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排行榜 2025年10月22日 18:45 0 aa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前脚刚宣布涨价,后脚就重启与亚马逊的合作,耐克这波操作让不少人看得一头雾水。

要知道,六年前它可是为了“掌控零售体验”主动斩断与亚马逊的联系,如今却甘愿“回头”,还偏偏选在涨价的节点上同步推进。

一边抬高价格门槛,一边扩大低价流量渠道,这家巨头到底在打什么算盘?这波看似矛盾的决策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焦虑与市场考量?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2019年,当时的耐克正处在“直营化”战略的巅峰期,为了摆脱对批发商的依赖、遏制平台上泛滥的假冒产品,直接叫停了在亚马逊的批发业务。

那时的耐克底气十足,坚信通过官网和自营门店能更精准地触达消费者,甚至喊出“掌控每一个销售环节”的口号。

这种“高冷”策略在疫情初期确实尝到了甜头,2020年起电商渠道收入翻倍、利润翻倍的成绩,让时任CEO唐若修更加坚定了直营路线。

但风向变得比想象中更快,随着实体零售复苏,消费者重新渴望线下购物的自主选择权,单一的直营渠道开始显现短板。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更要命的是,竞争对手没给耐克喘息的机会:2025年阿迪达斯营收稳步增长,Hoka母公司Deckers和On昂跑更是凭借细分市场实现爆发,而耐克却在这一年遭遇了近年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

2025财年营收同比下降约10%至463亿美元,股价在唐若修任内累计下跌超过20%。

2024年10月13日,唐若修正式退休,深耕耐克30多年的贺雁峰临危受命,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耐克人”上任后很快发现,前任留下的直营化路线已经走进死胡同。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过度依赖官网和门店,不仅让耐克错失了大量习惯第三方平台购物的消费者,还导致库存压力陡增,不得不靠频繁折扣维持销量,直接拉低了毛利率。

门店促销去库存的恶性循环,正在一点点侵蚀品牌溢价,破局的关键,被贺雁峰放在了“渠道重构”上。

2025年5月22日,耐克证实将自2019年以来首次恢复在美国亚马逊平台上销售商品,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行业震动。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要知道,亚马逊占据了美国所有线上消费约40%的市场份额,这个流量池是耐克无法再忽视的存在。

耐克发言人对此的解释听起来很体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无论他们选择在哪里购物,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是在夺回被竞争对手抢占的货架。

有趣的是,就在恢复亚马逊合作的同时,耐克宣布了涨价计划。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受海外采购成本飙升影响,6月1日起部分产品正式调价,其中售价超过150美元的鞋类产品价格上调10美元,这个时间点比90天关税暂缓期的终止日期还提前了一个多月。

一边“放下身段”拥抱大众电商平台,一边逆势涨价,这种看似分裂的操作,实则是贺雁峰“精细化运营”策略的体现,用亚马逊的流量解决销量问题,用涨价对冲成本压力、维护品牌价值。

为了让“渠道+价格”的组合拳见效,耐克还配套了技术手段,推出人工智能对话搜索改善在线服务,亚马逊也承诺将直接采购更广泛的耐克产品,扩大美国客户的选择范围。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这一系列动作很快收到了反馈:2026财年一季度耐克实现营收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跑步业务同比增长20%,远超华尔街预期的110亿美元。贺雁峰在财报解读中强调,“Win Now”计划在经销商业务领域的进展尤为关键,这无疑是对恢复亚马逊合作的肯定。

但这场复苏之战,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瓶颈。

作为全球第二大运动消费市场,中国每年运动服饰市场规模达到600亿美元,仅鞋类市场就有330亿美元,这块蛋糕对耐克至关重要。


贺雁峰上任两个月就紧急访华,一周年时再赴中国,先参加10月11日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再于10月17日现身清华大学见证西大操场重新启用,足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可数据并不乐观,2026财年一季度耐克大中华区营收为15.12亿美元,尽管库存同比下降11%,但总营收同比仍下滑约10%,耐克甚至预计2026财年大中华区业务将给整体营收和毛利带来不利影响。

在中国消费者看来,耐克的涨价与渠道调整有点“水土不服”,耐克中国区官方客服明确表示“未收到涨价通知”,说明品牌对中国市场仍持谨慎态度,而亚马逊合作暂时与中国市场无关,无法直接拉动国内销量。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更棘手的是,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安踏、李宁等品牌凭借更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更灵活的定价策略和更深入的下沉市场布局,不断挤压耐克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在跑步、篮球等核心品类,本土品牌的技术创新已经能与耐克分庭抗礼,这让耐克“聚焦运动赢回中国市场”的表态面临不小挑战。

中国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与耐克涨价策略形成了天然的张力。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从行业视角看,耐克的“渠道回头路”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曾执着于直营的品牌都开始重新拥抱经销商和第三方平台,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掌控体验”与“扩大覆盖”并非不可调和。

但耐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试图用“涨价+大众渠道”的模式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价值,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还要看消费者的接受度。

毕竟在亚马逊这样的平台上,价格敏感度更高,涨价可能会让部分消费者转向竞品。

对于中国市场,耐克的调整显然还不够,中国有超过5000家单品牌耐克门店,如何根据不同城市的零售环境升级运动体验,如何让产品更贴合中国消费者的运动习惯,比单纯的渠道或价格调整更为关键。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贺雁峰在清华操场上观摩田径队训练、收集装备使用反馈的细节,或许暗示着耐克正在转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开发,但从决策到落地,还需要时间。

回望耐克这一年的转变,从唐若修的“直营为王”到贺雁峰的“渠道多元”,本质上是从“品牌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回归。

恢复亚马逊合作不是妥协,涨价也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在业绩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这场“放下身段”的转型,既表现了老牌巨头的灵活性,也暴露了它在市场变化中的被动。

中国不买了,美企在华收入暴跌,CEO两度赴华求生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耐克的策略调整意味着更多选择:既能在亚马逊上便捷购物,也能在官网和门店享受专属体验,但涨价无疑会增加消费成本。

而对于中国本土品牌来说,耐克的渠道与价格摇摆期,正是巩固市场份额的机会。

贺雁峰的“老法拉利”称号,既形容他的活力,也暗合了耐克当下的状态,虽然动力仍在,但需要精准把控方向才能重回赛道前端,这场兼顾涨价与大众渠道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