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大家平时使用的APP都不收费,基本上都是免费下载的,但是这些APP的市值竟然几千亿,那...
2025-11-11 0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大家平时使用的APP都不收费,基本上都是免费下载的,但是这些APP的市值竟然几千亿,那些开发者都是怎样赚钱的,我们每天使用这些APP是不是也在无形中给他们“打工”呢,以下来具体分析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刷手机的每一分钟,可能都在给平台“免费打工”
当大家每天拿起手机刷视频、刷动态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这只是在放松娱乐?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手指滑动的每一下,可能都在给那些免费APP“上班”,而且还没工资。
大家常用的那些APP,不管是刷视频的、聊八卦的,还是记笔记的,大多不用花一分钱下载。
可运营这些APP的公司,市值随便就有几千亿,大家可能会说,这钱肯定是广告费啊,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广告背后,大家根本不是平台的“用户”。
大家其实是平台手里的“产品”,更是他们不用付薪水的免费劳动力,记得2023年有个新闻,某短视频平台公布年度财报,光广告收入就有上千亿。
可这些收入里,有多少是靠用户发的内容撑起来的?没几个人说得清,更没人拿到过一分钱分成。
有个叫小A的网友,2023年夏天去新疆旅行,拍了十几条风景vlog发在某平台上。
那些视频都是他熬夜剪的,还配了自己写的文案,结果三个月后,他在某旅游公司的广告里,看到了自己的视频片段,被剪得只剩15秒,还加了旅行社的联系方式。
小A去找平台要说法,对方只甩给他当初注册时签的用户协议,说“注册就代表授权平台使用大家的内容”。
小A翻了半天协议,才在最下面找到一行小字,字小得快要看不见,最后这事也没个结果,他只能删掉自己发的所有视频,再也没在那个平台发过东西。
我们到底给平台干了哪三件“免费活”
大家可能会问,没给平台干活啊,就是刷刷手机而已,但其实,大家每天都在不自觉地给平台做三件事,每一件都在帮他们赚更多钱。
第一件事,就是大家发的那些内容,不管是朋友圈里的生活照、小红书上的探店笔记,还是B站的科普视频,这些大家花时间做的东西,都成了平台的“资产”。
平台会把这些内容整理好,要么嵌入广告,要么推给更多人看,吸引他们留在平台上。
去年有个美食博主“阿梅”,专门发家常菜菜谱,粉丝有十几万。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发的“红烧肉做法”被印在了某预制菜的包装上,连步骤图都没改。
她去找预制菜公司,对方说内容是从平台买的,有授权,她再找平台,平台说“用户内容属于平台可运营资源”。
最后阿梅只能认栽,还丢了不少粉丝,因为有人以为她是收了钱才把菜谱卖出去的。
第二件事,是大家每一次点击和搜索,大家搜“夏天去哪玩”,平台就记下来,大家点了某个连衣裙的广告,平台也会存着。
这些数据看起来没什么用,其实比大家想的值钱多了,平台会把这些数据整理成“用户画像”,卖给商家,让商家精准地给大家推广告。
第三件事,是大家每天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大家可能觉得这只是跟朋友互动,或者表达自己的喜欢,但对平台来说,这些行为能让平台更“稳固”。
用户互动越多,平台的活跃度就越高,就能吸引更多商家来投广告,还能让更多新用户留下来。
之前某社交平台公布过一组数据,说只要用户日均互动率提升10%,商家的入驻费就能涨20%。
有个网友做过实验,他每天在某平台点赞10条动态、评论5条,坚持了一个月,发现平台给他推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广告也变多了。
可他自己没拿到任何好处,反而花了更多时间在上面,不知不觉就刷了两三个小时。
为什么我们会心甘情愿“免费打工”
明明是在给平台“免费干活”,可我们为什么还愿意每天刷手机?不是我们傻,是平台用了太多“小心思”,把我们慢慢“驯化”了,让我们忍不住一直用。
最常见的就是“上瘾模型”,大家刷短视频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再刷一个就停”,结果不知不觉刷了一两个小时?
这不是大家的问题,是平台故意设计的,平台会根据大家的喜好,推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每一个视频都只有几十秒,让大家不用费脑子就能看,越看越停不下来。
2023年有个调查,说某短视频平台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2.5小时,有超过30%的用户表示“刷的时候没感觉,刷完才发现浪费了时间”。
有个学生就说,他本来想刷10分钟视频放松,结果刷到半夜两点,第二天上课迟到了,他也想控制时间,可每次打开APP,手指就忍不住一直滑。
大家有没有用过那种打卡APP?比如打卡学英语、打卡健身,连续打卡多少天就能拿奖励。
很多人就算没时间,也会熬夜打卡,就怕“断了连续记录”,平台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让大家每天都打开APP,不敢轻易放弃。
大家可能没意识到,每天都要花半小时在APP上,其实是在帮平台维持活跃度。
更让人无奈的是“沉默成本”,大家在某个社交平台发了几百条朋友圈,存了好多照片和聊天记录。
就算大家觉得这个平台不好用,也舍不得注销,因为大家怕之前花的时间、存的东西都没了。
还有平台的“信息不对称”,大家注册APP的时候,是不是很少看用户协议?那些协议又长又绕,全是专业术语,没几个人能看懂。
可就是在这些协议里,平台悄悄写了“用户内容授权平台使用”“平台可收集用户数据”,大家点了“同意”,就等于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数据都给了平台。
2024年,某知名APP就因为用户协议里“隐藏数据使用权条款”被监管部门处罚。
调查发现,这个APP的用户协议里,关于数据使用的条款藏在第18条,而且用的是比其他文字小一号的字体,90%的用户都没看到。
最后平台虽然改了协议,但之前收集的用户数据早就被用来赚钱了。
其实,我们不是不能刷手机,也不是不能用免费APP,关键是要明白,我们的时间和数据都是有价值的,不能白白被平台“拿走”。
现在已经有变化了,2024年下半年,某内容平台开始试点“用户内容分成计划”,只要用户发的内容被平台用于广告,就能拿到10%-15%的分成。
有个生活博主靠这个计划,每个月能多赚两千多块钱,还有些平台开始允许用户导出自己的数据,注销的时候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
这些变化虽然小,但说明只要我们开始重视自己的时间和数据,平台就会慢慢做出改变,大家的每一分钟都很珍贵,别让它悄悄变成别人的“利润”。
相关文章
文 |林时砚编辑 | 林时砚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大家平时使用的APP都不收费,基本上都是免费下载的,但是这些APP的市值竟然几千亿,那...
2025-11-11 0
您好: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
2025-11-11 0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将于11日至13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纷纷推出“联名海报”为大会预热。近日,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已推...
2025-11-11 0
AMD半年发起4笔AI收购。作者 | ZeR0编辑 | 漠影芯东西11月11日报道,今日,AMD宣布完成对美国AI推理创企MK1的收购。MK1团队将加...
2025-11-11 0
“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近日,演员温峥嵘闯入一个冒充她的AI直播间,发出这样的质问。然而,回应她的不是歉意或解释,而是拉黑与禁言。这一幕,荒诞却又真...
2025-11-11 0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1-11 0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衰老》10日发表的论文称,科学家调查了27个欧洲国家超过86000人的信息,发现多语言能力(日常使用...
2025-11-11 0
阿里前高管刘鹏入职山姆引发广泛争议,核心矛盾并非个人本身,而是他背后代表的阿里系、淘宝系“大促逻辑”——那种让商家焦头烂额、消费者疲惫不堪的“卷上叠卷...
2025-11-1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