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AI不应沦为人欲的“投影仪”

排行榜 2025年10月12日 19:49 0 aa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青岛保时捷销售中心销冠牟女士因遭遇AI合成不雅视频的恶意传播,选择公开报警并“向造黄谣者宣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位连续两年卖出170台保时捷、以专业和能力赢得市场的女性,却在高光时刻屡次陷入“黄谣”漩涡。从早期照片被盗用剪辑,到如今AI技术合成的虚假视频泛滥,她的遭遇不仅是个体权益被侵害的悲剧,更是技术伦理失范与社会心理扭曲交织下的缩影。

面对AI合成视频的恶意传播、骚扰电话的轰炸以及网络诽谤,牟女士的选择坚定而清晰:报警、取证、公证、悬赏线索,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她的行动,不仅是对个人名誉的维护,更是对网络空间法治精神的呼唤。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法律往往滞后于现实,但正是像牟女士这样的个体抗争,推动着社会对AI滥用的重视与规制,也为更多遭遇类似困境的女性提供了示范:沉默不是答案,法律才是对抗恶意的底气。

尤为可贵的是,她在谣言最盛时,依然创下了单月卖出19台车、半年达成100台销量的业绩,用实力证明了“销量是最硬的底气”。这种“以正破邪”的姿态,恰恰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然而,我们不应将维权与自证的责任完全推给受害者。社会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何总有人试图以摧毁他人尊严的方式获取扭曲的满足感?

从心理层面看,利用AI制造与传播黄谣,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扭曲欲望的转移与释放。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部分人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欲望、无法宣泄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形象出众、职业光鲜的女性。他们通过伪造、传播、围观虚假内容,获得一种虚拟的权力与控制感,以此弥补现实中的无力与失落。

这种心理机制,恰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辩证观形成强烈反差。先哲所言的“灭人欲”,旨在克制过度、非分的私欲,以求道德与天理的和谐。而AI造谣者却反其道而行——他们非但不加克制,反而借助技术将内心的幽暗欲望无限放大、公然外化,甚至以践踏他人为乐。这绝非欲望的解放,而是欲望的彻底异化与癌变。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与疏离感,也极大地麻痹了部分人的道德神经,在“无人知我”的幻觉中,他们将他人简单地物化为欲望的符号,肆意释放着被现实规则压抑的暗面。

在AI“黄谣”的完整传播链中,作恶者远不止于源头制作者。大量看似“无辜”的围观者、起哄者乃至“二次创作”者,通过点击、下载、评论、转发等行为,共同构成了谣言的扩音器与销赃场。牟女士所遭遇的骚扰电话与恶意好友申请,正是这种线上暴力向线下生活的典型渗透。

我们还需反思一个现象:为何销售、空乘、教师等职业的女性更容易成为黄谣的目标?一方面,这些职业往往要求从业者注重形象与沟通,容易被贴上“靠脸吃饭”“潜规则”等偏见标签;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社会舆论中对这些职业的刻板描绘,也强化了公众的误解。事实上,绝大多数从业者与牟女士一样,靠的是专业、真诚与勤奋。将个别负面案例扩大为整体印象,既不公平,也不理性。

“存天理”不是压抑人性,而是引导欲望走向光明;“灭人欲”不是否定需求,而是抵制那些侵蚀他人与自我的恶念。在这个意义上,牟女士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技术多先进,而在于人心多善良;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流量多庞大,而在于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