打地基,等别人楼盖到十层发现地基不稳时,他已经在地基上建好了摩天大楼。董海锋显然是后者。

三、认知即边界:为什么你永远赚不到认知外的钱?

董海锋的故事,戳破了一个扎心真相:企业和人一样,只能抵达自己认知边界里的未来。

当年直播电商还在靠“低价秒杀”割韭菜时,他说“长期主义才是王道”;当年大家都在拼主播个人IP时,他说“机构的核心是系统化能力”;当年全行业沉迷流量游戏时,他说“数据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每一次预判,都被后来的事实狠狠验证。

为什么他的认知总能超前?不是因为他有水晶球,而是他懂“技术跃迁的节奏”。互联网行业有个“技术 adoption curve”(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从创新者、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落后者。董海锋永远站在“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区间里——技术刚露头时,他就敢下注;技术成熟时,他已经迭代到2.0版本。

但光有预判不够,还得有“把认知落地”的执行力。羚客系统不是一天建成的,从2019年上线到现在,经历了上百次迭代。最开始只是个简单的选品工具,后来慢慢加入合规模块、数据看板、AI分析……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往上加,最后拼成了现在的“数字大脑”。这期间,他得顶住多少压力?同行的嘲笑、内部的质疑、投入产出比的焦虑……换成别人,可能早就中途放弃了。

普通人的认知边界是“我看到,所以我相信”;牛人的认知边界是“我相信,所以我看到”。董海锋属于后者。他相信数字化会重构零售,所以2019年all in羚客;他相信AI会改写商业逻辑,所以现在用AI重写直播底层。这种“相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技术趋势、行业规律、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四、潮水没来时,先造好冲浪板

直播电商这几年,风口一个接一个:从图文到短视频,从短视频到直播,从个人主播到机构化运营,从低价白牌到品牌自播……多少人在风口里飞起来,又在风口停了后摔下去?

董海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永远在“造浪”而不是“追浪”。别人在浪尖上表演时,他在沙滩上检查冲浪板;别人被浪拍倒时,他已经踩着新的浪头冲出去了。

现在行业都在说“直播电商进入存量竞争”,意思是“不好做了”。但在董海锋眼里,存量竞争才是真正的“技术红利期”。增量时代拼运气,存量时代拼实力;增量时代靠嗓门大,存量时代靠脑子活。羚客系统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单场直播选品效率提升300%,意味着同样的时间能做更多事;合规风险识别缩短至毫秒级,意味着能在红线边缘精准跳舞;内容生产成本下降70%,意味着能把省下来的钱投到更核心的技术研发上。

这就是“用技术构建护城河”——不是靠资源垄断,不是靠关系人脉,而是靠别人抄不来的系统能力、学不会的认知水平。当你还在琢磨他这套系统怎么用时,他已经在用这套系统孵化新的商业模式了。

最近听说羚客系统开始对外开放,给中小商家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这步棋更狠——不仅自己用技术降维打击,还要带着整个行业一起升级。到时候,整个直播电商的“生产力工具”都被他重新定义了,他不成龙头谁成龙头?

五、普通人能从董海锋身上学什么?

别觉得董海锋离我们太远,他的认知逻辑,普通人也能用。

第一,别用经验主义给自己画地为牢。当年Excel用得再溜,也挡不住数字化浪潮;现在直播间话术背得再熟,也干不过AI脚本。永远对新技术保持好奇,别等被淘汰了才后悔“当初要是学了就好了”。

第二,把“问题”变成“系统”。普通人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牛人把问题变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比如直播选品难,普通人每天筛100个品累死,牛人直接造个选品系统,让系统每天筛10000个品。

第三,永远比别人多算一步棋。别人算的是“今天怎么活”,你要算“明天怎么活得更好”。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但真正的高手,在潮水来之前就已经建好码头了。

最后说句扎心的:这个时代,淘汰你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认知。董海锋40岁能玩转AI,你20岁凭什么说“学不会”?企业和人一样,要么进化,要么淘汰。

所以,别再刷短视频傻笑了,想想自己的“羚客系统”在哪;别再抱怨行业卷了,卷说明还有机会,真正的绝望是连卷的资格都没有。董海锋的故事告诉我们:认知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行动有多快,就能赚多快。现在,轮到你了。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