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工信部通报20款智能终端侵权 全链条监管亟待筑牢安全防线

AI科技 2025年11月02日 20:12 3 aa

来源:【通信信息报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通报,曝光20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智能终端产品,涵盖智能门锁、摄像头、儿童电话手表等多个品类。此次通报是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以,首次针对智能终端设备的专项处罚案例,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正式从软件领域延伸至硬件终端。

智能终端“家族圈”扩围,从单一设备到万物智联

如今,从家里的门锁到音箱,从孩子的手表到学习机,几乎都成了智能终端。据了解,当前智能终端已明确覆盖三大类十余种产品: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产品,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家居产品,以及智能平板、智能学习机等学习终端,较传统手机、单一摄像头实现了跨越式扩容。

此次通报的20款问题产品完整印证了这一扩张趋势。家居设备中,卡伦玛仕3D人脸智能锁(型号3D人脸H3)、倍尔顿智能锁(型号A5Pro)、家庭网络摄像机(型号WiFi款800万高清)等均赫然在列;细分场景产品里,“黑科技儿童电话手表”(型号视频通话-定位-黑A73)、锐族V05-pro智能学习终端、VORMOR-X5pro智能学习终端等悉数上榜;更值得关注的是,Larva联名款智能毛绒玩具等看似非传统智能设备的产品,也因违规传输个人信息被纳入通报名单。

如今,AI技术的深度融入正推动日常用品加速“智能化”,这一趋势在监管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预计到2027年,我国智能终端普及率将超过70%,这意味着个人信息收集场景将进一步渗透到生活各角落,安全防护边界亟待同步拓展。

安全危机“软硬渗透”,首次跨界监管暴露行业沉疴

此前监管多聚焦APP和SDK合规,此次直指硬件终端,意味着信息安全治理进入“深水区”。通报数据显示,20款产品存在高度共性的违规问题,与公告列举的“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超范围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未向用户显著提示后台收集行为”等重点治理内容完全吻合。其中,17款产品未提供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占比高达85%,星火小飞侠AI智能音响(型号M80)等产品甚至仅存在此类问题;12款产品缺乏权限管控机制,占比达60%,智能音箱(型号V076S)等产品均涉及该违规情形;更严重的是,9款智能门锁、摄像头类产品存在“收集人脸未告知+违规传云端”的全链条漏洞,九倬智能人脸门锁(型号3D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型号K2-3D人脸)等均同时存在未告知收集人脸信息、违规传输至云端、缺乏权限管控等多重问题。

儿童电子产品成为重灾区尤为令人警惕。“黑科技儿童电话手表”不仅未公示信息处理规则,还擅自收集人脸信息并强制自动续费;智能学习终端普遍存在超范围收集信息问题,部分产品将儿童学习数据未经加密传至云端。这类行为直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处理未成年人信息应遵循特殊保护原则”的要求,且可能引发远程控制、信息泄露等风险,2022年“315”晚会就曾曝光类似儿童手表安全漏洞。

“软硬协同”破局,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面对智能终端安全挑战,多部门已明确“监管+技术+行业”三位一体应对策略。工信部在通报中强调,涉事产品需限期整改,逾期将依法处置,这与四部门专项行动公告中“对拒不整改者从严处理”的要求一脉相承。

工信部通报20款智能终端侵权 全链条监管亟待筑牢安全防线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监管层面正实现“全品类覆盖”。专项行动明确将智能穿戴、家居、学习终端全部纳入监管,重点核查“未提示后台收集”“高频次超范围采集”等问题。技术防护同步升级,第三方检测机构已建立“硬件安全+数据传输”双重检测标准,对云端存储加密、权限动态管控等关键环节实施穿透式检查。

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业内呼吁厂商将隐私保护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大型企业需开放合规技术工具给中小厂商,同时建立“信息处理规则公示”“权限可关闭”等强制标准。用户端防护同样关键,专家提醒消费者优先选择明确标注信息收集范围的产品,及时关闭非必要权限。

从APP治理到终端监管,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正构建起“软硬兼施”的安全防线。随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智能终端行业将在合规框架下实现健康发展,让消费者在万物智联时代更有安全感。

本文来自【通信信息报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