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0日 22:13 0 admin

高德推出 “扫街榜”,以真实导航、出行行为数据结合 AI 技术打造生活服务榜单,试图解决传统点评平台评价不真实的痛点,却面临数据缺失、马太效应等问题。文章分析该榜单的逻辑、争议与未来方向,探讨其如何平衡用户需求、商业拓展与数据可信度。

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

9月10日,高德APP正式推出“高德扫街榜”产品。

高德给它打的标签是——“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打造而成的生活服务榜单”,旨在“构建全新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首问:为什么做?

这个目标确实很庞大,噱头也很足,乍一看,是能实实在在的解决用户痛点的。

这么多年,我们习惯了通过“大众点评”查看某个店的评价、购买这个店的团购套餐、购买某个店的优惠券再核销支付。

与此同时,我们也习惯了在吃饭的时候,服务员走过来说“先生,您好,能否帮忙在大众点评上操作打卡、收藏、评价,本店将赠送一份免费的甜品”。

由此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循环——你打开大众点评,找到了附近一家评分比较高的店,然后你前往店里吃饭。吃饭的时候,服务员通过送甜品让你为他们打上五星,还要发布些图片或内容,夸夸这家店。然后这家店的评分越来越高,排名前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去——领取免费甜品。

有时候,你在大众点评上找的可能不是好吃的点,而是可以领取免费甜品的地方。

江湖上也就有了这样的传闻——“4.5分以上的店不敢信,3.5分以下的店不敢吃”。

不真实,就是当前用户最大的痛点。

对于很多追求美食体验、旅游体验的用户来说,千辛万苦前往一家高评分的店,得到的服务和美食质量却差强人意,是最大的无奈。

高德的想法很明确,嘴能骗人,脚骗不了人。

千言万语抵不过一次跋山涉水。只要我去过这里,那我就更有发言权。

我是不是经常去,一个月了去了三次,那说明这家店能吸引我成为回头客。

我是不是开车两小时,跑了八十公里都要去,那说明这家店极度吸引我,让我愿意专程前往。

因此,高德的噱头也很清晰——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

当然,看到用户痛点,想出解决方案,这还不够。敢这么干,肯定是有底气作为支撑的,最大的底气莫过于这些年高德积累的数据。

数据显示,高德地图为10亿级用户提供自驾、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服务。其中,吃喝玩乐目的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天,高德地图上每天有1.2亿次生活服务AI搜索,日导航总里程超15亿公里,让出行行为与店铺评价结合起来成为可能。

简单来说,每天大概有1.2亿人会在高德上搜索某个店,并导航前往。

这些到过店的人,主动评价的内容也会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比起其他APP的五星评价内容或者种草内容,高德上可以针对内容清晰展示“导航后评价”、“到达后评价”、“本地人评价”、“现场拍摄”等。这种信息明显更能说服用户。

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

有了充足的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真实行为数据,叠加在此基础上的用户评论的真实性、专业度、时效性、内容质量等维度,最终通过AI模型计算得出分数,就成为了高德扫街榜最重要的排名依据。

次问:听起来合理,做起来对吗?

用脚投票比用嘴投票真实,这是高德信奉的理念。

但是,当年也有产品这样实践过,最终没有成功颠覆原有行业领头羊。

一个月前我听的一个播客,主播潘老师邀请了高德扫街榜的产品经理李刚,一起聊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猫眼曾经用一样的逻辑想颠覆豆瓣,猫眼是买了电影票才可以评分,但实际上在大众心智中,评分公信力还是不如豆瓣,高德又如何成功呢?

高德产品经理给出的解释是,这两个对比实体差距比较大,很难相提并论。

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会经常二刷、三刷电影,但是回刷电影很少会通过买票去电影院看,而是自己在家里看。这跟我们多次去同一家店吃饭这种正常的场景很不一样。

在这个基础上,用户多次回看电影,就失去了数据支撑。而用户多次到店,依然有客观的数据反映。所以,猫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主观感受为主,而高德在真实行为数据上,更胜一筹。

国庆节前,高德发布了一份《国庆指南:全国TOP100餐厅》。这是首个全国TOP100餐厅榜单,主要目标是想让他成为这次长假,用户最重要的美食指南。

榜单显示,全国31个省市区中,45个城市有餐厅上榜。其中,北京以11家上榜餐厅位列第一。最让人意外的是,广西北海的海鲜小馆“越乡小厨”,凭借人均不足百元的亲民价格和现捞现做特色,超越京沪等一线城市餐饮店,荣登榜首。

这家排名第一的海鲜小馆,高德扫街榜评分4.9,人均消费不足百元,主打海鲜现捞现做。从数据上看,他在高德扫街榜上店铺收藏超过1.5万次,评论超过1200条,其中有800多条是“导航/现场评价”。

除了懵逼的第一名,更让人懵逼的是,这份榜单上很多店都是“网红店”。

而且这些店,非常不具备当地特色。比如,北京的第一名是一家吃小龙虾的,上海的第一名是兰州牛肉面。

游客看了都得懵逼,国庆去旅游看这个榜单——你不会在坑我吧?

为啥看起来很合理,做起来就有些动作变形了?

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算法和机制本身。

高德的做法是,基于用户的真实行为数据——导航、到达、搜索、收藏,进行打分和排名。那就会有一个问题是,对于熟人,你去你家旁边的烟火小店,你从小吃到大的食堂,你需要进行以上行为吗?——不,你甚至不会打开高德APP。

但这种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饭堂,不才是大家真正希望看到、游客真正希望找到的店吗?

这里的冲突该如何避免?

这个问题在播客中,也有被提及——回头客和熟客往往不需要导航,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高德的产品经理反馈,即使用户不需要开车导航,也可能会有步行导航或者搜索或者收藏或者分享等等其他行为,进行补充。

这个回答我觉得是完全没有正面回应,当然可能有些话不能明说。其中一个疑问就是用户隐私是不是真的有隐私,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

不过有类场景还是很真实的,有位网友提到,吃饭这个事情不可能永远固定两点一线,可能从公司去,可能从家里去,可能跟朋友逛街后想着定位个店去吃,出发点都不一样,本身是否要去某个店,这个事情的决策因素就包含了通过导航看距离和时间。这个决策过程就产生了数据。

当然我个人觉得的另一个场景是,有可能你熟练的去这家店吃完,然后要出发前往某个新的目的地,可能去需要打车去公司,也可能是需要去下一个旅游景点,这时候你也势必会打开高德进行路线搜索或者导航。这里也一样会产生相应的数据,印证你曾经到过店。

简单来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技术处理,都能定位到你曾经到过或者想去这家店。

虽然上述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答案,但这两个场景确实也是客观存在且比较常见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数据的缺少,但也仅仅是一定程度上。

而这种数据缺失更可怕的事情,是对算法的影响。

当很多用户奔着这些网红店去了后,这家店积攒了一定的数据,算法给予他更高的排名,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流量倾斜和曝光,又促进他得到更多人的选择。最终变成赢家通吃。

这就是流量的“马太效应”,也是算法机制下一个较难避免的风险点。

因此,所谓的用户真实行为数据,不可避免的存在迷惑性。这也导致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它是热门店,不一定是“好”店。再问:下一步怎么走?

一个产品怎么走由产品的核心指标来驱动,产品经理的日常思路是盯着指标,设计策略,落地方案,进行优化。

从高德官方数据来看,国庆首日DAU超3.6亿,上线23天累计用户突破4亿,带动烟火小店线上流量增长300%。前期的用户流量还是不错的。

而高德产品经理在播客中也提到,当前关注的核心指标,还是用户向的指标,多少用户在使用、使用深度如何、满意度如何?

然后,再基于用户的数据,进一步挖掘用户的问题,扩展对应的场景。

比方说,曾经大众点评除了做美食榜单,也做过家电榜单、美妆榜单。相当于扩展榜单的品类,从而覆盖更多的场景。

但是,高德的产品经理反馈,他们会更多从解决用户出行问题这一初衷出发。

在传统思想里,博物馆属于景区品类,购物中心属于购物品类,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都是夏天带娃游玩的一个选项。如果用户存在的一个痛点是,夏天不知道带娃去哪些室内场所玩,那高德可能会选择输出的是一个夏天带娃避暑游玩榜单,里面可能同时有博物馆和购物中心。

这是一个从专家思维到用户思维转变的体现。

包括现在的“轮胎磨损榜”、城市指南中的“宝藏路线”、“逛街指南”,都是从用户视角出发,打造一些符合用户痛点和真实场景的榜单。而不是简单的品类扩展。

当然,除了用户视角的优化,想要让这个榜单持续的运营和丰富,产品离不开商业化的扩展。

在高德上线扫街榜的时候,很多人就预测,下一步就是跟大众点评当年一样,引入线下团购。

果然,在9月20日,淘宝闪购宣布团购业务将在上海、深圳、嘉兴三城多个核心商圈率先启动试点,此后陆续上线全国一二线城市。

该业务由淘宝闪购和饿了么提供同一个团购供给,但会同时在淘宝、支付宝、高德三个阿里体系最大的流量端口上线。高德地图正在快速扛起阿里到店业务的“大旗”,对本地生活业务的渗透逐渐加深。

通过接入扫街榜的推荐机制与团购的交易功能,高德实现了从“出行导航→目的地推荐→到店消费→团购交易→服务评价”的全链路闭环。

对用户来说,这种一站式服务体验不仅节省了时间,更优化了用户体验。用户不再需要在地图、点评、团购等多个应用间反复切换,所有需求在一个应用内即可完成。

对商家来说,高德相当于多了一个流量入口和营销场景。

多了一个平台,也是多了一种选择。

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

除了方向性的考虑,想要让这套评分体系持续运转下去,还有两个重要的基础能力亟需建设。

一个是主观评价。

高德扫街榜主打“榜单、评价、评分”的三位一体的信用评价体系。这里面主观评价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一方面,不可能所有评价都可以通过可量化、可抽象的客观维度来定义,有些很小众的表达,只能通过用户主观评价来输出。

另一方面,用户除了关注评分,肯定也会看这个店的真实场景,比如其他用户拍摄的图片、反馈的文字。就好像我们在淘宝买衣服,一定会看用户的评价、返图一样。

所以,高德扫街榜是主打“fact+opinion”。

只是,因为高德强大的数据能力,这个opinion又进行了一层筛选,让主观评价的置信度更高。

一方面,这些评价的用户是否真实到店、图片是否现场拍摄,高德都可以获取到这些数据,进行展示。

另一方面,高德接入了蚂蚁芝麻信用分体系,在用户授权的基础上,信用越高,则评价的内容置信度越高,相应的影响权重就越大。通过芝麻信用体系,进一步强化评价的公信力。

那么,在产品能力具备后,还需要补充的就是运营场景——怎么让用户来评价,丰富内容。

国庆期间,很容易体验到的场景就是,每次用高德打车,都会提示我们,“发布评价可获得10元打车券”,当然你只可以对曾经导航去过的地方进行评价。

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高德扫街榜,第一名很懵

通过高频打车场景,尽快撬动内容体系的丰富,一定是当前的核心策略。

一个是后向数据丰富。

我们仔细推敲这套链路逻辑,高德是基于用户导航前往的数据,进行评判。但是这里没有用户后向消费的数据,也就是说用户有没有可能导航去了,没有真实消费,那这次的行为到底可不可信?

换句话说,用钱投票比用脚投票的可信度更高。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任何数据都可能“创造”,唯独“财富”较为敏感。

要做一套可信服的信用评价体系,用户的消费情况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高德在阿里的整个大背景下,想要打通饿了么或者淘宝闪购的下单数据、支付宝的支付数据,并非难事。

如果能在数据体系中,引入下单支付这类后向数据,肯定能将这套信用评价体系升级强化。

终问:扩展还是融合?

高德是一个工具产品,高德扫街榜是一个内容产品。而且高德扫街榜也是内容产品团队做出来的。

在一个工具产品中,做内容产品,是否违和?

高德产品经理的的答案是:他们坚决贯彻执行“解决用户出行问题”这一核心思想。通过数据洞察到用户出行上选择目的地困难的问题,因而打造一款内容产品来解决用户痛点。

很多人觉得,在外卖战场上,美团和闪购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高德扫街榜只是帮助闪购奇袭美团。

但是,高德可能不是这么想。

做内容,离不开社区,有人才能产生内容,而人来自于社区。

阿里最好的社区是闲鱼、淘宝。有丰富的用户每天持续不断的产生内容。

其实,高德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社区,足够多的活跃用户,足够多的数据。

如果高德只是服务淘宝,让美团出出血,可能只会越做越小。一旦后续有了利益冲突,动作就会变形,产品就会走偏。这在大厂过往的历史中不少见。

如果高德走自己的路,沉淀自己的社区,在战略上侧翼配合淘宝,是不是会更好。

从高德产品经理的话不难听出,高德扫街榜没有单纯的想和闪购、饿了么配合。毕竟高德是解决用户出行问题,出门才有出行,才存在“扫街”这个概念。

而闪购、饿了么以外卖业务为主,和出门、扫街是存在冲突的。

因此,基于自身产品定位出发,高德扫街榜与闪购、饿了么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不大。

既然不是依附融合,那就会有扩展输出。

站在自身产品建设的角度,扩展输出必是高德扫街榜的一项关键能力。

高德榜单数据当前是开放的,并且已经向飞猪进行输出,包括酒店榜、景区榜。用户在飞猪做攻略、订酒店时,就可以看到扫街榜的数据,进行决策。

未来,这份数据可能会向更多合作平台输出,慢慢地就能形成由高德数据打造的一片生态,涵盖餐饮、酒旅、游玩等各种行业。

这可能会是高德扫街榜后续的路……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小球】,微信公众号:【产品小球】,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