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5年9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
2025-09-17 0
本文旨在为广大AI产品经理及科技爱好者揭开“Vibe Coding”神秘的面纱。我们将层层深入,探究AI是如何从一个只能“聊天”的大语言模型,一步步获得感知环境、操作文件的“手脚”,最终进化到能够理解复杂部署流程、打通从编码到上线的“最后一公里”。理解其工作原理,不仅能帮助我们消除不必要的焦虑,更能启发我们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这些强大的工具。
“程序员很快就要被AI取代了”——这样的论调在科技圈中此起彼伏,引发着行业内广泛的讨论与焦虑。还记得Cursor在24年刚刚爆火的时候,这种焦虑情绪达到了顶峰。
大量非开发人员使用这种AI工具开始辅助编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小猫补光灯”这个app案例:
创始人陈云飞虽然没有系统学过编程,但借助 AI 工具 Cursor,他从产生想法到完成开发,前后仅花了 1 个小时。他在 App 里预设了四种补光图片,同时内置了双区域分屏补光、亮度调节等功能,用户只需打开就能直接补光。没想到 Pro 版上架 4 小时内就冲上付费总榜第一,截至 2024 年 12 月,两款 App 的总下载量接近 20 万,成为了 AI 原生时代的一款爆款小体量应用。
而所谓“Vibe Coding”,并非特指某一款具体的产品(这个术语由著名AI研究员Andrej Karpathy在2025年初提出),是一种全新的开发体验:
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与AI流畅交互,将脑海中的想法无缝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甚至一键完成云端部署。这是一种近乎“心流”的创造过程,AI仿佛真正领会了你的“Vibe”(感觉、意图),并化身为高效的执行者。
要理解Vibe Coding,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或新技术,更是一种人机交互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它标志着我们正在从一个要求机器“听懂命令”的时代,迈向一个机器能够“领会意图”的新纪元。
“Vibe Coding”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启发性。它的核心不在于“Coding”(编码),而在于“Vibe”(氛围、感觉)。它强调的是,我们向AI传递的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最终的意图和期望的用户体验,而不是一行行语法精确、逻辑严密的代码。这与传统开发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要求的是清晰、明确、无歧义的指令。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生活中的比喻:
假设你想请一位顶级大厨为你做一道菜。
AI在Vibe Coding中扮演的,正是这位“顶级大厨”的角色。
这种交互方式的转变,其本质是从面向过程的命令进化为面向结果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对比来加深理解:
这本质上是从命令式(Imperative)到声明式(Declarative)交互的跃迁——我们不再需要告诉AI每一步“怎么做”,只需要声明我们“要什么”。
在实践中,Vibe Coding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根据使用者的目标和对代码的控制程度,呈现出两种主流的应用模式。与其将它们视为非黑即白的选择,不如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光谱,光谱的两端代表着不同的工作心智模型。
“纯粹”Vibe Coding(原型验证者的心智模型):这是Vibe Coding最激进、最富探索性的一端。在这种模式下,使用者完全信任AI的输出,将速度和实验性置于代码的严谨性之上。
Karpathy将其描述为“完全沉浸于感觉,甚至忘记代码的存在”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使用者可能在不完全理解每一行代码的情况下接受并运行它。这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完美的工具,尤其适用于快速验证一个新想法、构建“一次性周末项目”或开发MVP,因为其首要目标是快速获得市场反馈 。
负责任的AI辅助开发(专业工程师的心智模型):这是光谱的另一端,代表了Vibe Coding在专业、严肃的开发场景中的应用。在这里,AI不再是唯一的创造者,而是一个强大的“AI结对编程伙伴” 。开发者会引导AI生成代码,但随后会进行严格的审查、测试,并确保自己完全理解这些代码,最终对产品的质量负全部责任 。
正如程序员Simon Willison所说,如果你审查并理解了AI生成的每一行代码,那么你只是在使用一个高级的“打字助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纯粹”Vibe Coding 。这种模式旨在提升专业人员的生产力,而非取代专业判断。
对于AI产品经理而言,理解这两个“心智模式”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决策框架:你的工作并非简单地在“玩具”和“生产级系统”之间做选择。当你使用Vibe Coding工具构建一个用于向工程师交接的高保真交互原型时,你的行为就位于这个光谱的中间地带——你追求比“纯粹”模式更高的保真度和逻辑严谨性,但又不像专业工程师那样对生产环境的最终代码负全责。你在这个光谱上的位置,完全由你的当前目标(是追求速度,还是追求稳健性)来决定。
那么,就让我们从故事的起点开始,看看AI最初面临的那个根本性瓶颈。
要理解后续所有技术方案的价值,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AI编程在起步阶段面临的一个根本性困境。这个困境源于大语言模型(LLM)的核心本质。
无论模型的能力看起来多么强大,其本质上依然是一个“聊天机器”。它的核心机制是接收一段文本(Prompt),然后生成一段相关的文本作为回复。它本身无法主动与外界交互,更不能直接访问或操作我们本地计算机上的文件系统。
在这种限制下,最早期的AI辅助编程体验是极其低效和繁琐的。程序员们只能扮演“搬运工”的角色:
这个不断循环的“复制-粘贴”过程,严重割裂了开发者的心流。问题的根源就在于AI“看得见”你发给它的文本,却“摸不着”你电脑里的真实文件。正是为了突破这一核心瓶颈,为AI装上能够感知和操作现实世界的“手”和“脚”,AI Agent的概念应运而生。
AI Agent的出现,是AI从“能说”到“能做”的关键一步,也是整个Vibe Coding技术体系的基石。它巧妙地在抽象的语言模型与具体的本地环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从定义上看,AIAgent是一个运行在开发者本地的小程序,充当着大语言模型与本地代码之间的“中间层”。它的核心工作机制可以分解为以下三步:
在拥有了读写文件的能力后,AI如何高效且准确地修改代码成为了下一个关键问题。对此,业界探索出了两种主要方式,其中一种凭借其高效和可靠性脱颖而出。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弊端明显。哪怕用户只想修改一个字符,AI也必须将整个文件重新生成一遍。这不仅效率低下、浪费计算资源(Token),更致命的是,当文件很长时,AI很难保证在修改目标区域的同时,完美复现其他未改动的部分,极易引入新的bug。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AI编程工具采用的方案。“Diff格式”是一种文本格式,它不包含完整的文件内容,而是精确地描述:“哪个文件的第几行,需要被替换成什么新的内容”。这种格式的优势在于:
至此,通过AI Agent和Diff格式,AI终于拥有了可靠的“手”和“脚”,可以动手修改我们的代码了。但人们很快发现,它的“大脑”似乎还不太灵光,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AI提供了操作能力后,它的“智能”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当前工作环境的理解深度。上下文(Context),正是连接AI与开发者真实工作场景、提升其“智商”的关键。
如果仅仅依赖用户输入的简短指令,AI的表现常常会显得非常“笨拙”。有两个经典的例子: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AI看不到开发者屏幕上丰富的环境信息。聪明的工程师们意识到,解决办法很简单——把开发者能看到的信息,也一并“喂”给AI。
因此,现代的AI编程工具在向大语言模型发送请求时,除了用户的指令外,还会主动收集并附上大量的上下文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包括: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让AI看到的“现场”与用户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通过尽可能多地提供环境信息,AI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真实意图,洞察代码之间的关联,从而做出更智能的判断,让整个编程过程变得无比流畅。
解决了本地编码的智能化问题后,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让AI跨越从本地到云端的鸿沟,完成代码的最终部署?
如果AI只能在本地生成代码,却无法将其部署上线,那么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Vibe Coding的闭环体验也无从谈起。自动化部署是实现端到端开发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但其过程远比本地编码复杂。
部署上线通常涉及一系列繁琐的操作,比如配置后台服务、建立数据库、设置域名等等。这些操作超出了传统AI Agent读写本地文件的能力范畴。为了让AI也能胜任这些复杂的云端任务,业界引入了两项关键技术:MCPs和工程模板。
你可以将MCP(Machine-Credible Plan)理解为AI编程机器人的“技能插件”或“扩展程序商店”,就像我们为浏览器安装扩展程序来增强功能一样。
MCPs允许AI编程机器人动态地安装新的“技能包”,使其能够去操作那些它原本不懂的外部系统。例如,云服务商可以提供一个MCP,其中包含了操作自家云平台的各项技能,如管理数据库、上传静态网页、创建云函数等。当AI需要执行这些操作时,它就可以通过调用MCP提供的接口来完成。
MCP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但还有一个“做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每个云平台的API接口都千差万别,而且新的云服务层出不穷,AI模型不可能提前学完所有平台的实现细节。
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网站上线后,是网站自身的代码在持续访问云资源(如读写数据库),而此时此刻AI早已不在场了。因此,AI在最初编写代码时,就必须使用目标云平台指定的、正确的API和库,确保最终生成的代码具备独立在云环境中运行的能力。
为此,云平台通常会提供一套完整的工程模板。这些模板中不仅包含了项目所需的库和配置文件,最重要的是,它内置了一份“给AI看的提示词(Prompt)”。这份专属说明书会非常清楚地告诉AI:
这份内置的提示词会在开发过程中,自动与用户的指令合并,一同发送给大语言模型,引导它生成完全适配特定云平台的代码。
结合了AI Agent、丰富的上下文、MCP技能插件和工程模板说明书后,一个完整的自动化开发与部署流程终于成形。
现在,让我们将前面所有的技术点串联起来,复盘一次完整的“Vibe Coding”用户体验,以建立一个全局的认知。
通过这个流程,AI真正打通了从创意到产品的全链路。对于一些简单项目,它甚至实现了“零基础写代码,零基础上线运维”的理想体验。
理解了上述工作原理后,我们就能更有策略地使用这类AI编程工具,将它们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以下是三个基于技术原理的实用技巧。
操作建议:在开始编码前,尽量选择或配置好与你目标部署环境相匹配的工程模板。从第一句指令开始,就明确告诉AI你的程序未来将在哪个云平台上运行。
原理解析:正如前文所述,AI需要依赖“工程模板”中的专属提示词和配置,才能写出适配特定云平台API的代码。一开始就指明方向,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后期因平台不兼容而导致的大量重构工作。
操作建议:在向AI提需求时,尽可能打开所有相关的代码文件,保持项目结构清晰。如果遇到错误,将完整的错误信息或终端输出一并提供给它。
原理解析:上下文是提升AI“智商”的关键。你提供给AI的环境信息越丰富、越接近你的真实工作场景,它就越能准确地理解你的意图,生成高质量、高相关性的代码。
操作建议:避免提出“帮我写一个完整的电商网站”这样模糊而庞大的需求。应将其分解为“创建用户数据库表”、“编写用户注册接口”、“实现商品展示页面”等一系列具体、可验证的步骤,引导AI逐步完成和测试。
原理解析:AI的核心工作流程是“接收指令→生成代码(Diff)→应用修改→验证”的循环。小而明确的指令更符合其工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单次任务的成功率和代码的准确性,让你能更好地掌控开发节奏。
回到最初的问题:“程序员真的被取代了吗?”
当我们深入了解了AI编程工具的演进历程后,会发现答案并非如此。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一步步将自己的技能、工作流、甚至部署经验“教会”了AI。我们拆解自己的能力,打包成提示词和工具,目的正是为了将自己从陷入每一个if-else反复挣扎的泥潭中解放出来。
如果说程序是人类意志的延伸,那么今天的AI并非让人类退出创造过程,而是将人送回了它真正的起点——回到那个有想法、愿意创造的自己,就像某天灵光一闪、第一次想到让AI通过Agent自己写程序的那个程序员一样。
它取代的是我们敲键盘的手,而不是第一个想法的心。
本文由 @Trac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豆包AI生成
相关文章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5年9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组织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
2025-09-17 0
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近日,广东建科数智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数科”)揭牌仪式在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建...
2025-09-17 0
本文旨在为广大AI产品经理及科技爱好者揭开“Vibe Coding”神秘的面纱。我们将层层深入,探究AI是如何从一个只能“聊天”的大语言模型,一步步获...
2025-09-17 0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与华美佰纳(北京)影业有限公司“XR木偶电影”项目签约仪式,9月17日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卡酷剧场举行。双方将聚焦木偶艺术与XR影像技术...
2025-09-17 0
中新网昆明9月17日电 (陆希成 倪婷 初秋的昆明,滇池之畔,一场关乎数字安全的科技盛会正在上演。网络安全博览会暨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国际推介会(以下简...
2025-09-17 0
9月15日,由昆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主办的“春城e播”全域短视频直播电商人才训练营正式启动。昆明新联会党支部书记李飞、常务副秘书长赵春兰出席开班...
2025-09-17 0
9月17日,“格力全屋健康家电新品战略发布会暨董明珠健康家大湾区体验中心开业仪式”在广东东莞举行。东莞的董明珠健康家大湾区体验中心实用总面积达2000...
2025-09-17 0
□蒋璟璟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
2025-09-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