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AI科技 2025年10月11日 13:04 0 aa

在真无线耳机(TWS)市场,索尼的“降噪豆”系列一直是绕不开的存在。从 WF-1000XM3 到 「降噪豆4」,它不断刷新降噪和音质平衡的上限。虽然已经发布了 2 年,但一直没来得及体验最新一代 索尼 WF-1000XM5(降噪豆5),在 2025 年是否还能带来惊喜?我最近用它度过了几天办公和休闲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真实感受。(为了方便阅读,下文将 WF-1000XM5 简称「降噪豆5」,以此类推。)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外观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外观方面,相较于之前不太有延续性的初代到四代阶段,「降噪豆5」显然和「降噪豆4」还是有一些设计上的接轨的。当然,虽然充电仓大体上相似,但上一代更加“有棱有角”,「降噪豆5」无论是充电仓还是耳机机体,都更圆润了。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当然,充电指示灯也从上一代的长条形,变成了一个点。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拿出「降噪豆5」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变小了,虽然设计上很接近都是“豆豆”的感觉,但新款单耳只有 5.6g(官方宣称 5.9g),相较于上一代产品轻了四分之一。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令人欣慰的是,「降噪豆5」延续了上一代的充电规格,无论是快充还是无线充,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降噪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降噪豆5」的核心升级是“双芯降噪”:集成处理器 V2 + QN2e,再加上 6 麦克风和双反馈设计。从硬件层面看,它和上一代确实有代差,并不仅仅体现在性能更强方面,还有集成度更高的优势,会间接影响长时间的佩戴感受。

其实在评价「降噪豆4」的降噪能力的时候,我已经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如今「降噪豆5」得益于新升级的芯片,在之前「降噪豆4」还有一些瑕疵的地方疯狂弥补,这种在边际效应上不计成本疯狂探索的行为,让我想起了日本企业崇尚的匠人精神。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怎么说呢?如果说「降噪豆3」能打 60 分,「降噪豆4」可以打 85 分,「降噪豆5」大约是 90 分的水准。从“够用”的角度而言,「降噪豆4」已经达标,但你不能说「降噪豆5」的提升是微小的,任何行业在追求极致的时候,微小的提升背后都是巨大的努力 —— 各位可以参考顶级赛车圈速。

我刻意在地铁上使用「降噪豆5」,车厢里交谈声、轨道轰鸣声都被削弱成了背景音,耳机里的音乐只需要 40% 音量就能完全覆盖。相比「降噪豆4」,那种“突然安静下来的真空感”更明显,低频过滤难度并不高,在高频层面上其实更能体现「降噪豆5」的能力。

音质

索尼给「降噪豆5」配上了全新的 8.4mm 动圈单元 X,相较于上一代的 6mm 有不少提升。动圈单元可以理解为耳机里的“小音箱”,它的直径、振膜材料、磁体强度都会直接影响声音表现。这次升级后的单元体积更大,振膜材料也做了优化,所以无论在低频力度还是高频延展上,都比 「降噪豆4」 有明显进步。

我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做测试: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 低频表现(电子 / 流行)在《Billie Eilish – bad guy》这类低音走向很重的曲目里,「降噪豆5」的低频下潜更深,鼓点更有弹性,不是“轰头”的闷响,而是那种带有空气感的冲击力。对比 「降噪豆4」,声音层次更分明,背景里的合成器音效不会被低频掩盖。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 人声还原(流行 / 爵士)听《Adele – Easy On Me》时,人声位置很靠前,声音线条清晰,呼吸和口型细节都有不错的还原。尤其是中频的厚度恰到好处,没有压抑感。用爵士乐测试,比如 Norah Jones 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嗓音的颗粒感和温润度,比 「降噪豆4」 更自然。
  • 高频延展(古典 / 原声)在听小提琴独奏时,高音的泛音延展更顺滑,拉弓的摩擦感真实可感,但不会刺耳。高频亮度增加,但控制得当,不会出现齿音过重的问题。尤其在交响乐的高频部分,乐器间的分离度更高,整个音场更开阔。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 音场与空间感(现场录音 / 电影原声)得益于驱动单元和 LDAC 的配合,「降噪豆5」的音场宽度有了提升。比如听《Hans Zimmer – Time》这样的管弦乐曲目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乐器分布的层次:钢琴在前,弦乐渐进包围,鼓声在后方渲染出空间感。戴着耳机闭眼时,几乎能感受到舞台的前后左右方位。

整体来说,「降噪豆5」的声音风格延续了索尼一贯的均衡取向:低频有力度,中频人声突出,高频延展自然。相比 「降噪豆4」,它的声音更干净,底噪更少,乐器的分离度和舞台感都有提升。

佩戴与连接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上文说过「降噪豆5」采用了更强大的芯片,也用了集成度更高的设计,这让单耳重量比上一代轻了四分之一,在体验「降噪豆4」的时候,哪怕使用最小的耳塞,佩戴超过2小时会有朵疼,猜测主要原因是因为腔管增粗,「降噪豆5」没有这个烦恼,近期最长佩戴时间达到 4 小时,没有出现疼痛感。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佩戴稳定性方面,因为入耳的结构有天然优势,加上本身「降噪豆5」圆润的机身和皮肤接触面很大,搭配上减负的重量,这让「降噪豆」迄今为止首次达到值得让我称赞的稳定性,希望未来继续保持。

连接方面,索尼将曾经的应用软件APP「Headphones」升级成了「Sound Connect」,整体的动画动效依然和原生 Android 保持一致,UI 设计和功能排版和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如果是老用户相信可以一秒上手,新用户适应理论上也不会有难度。

一些常用的功能也得到了优化,比如: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Speak-to-Chat(智能免摘)并不是第一次见,但在「降噪豆5」上触发更快、更准确。我在咖啡馆点单时,一开口,音乐就会瞬间暂停,环境声打开,整个过程比用手点触控轻松太多。相比之下,其他同类耳机的“通透模式”往往需要手动切换,而「降噪豆5」是真正“自动读懂你”的感觉。

「头部姿势控制」开始我以为是噱头,但在地铁里双手拿着包和咖啡的时候,点头接听电话确实方便。它不是每天都会用到的功能,但在关键场景下,比触控操作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识别得比较精准,不会误触发,这点比我之前体验过的一些手势操作耳机要可靠得多。

「佩戴感应」算是索尼 TWS 里的老功能了,但「降噪豆5」做得更顺滑:摘下一只,音乐自然停下(大约有 0.5 秒延迟),戴回去继续,几乎感知不到延迟。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当然,在「Sound Connect」 App 能做到的不止这些,现在还能做到更加智能的玩法,比如“回到办公室自动切换到环境声”,这样我不用担心错过同事叫你。这种基于场景的智能化,对习惯戴耳机工作的人来说是实打实的便利。

总结

用下来,「降噪豆5」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把真无线耳机的体验,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准。「降噪豆」作为索尼 TWS 中的 无线入耳类型的旗舰产品,一直都是内部引领的作用,其实从索尼其他同世代 TWS 中都能看到「降噪豆」的影子。当然,在外部,「降噪豆」也同样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哪怕强如 AirPods 系列,同时期的降噪豆其实也不遑多让。

索尼 WF-1000XM5 测评:更小、更静、更强

当然,它依旧有旗舰耳机的门槛:价格不低(可能是我的错),部分功能需要特定设备或平台才能发挥全部实力。但在体验过后,我很确定地说,如果你想要体验现阶段「降噪和音质的平衡上限」的 TWS 耳机产品,「降噪豆5」依然是当前市场上最值得考虑的选择之一。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