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AI科技 2025年10月18日 01:14 0 aa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2025年秋天,上海徐汇西塔内,未来智能CEO马啸宣布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启明创投跟投。

三年前,他还为寻找代工厂四处碰壁,不被投资人看好。如今公司估值已实现翻倍,成为AI硬件领域的新兴企业。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1

2022年初,马啸怀揣着AI耳机的设计图纸开始了创业之路。然而现实却充满挑战: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未来智能在行业内毫无知名度。

他联系的代工厂都是为苹果等大品牌服务的顶级制造商,这些工厂对小批量订单毫无兴趣,更不愿为初创公司承担风险。马啸接连被拒,原因无非是"订单量太小"或"对AI耳机前景存疑",这些工厂通常要求百万台起订,这对初创公司来说难以承受。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但马啸没有放弃,他直接联系了一家代工厂的董事长,这次他改变了策略:"您现在生产的普通耳机,比拼的是工艺和音质。而我们的AI耳机,从零件设计到声音算法都融入了人工智能。这不仅是制造新产品,更是开创行业新标准。与我们合作,您将有机会成为下一代AI耳机的核心制造商。"

这个着眼于未来的提议打动了对方,在激烈竞争的代工行业,企业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马啸凭借在语音技术领域的从业经验获得了见面机会,而他描绘的行业前景最终说服了对方。

尽管订单量远低于常规要求,这家代工厂还是接下了合作,为未来智能的AI耳机打开了量产的大门。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2

在许多人眼中,"AI耳机"可能只是给普通耳机加个语音功能。但马啸认为,真正的AI硬件需要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人工智能理念,而不是简单叠加功能。

以麦克风为例,传统耳机的麦克风位置固定,主要用于接收人声或环境噪音。而马啸设计的AI耳机要求能清晰捕捉六七米外的声音,这就需要重新设计麦克风布局:侧面的麦克风要实现定向收音,靠近嘴巴的麦克风则要能智能过滤呼吸等杂音。

这些改进在传统厂商看来可能多余,却是马啸构想的核心。为了支持后续的AI降噪和实时语音转文字功能,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规划麦克风位置和芯片算力。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这种从底层重构产品的思路,与传统耳机研发模式完全不同。

马啸将创业比作"边坠落边造飞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2022年公司创立时,投资人普遍只看重大模型,对AI耳机持怀疑态度。

直到2023年下半年,市场开始关注AI的实际应用,他才获得天际资本的投资。这家机构曾成功投资过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3

AI耳机成功面世后,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第一代产品模仿苹果设计,但塑料感强,定价799元,用户评价非常直接:“这耳机顶多值50块,但我又不得不用它的录音功能。”

那段时间,马啸的微信里加了上百个用户,全是投诉时添加的。一位上海的研究员,为了同时记录四场会议,一口气买了四副耳机,却天天找马啸吐槽“文字识别一塌糊涂”;还有用户直接飙脏话,骂产品“烂透了”。

面对这些,马啸没有推诿,而是耐心倾听,一边安抚用户情绪,一边详细记录他们的需求。

不仅他自己冲在一线,团队里还有一位从创业初期就跟随他的同事,自嘲是公司的“CAO”——首席道歉官(Chief Apologize Officer),专门负责处理用户投诉。早期的未来智能,几乎每天都在向用户道歉。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然而,这些来自用户的“吐槽”并非毫无价值。

用户抱怨“线上会议能录音,线下还得带录音笔”,团队就开发了“线上线下同时录音”功能;用户反映开外语会议时,识别结果混乱,团队便加入了多语种翻译功能;后来用户又提出“录两个小时会议,看文字还得半小时”,未来智能顺势借着2023年大模型的东风,迭代出了“要点提炼”和“生成待办”等智能化功能。

马啸深知:“用户骂归骂,但他们的需求最真实、最迫切。如果听不进这些声音,我们的产品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如今公司规模已达百人,但他依然坚持与用户保持直接联系,倾听一线反馈。用他的话说:“即便公司发展到1000人,也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否则方向就会跑偏。”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4

2023年,纯软件AI公司如Otter(一款虚拟会议助手)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迅速积累了500万用户。面对这种“快钱”诱惑,未来智能团队中也曾有人动摇:“要不我们也放弃硬件,专攻软件吧,用户增长更快。”

但马啸坚定地摇了摇头,他解释道:“纯软件领域就像冲浪,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已经有先行者跑在前头了。我们深耕硬件多年,如果轻易放弃这个优势,去追逐纯软件,那我们只能成为别人的跟屁虫,反而分散了精力。”

马啸的算盘打得很精明:纯软件虽然用户增长快,但用户数据分散,难以形成“用得越多、产品越好”的良性循环。而软硬件结合的模式,耳机能够收集到真实的办公场景数据,这些数据又能反过来优化AI算法,形成一个“数据飞轮”。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在为银行开发智能客服系统时,未来智能的初期版本只能处理少量常见问题。但随着系统不断学习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三个月后,它能解答的客户疑问增加了一倍以上,这得益于系统在特定领域持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

这种“不跟风”的韧劲,也体现在对新产品的态度上。当前AI眼镜成为新的热门话题,有人劝马啸也涉足这一领域,但他依然保持清醒:“目前的供应链和用户认知都还不成熟,贸然进入很容易做出‘智商税’产品。我们不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要等待行业沉淀下来,推出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5

2025年,未来智能计划推出更多办公硬件,拓展海外市场,并开发智能助手功能。马啸的目标是五年内成为全球智能办公领域的领先企业。

他常以诺基亚和柯达为例提醒团队:成功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方向正确。最近,他否决了为追求销量而设计产品的建议,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

马啸看着窗外的江水,深信公司的优势在于始终关注用户需求。无论是改进产品细节,还是认真处理用户意见,这些扎实的工作都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

拒做“贴牌AI”:这家小公司如何凭AI耳机,撬动大厂资源狂飙突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