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7日 19:35 0 aa

在上海长兴岛,一段5公里的岸线及后场区域几乎被待交付、待调试的140多台港机设备填满。

这一“满负荷”的景象并非偶然。眼下全球港口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纯人工操作的港机设备面临转型升级,新设备需求旺盛,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曾鹏表示,每年新增订单量稳步走高,振华长兴基地的生产可谓热火朝天。

在长兴岛上,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介绍,“现在液化气船型需求强劲,特别是乙烷和丙烷,远期还看好氨的大宗运输,所以氨燃料船型也有需求。还有不少船东下单集装箱船型。”

长兴岛是中国船舶海工产业核心承载地。这里聚焦智慧港口与海洋装备技术,以振华重工的港机、江南造船的船舶、长兴海洋实验室的科研三大标杆为“窗口”,通过智慧港口技术、绿色智能船舶数字化建造、深海装备关键技术等,立体呈现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能力,点亮长兴岛“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特色名片,助推海洋装备全球化合作。

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上海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全链条创新

振华长兴基地的港机。

每年一个世界第一

在重型装备制造行业,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抓住了全球化中世界贸易集装箱运输机遇,在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内便抢占了港口装卸设备这一细分市场的世界龙头地位。如今,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打造的岸桥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份额70%,场桥产品占据世界市场份额50%,其打造的多样化产品已进入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

港机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持续克服难题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不断应对定制化场景下的各类差异化需求,最终打造出更完善、更具适配性的解决方案。曾鹏表示,振华重工去年研发投入15亿元,多年来以“每年打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理念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累计创造出50多项“世界第一”。其中,双四十英尺箱岸桥、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等产品均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水平。

“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适度超前研发,等到用户提出需求后,我们会从工具箱中寻找,看看哪些技术我们能用得上。”曾鹏说,这个工具箱里储备了近百个课题。“我们每年会有100个课题探索,提炼出30个新创造,从而迭代出5个新产品,力争创造一个 ‘世界第一’。”

“设备是公开的,人家站在底下看一眼,大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样的技术焦虑困扰曾鹏。但他认为,“真正学不到的,是我们这些工程师多年的技术沉淀,有些核心技术并不在图纸上。”为了守住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现在不断鞭策自己,保持技术发展的高速度,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线。”

曾鹏说,他刚进公司时,“设备矮矮小小的,现在再看这些设备,大型化趋势非常明显,智能化应用非常迅猛,用户对设备的舒适度、绿色环保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已经进入创新的深水区,挑战必然愈发艰巨。这几年,我们也在不停思考这个问题,希望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从跟跑到领跑

同港机一样,造船业也是定制化生产的离散行业。胡可一表示,造船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船舶设计、流体力学、船体结构、环保、材料、焊接、油漆涂装、电器控制、智能化系统等各种领域,集国家工业之大成,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造船工业水平上去了,国家的工业水平也上去了,能造出船舶的国家,其工业也都是很厉害的。”

胡可一是上海市政府参事,也是中船集团首席专家,深耕造船业40多年。他见证了中国造船业从跟跑迈向领跑,中国船厂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过去,“其他国家造什么,我们就跟在后面造,后来我们开始并跑。现在某些船型我们已经超过了其他国家,就变成他们跟跑、我们领跑。”

造船业是注重可靠的保守行业,容不得半点差错,但也因此制约了颠覆性创新。这就导致,“大家觉得某艘船好,也不是说只有你一家能造,别人也能造,别人价格低点,大不了效率比你慢点。”传统造船惯例就是根据母型船的设计改进,这样的担忧倒逼造船厂关注前瞻性技术,通过实验、模拟件、工程计算分析与验证进行预演,实现船舶制造创新。

2017年,江南造船自主研发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并开发了B型舱。“当时国际上最大的液化气贸易商认可了我们的船型,他们跟船东讲,你们要运这个货,就去找江南造船。后来五六家船东都来找我们做创新。”江南造船因此接下了40多艘该船型订单。这让胡可一看到,造船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把脉市场,视野广阔,不能总盯着眼前,要基于基础技术研究实现自主创新。

“造船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充分竞争就会推动创新,推进优化、改进、改革、改良。”胡可一认为,造船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缩短迭代周期,优化设计,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船舶性能,降低油耗,也要提升效率,加快交付。同时把握引领市场的主流船东需求,关注法规走向,加强前瞻性布局。

“船舶行业的特点是造船周期比较长,所以人才的成长周期也长,我们内部要加强人员培训、知识管理和数据共享。1950年我们成立了江南技校,历史悠久,我们一直保留着技校来培训大量基础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这对提高效率至关重要。”胡可一表示。

而创新链条的科研支撑则来自长兴海洋实验室。从小组立无人生产线、智能焊接技术、智能综合电力系统,到深海重载采矿车、多自由度波浪补偿栈桥——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诞生于这个实验室。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保障了“东方红3”等高技术船舶的深蓝征程。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