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AI成论文造假“帮凶”,学术底线如何守?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3日 17:38 1 aa

近日,#央视曝光AI代写论文黑工厂#登上热搜,本应是助力科研创新的工具,却沦为批量生产假论文的“造假机器”,本应坚守的学术诚信,在利益驱动下被肆意践踏。

AI本无错,错在被别有用心者滥用。此次被曝光的一些公司为赚钱靠“组稿+AI”模式量产论文,把各种跨学科论文当流水线产品兜售。调查中发现,同一写手竟然先后完成了“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的论文,专业跨度惊人,对学术毫无敬畏之心。

论文绝非简单的学术任务,而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载体。对科研领域而言,论文是成果交流的桥梁,是分享新发现、新观点,推动学科边界不断拓展的重要基础;对社会发展而言,高质量论文中的理论突破、技术方案,是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然而,在AI主导下生成的假论文无异于“炒冷饭”,不仅脱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更可能藏着不少“暗雷”。一旦虚假数据、侵权内容掺杂其中,不仅误导学生,还会污染学术生态,让后续研究者走弯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阻碍学科发展。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科研领域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影响科技转化的效率,最终损害社会对知识与创新的尊重。

技术“狂奔”的脚步不停,规则与监管不能掉队。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令禁止论文代写,但一些检测系统,面对AI文本拟人化的伪装常显乏力。技术与监管的时间差给了“黑工厂”可乘之机,也让一些人滋生了查不出来的侥幸心理。可学术底线容不得半分模糊,技术使用的红线必须清晰划定:AI可以辅助文献梳理、优化语言表达,但绝不能替代原创思考;可以成为科研的“助手”,但绝不能沦为造假的“帮凶”。

守护学术底线,需要多方携手织密防护网。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出台相关规定办法,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监管部门要加快完善法规,明确AI代写的法律责任,让不法商家不敢铤而走险;检测技术更要跟上,让AI造假行为无所遁形。相关平台同样肩负重要责任,要加强对提供论文润色等服务的监管力度,对明确用于代写的违规账号,应采取永久封禁、限制服务等措施,从传播渠道上斩断学术造假的黑手。作者们更该守住初心,明白学术研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对学理性、创新性的追求,靠AI造假得来的成果,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泡沫。

AI是技术的馈赠,不应沦为学术造假的泥沼。唯有划定技术使用的红线,筑牢学术诚信的堤坝,才能让AI回归助力科研的本质,让学术领域重归纯粹与严谨,让创新在诚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曹叶

编辑:赵铁琥

审核:杨洋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