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临近,电商战场硝烟再起。记者近日走访了深圳水贝黄金珠宝市场、华强北电子市场、南油服装市场等传统线...
2025-11-09 0
文 | 青茶
中国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令人痛心的是,水在眼前流过,却无法留住。
每年,仅云南和西藏就有5701.8亿立方米的水流出国境,几乎等于全国14亿人一年的用水量。
这些水奔向南亚、东南亚,滋养邻国,却让西南潜能白白浪费。
南水北调一年调水量仅70亿立方米,外流水量是它的80倍。
如今我们有技术、有能力,这些水为什么还不留在国内?
如果你翻看地图,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中国的几条大河,从源头上流出国境,成为他国的“生命线”。
云南和西藏这两个地区,平均每年有5700多亿立方米的水流出境外,而中国全国的年总用水量是6000亿立方米左右。
换句话说,我们辛辛苦苦节水、调水、修水坝的全部努力,抵不过西南水系“外流”的一个数字。
这5700多亿立方米的水,从哪里来?
主要是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这些横贯青藏高原的巨流。
它们奔腾入海之前,穿越边境,注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成了湄公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源头。
这些地方本就湿润多雨,不缺水。
而这些流出去的水,本可以造福我们国内的西北、华北地区,缓解长期干旱的矛盾。
我们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用了十几年时间、无数人力物力,三条调水线每年合计调水不过百亿立方米。
中线十年累计调水量才680亿立方米,而云南和西藏一年外流的水,相当于南水北调70年的成果。
我们辛辛苦苦“南水北调”,却让上游的“天水”自由外流,这样的局面实在令人唏嘘。
下游的国家们得到了多少好处?
从泰国到越南,从孟加拉到缅甸,他们的水稻田依赖的正是从中国流去的江河。
而这些国家并非干旱地区,雨水丰沛、河网密布。
也就是说,这些“溢出”的水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对我们却是雪中送炭。
如果我们能留住哪怕5%的水,也就是300亿立方米,就能让西北的黄土高原重新焕发生机。
更何况,这不仅仅是“节水”,还是对国家水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
西南地区地势高、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不仅能调水,还能发电。每一滴水,都可以成为经济动力的来源,而不是白白流走的损失。
当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频发时,谁能掌握水资源,谁就能掌握未来。留住水,不只是经济选择,更是战略决策。
中国的河流众多,但真正堪称“天选之河”的,唯有长江。
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稳定、最有利用价值的水系。
它贯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青藏高原蜿蜒入海,串联起了四川、湖北、江苏、上海,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动脉。
相比世界其他大河,长江的“性格”最适合人类利用。
亚马逊河水量虽大,却太宽太深,桥梁难建,几乎无法形成陆地交通的结合。
刚果河水量充沛,却落差极大、无法航行。
南美的奥里诺科河虽然流量不小,但季节差异巨大,枯水期甚至几乎干涸。
而长江则不同,流量稳定、地势平缓、支流众多,从诞生之初就具备成为“黄金水道”的天然优势。
几十年来,中国在长江流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发与治理。
从上游的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到中游的三峡工程,再到下游的航道整治、堤坝加固,长江已经成为防洪、发电、航运、调水并行的国家命脉。
仅四川一省,就因水电开发受益匪浅。
两河口、大岗山、白鹤滩等电站相继投运,让川西山区成为能源新高地。
更重要的是,长江不仅是自己的河,更是连接全国水系的“中枢”。
西南的大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与长江上游几乎平行。
如果未来能够将这些河流的部分水量引入长江系统,再通过南水北调、东调西引的工程延伸,便能形成覆盖全国的“超级水网”。
这个超级水网不仅能调水,还能兼顾发电、防洪、航运。
更能解决“南涝北旱”的结构性难题,让每一滴水都在国内循环利用。事实上,这一构想并非幻想。
我国目前的中线调水年均70亿立方米,对长江主流几乎没有影响,却极大缓解了北方用水紧张。
如果我们不趁着当下有强大基建能力、充足人力和经济实力的时期推进建设,未来可能再也没有机会。
看看今天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大型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如今,他们有钱却没人、有心却无力。
中国恰恰相反,我们有技术、有资金、有干劲。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窗口期。
未来的长江,不仅是流动的河,更是连接整个国家水资源命脉的“超级管网”。
而西南的水资源,就是这个网络最关键的“新输入口”。
要真正让中国水资源实现均衡,西线调水是不可回避的一步。
它的核心在青藏高原。这里被称为“亚洲水塔”,是南亚、东南亚众多大河的发源地。
虽然青藏高原对下游供水比例只有18%,但落差极大,蕴藏着巨大的水能潜力。
如今,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开工,已经是一个标志性信号。
这个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项目,预计年发电量3000亿度,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它要穿越地震带、深埋隧洞,还要保护生态。既然这个项目都能启动,意味着我们的工程技术已能应对青藏高原的复杂地质。
也就是说,西线调水的技术瓶颈,已经不再是瓶颈。
目前关于西线调水有两种方案:北线和南线。
北线,也称“小西线”,海拔高、线路短,但可调水量少,成本极高,几乎无经济回报。
而南线,也称“大西线”,路线虽长,但跨越的河流多,能调取的水量巨大。
它能为黄河、洮河、汉江、岷江等补水,甚至可延伸至新疆方向。
南线方案的海拔更低、技术更可行、经济效益更显著。
未来一旦西线调水启动,中国的水资源格局将彻底改变。
哪怕只截留5%的出境水,也能为西北提供300亿立方米的新增水源。
黄河不再为水量而争吵,新疆、甘肃、宁夏都将焕发新的生机。
荒漠可以变绿洲,干涸的土地可以重获生命力。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而是一次国家格局的重塑。
调水意味着区域生态、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的全面调整。
西北可能迎来新的城市带,农业和工业都将获得新的水源支持。
当然,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未来十年,随着雅江项目推进,技术与经验会逐步成熟。
到2035年前后,当国际关系更稳定、国内条件更成熟时,西线调水或将真正动工。
那时,中国将从“水资源被动分配国”,转变为“水资源主动掌控国”。
“水利万物而不争”,但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懂得与水共谋发展。
今天,中国面临的不是缺水,而是“留不住水”。
我们不能眼看着几千亿立方米的清流奔向国境之外,更不能让这份“水的命脉”被忽视。
我们拥有技术,有资金,有意志,更有为子孙后代谋未来的责任。
当雅鲁藏布江的水电灯火点亮高原,当西线调水工程把西南之水引向黄土高原,那将是一个新的时代,那是中国重新定义自身地理格局、生态版图与发展空间的时代。
留住水,就是留住希望;让水流向需要的地方,就是让中国的未来更加丰盈。
相关文章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临近,电商战场硝烟再起。记者近日走访了深圳水贝黄金珠宝市场、华强北电子市场、南油服装市场等传统线...
2025-11-09 0
文 | 青茶前言中国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令人痛心的是,水在眼前流过,却无法留住。每年,仅云南和西藏就有5701.8亿立方米的水流出国境,...
2025-11-09 0
知乎“好物100”榜单:理性消费时代的参考答案2025年知乎“好物100”榜单如约而至,今年以“好一点,省一点”为主题,延续了其一贯的专业测评基因。值...
2025-11-09 0
DeepSeek 加速了 Agent 的普及,但深入场景还要再来一把火。撰文|蓝洞商业 赵卫卫2025 年的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了,AI...
2025-11-09 6
今天,自媒体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高效运转,信息获取前所未有地便捷,海量信息随手可得,但难辨真假。这个时代的记者很卷,要高速搬运真实、客观、有效的信息,变...
2025-11-09 0
一台100公斤重的“钢铁侠”能帮助瘫痪患者重获行走的力量;一款身高1.2米的机器人能陪聊、唱歌,也能测量血压、血氧……在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太炎社区的...
2025-11-09 0
中新网长沙11月9日电 (张雪盈 11月7日至9日,中国湿地论坛(第九届 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暨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2025年年会在...
2025-11-09 0
西安大雁塔需要预约门票吗 去西安大雁塔不需要提前预定门票。登塔要买二次票30元,而且假日期间人满为患登塔要限流,可能排队等1-2小时,还是避开为好。大...
2025-11-09 11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