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媒体变革:下一站,人工智能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01日 14:05 0 aa
媒体变革:下一站,人工智能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与会嘉宾阅读传媒周刊了解相关信息。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10月29日—31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吸引了全国各地报业通讯社、广电、出版及网络媒体领域的高层管理者、技术精英以及科技企业代表等数百人参加。

本届大会以“新时代·新智媒·新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题,与会者交流传媒科技发展成果,探讨未来技术方向,凝聚共识: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深刻改变着媒体的生产逻辑、生存逻辑。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技术创新变革起着筑牢底座的重要作用。AI浪潮之下,科学技术如何助力媒体系统性改革?记者在现场找寻更多的答案。

媒体变革:下一站,人工智能

活动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透过报告看现状

媒体智能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于每一家躬身入局的主流媒体来说,变革与否,关乎安身立命、生死存亡。

面对这场大考,媒体机构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又该如何增强造血功能?现场发布的《2024—2025中国传媒科技创新报告•科技赋能主流价值影响力研究》蓝皮书(简称《蓝皮书》)或许能给出答案。

《蓝皮书》指出,当前媒体智能化转型正进入深水区,各家媒体机构正从单一新闻生产者向“算法驱动的社会信息基础设施”转变。

努力培育媒体新质生产力,中央级传媒机构、省级传媒机构、地市级传媒机构、传媒科技企业等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机构正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方式的跃升。

它们中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内容生产的速度。

媒体变革:下一站,人工智能

与会代表观点分享:媒体系统性变革面临的技术痛点。

每日经济新闻通过打造“雨燕智能体”等工具,让制作一篇传统评论的时间从过去5小时变为35分钟,同时还能完成从可信信源搜索资料、一键生成提纲到多轮对话修改的全流程。

它们中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拓宽了协同合作的广度。

四川封面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共建的“天府融媒技术平台”,建立了全省统一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构建了纵向贯通的数字底座,打造了开放共享的应用市场,建立了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标准,推动四川省、市、县三级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它们中还有的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

广西来宾市融媒体中心开发了智能舆情监测、政策可视化解读等“AI+”政务解决方案,推动政务服务产品化。

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挑战。《蓝皮书》提到,传媒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体系结构性不均衡、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缺乏等难题。

这些共性的问题,让与会者感同身受,讨论热烈。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说,针对技术创新不足,可以组建算力联盟与开源社区,推动智能体、沉浸传播等前沿技术研发;对于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构建“高校—媒体—社会组织—科研机构” 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奖项看趋势

媒体项目建设正转向平台化

活动现场颁发了181个“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这些获奖项目从全国605个申报项目中选拔而来,覆盖了广电、报业、出版机构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媒体机构。

奖项是成果的集中展示,获奖项目都有哪些特点?

“总体来看,项目建设质量高、应用效果显著,构建了从技术底层到业务前台的完整数字生态体系。”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奖励办公室主任高沁介绍说,从技术在媒体的应用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已从概念验证走向全面落地,贯穿“策划—采集—编辑—分发—治理”全业务流程。

记者通过梳理项目发现,多个项目聚焦“AI”“智能”“大模型”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从通用向垂直领域的纵深发展,构建具有行业知识体系的专用模型,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营效率。

从技术架构来看,项目建设呈现出从单一工具向平台化、中台化转变的明显趋势,不少项目功能从内部赋能逐步延伸至对外输出,出现了“媒体+政务”“媒体+商务”“媒体+健康”等融合形态。

以四川为例,此次共有7个项目获得“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人工智能、平台协同、开放共享等是这些项目的关键词,折射出各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思路与成果。

媒体变革:下一站,人工智能

“四川智媒云”项目的应用。

比如,荣获一等奖的“四川智媒云”项目整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技术、数据、算法资源,以大模型为支撑,推进跨媒体、跨单位、跨业务协同,以AI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起平台化、智能化、生态融合的一体化智媒服务体系。

成都传媒集团智能媒资库项目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支撑,打造出的涵盖“媒资数字化—智能标签化—确权认证—上线交易—取证维权”全流程的“1+3”泛媒资应用级智能化内容管理系统,实现了媒资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控与价值挖掘。

通过讨论看未来

向全场景服务延伸

“除了内容生产,人工智能还有哪些应用?”大会期间,封面传媒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数据官徐桢虎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广泛的讨论。

大家认为,未来技术的演进,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的功能正在从单一新闻获取到全场景服务延伸,可以积极拓展到生活服务、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场景。

媒体变革:下一站,人工智能

嘉宾观点分享:媒体功能向全场景服务延伸。

徐桢虎以文旅新闻举例,一方面,媒体机构可以通过裸眼3D、数字VR、艺术光雕秀等多媒体展陈手段,将过去“做不出”甚至“想不到”的新型产品以一种轻量化、低成本的方式带到现实,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数字导览、数字文创等形式,拓宽场景应用。

把“看新闻”变为“用资讯”,驱动传播从信息传递转向价值赋能,是不少与会代表共同的看法。浙江新华移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霞分享了一个“新闻+技术+赛事”的案例,在苏超、赣超等赛事期间,不少传媒机构除了进行赛事宣传,还设置赛事竞猜、赛事直播、文创消费等,让内容、技术和产业在多个维度上深度融合,促进了传媒产业向更为广泛的领域拓展。

“共同进化,是媒体拥抱技术的行动法则。”多位媒体相关负责人说,虽然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媒体机构应该边用边改、边训练边进化,推动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开放、融合的媒介化社会。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