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AI医生下乡:“智医助理”如何成为基层医生的“超级外脑”?

AI科技 2025年10月25日 00:47 0 aa

当大模型席卷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医疗最薄弱的环节——基层,找到了最能发挥价值的应用场景。

为补齐基层医务人员总量与技术短板,2022年白城市投入1320万元启动“智医助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看大病、治小病、防未病”能力。

辅助诊疗:病历规范率从38.3%飙升至98.1%

基层医生接诊时借系统语音识别采集症状,系统经智能分析生成疑似疾病列表,提供检查、病历书写指导,还可通过“智能检索”推送最佳治疗方案。截至目前,已辅助诊疗患者415.9万人次,规范电子病历228.4万份,基层病历规范率从38.3%提升至98.1%,有效降低误诊率。

AI随访:一个“虚拟医生”能同时外呼3000人

系统AI功能模块支持“虚拟医生”一次外呼3000名慢性病、常见病患者,智能分析病情、建随访档案。累计发起随访341.4万次、发送短信225.3万次,节省基层人力时间4.05万小时,缓解工作负担。

实时监管:强化基层医务人员规范意识

县级卫健部门可实时监管基层诊疗行为,市卫健委依托市级平台全量获取数据,借大数据实现全覆盖排查。

延吉市: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延吉市积极引入智医助理人工智能辅诊系统,截至2025年9月30日,通过大数据辅助诊疗、智能语音随访等方式,规范病历100.3万余份、AI辅助诊断162万余次。通过外呼系统为居民发送健康宣教、随访、预约体检、疫苗接种等提醒服务803.2万余次。运用人工智能疾病早筛系统,通过24项血常规数据指标,采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分析,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等高发疾病进行早期筛查。

“智医助理”的成功,在于它精准击中了基层医疗的“能力痛点”和“人力短板”。它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赋能医生,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物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数字技术将专家的知识和能力“复制”并“输送”到基层,或许是一条更具性价比和可复制性的路径。吉林的探索,为AI在医疗领域的务实应用提供了一个范本。

来源: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朴松莲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