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日本获奖、中国提名,只有韩国什么都没有!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0日 13:50 0 admin

在2025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名单公布之后,韩国科学界开始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国家迫切需要一项不受一时潮流左右,能够长期、稳定地支持研究的精细化研发政策。”


这一呼声直指一个核心议题——若想孕育出诺贝尔奖级别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韩国必须对其现有的研发体系进行深刻改革。


日本获奖、中国提名,只有韩国什么都没有!


本次诺奖于10月6日至8日陆续揭晓。在医学科学领域,美国的玛丽·布兰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的坂口志文因发现“调节性T细胞”而荣膺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则授予了在超导量子计算机领域开辟新纪元的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化学奖花落首次开发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三位科学家——日本的北川进、澳大利亚的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的奥马尔·M·亚吉,该成果为应对气候危机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奠定了基础。


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在今年的医学科学领域成就了“双冠王”。这使其自1949年以来,在76年间诞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总数达到31位,其中科学领域获奖者高达27人,彰显了其深厚的基础科研底蕴。


与此同时,正崛起为科学强国的中国也传来佳音。学术信息公司科睿唯安将中国科学院教授张涛列为今年诺贝尔奖的有力候选人。作为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的权威,张涛教授虽今年与奖项失之交臂,但其奠基的能源效率源头技术已被广泛认为离斩获诺奖为期不远。


日本获奖、中国提名,只有韩国什么都没有!


反观韩国,自2020年纳米粒子领域权威玄泽焕教授被科睿唯安提名后,便再无本国科学家被提及,陷入了漫长的“静默期”。回顾过往,KAIST的柳龙教授(2014年)与成均馆大学的朴南圭教授(2017年)也曾被视为热门人选,但最终均未能折桂。


面对这一局面,韩国国内学界进行了冷静的剖析。一位物理学教授指出,当前量子计算是物理学界的最大热点,未来诺奖极有可能诞生于此。但他话锋一转,点出了关键瓶颈:“要想在韩国取得这样的颠覆性成果,就不能仅仅举全国之力去追赶美国的先进技术,更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支持每位研究者进行独特探索的机制。然而,在现行的研发体系下,这确实困难重重。”


日本获奖、中国提名,只有韩国什么都没有!


曾与化学奖得主亚吉教授共同研究金属有机框架的崇实大学金子轩教授,则道出了诺奖级研究的残酷与希望。他将此类研究比作“硬币的两面”:极具创造性与挑战性,也意味着前路未知、失败概率极高。而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失败”往往直接等同于“难以获得后续研究经费”。


金子轩教授特别强调了日本持续获奖的启示:“那是长年累月对基础科学领域进行支持所积累的成果。” 他坚信,只要韩国能培育并巩固一种研究文化——即使失败风险很高,也能坚定不移地支持那些闪现着一丝可能性的创新研究,那么在本土诞生诺奖级成果便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