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深处的一双双“慧眼”。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打造了一张面积巨大的射电望远镜观测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它包括上海松江的天马65...
2025-10-03 0
射电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深处的一双双“慧眼”。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打造了一张面积巨大的射电望远镜观测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它包括上海松江的天马65米口径望远镜、云南昆明40米口径望远镜、新疆乌鲁木齐26米口径望远镜,上海佘山25米口径望远镜以及“十四五”期间建成的西藏日喀则40米口径和吉林长白山40米口径望远镜构成,组成一张观测巨网。
透过这扇“全景视窗”,为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天问一号等完成了测定轨任务,让我们在深空探测中有了更精准的“导航”。
解码深空奥秘
为航天器保驾护航
总台央视记者 杜思源:这里是上海松江,我身后这座巨型天线,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此刻它正在执行脉冲星观测任务。它是一个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系统,由主副反射面、馈源、方位俯仰驱动机构、天线座架,轨道等部分组成。它的主反射面有1008块面板,拥有先进的主副反射面调整系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王锦清介绍,最高到下面大概75米左右,重量大概是2700吨。看它在旋转,旋转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不同的天体,就像我们人眼一样。你眼睛看不同的目标,人要转过来,头要转过去是一个道理。这下面就是一个轮轨,它是42米直径的一个轨道,这个轨道它是一个整体焊接的,天线在滚动过程当中更加平稳。你看它在滚动,看得到吗?它滚动得很慢很慢。
从2012年建成至今,天马射电望远镜始终是我国深空探测的利器。同时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世界首次黑洞成像流量定标、黑洞自旋验证和多波段观测做出重要贡献,在观测室,我们可以看到像这样的观测日志,如今天马望远镜每年的运行时间长达7000小时。
总台央视记者 杜思源:这里是上海天文台的数据处理中心,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正在忙碌着,今天的任务是天问二号探测器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参与今天观测的望远镜不只上海佘山的天马望远镜这一台,还有在云南昆明,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日喀则的射电望远镜,它们此刻都在同步观测,一起执行任务。
这上面是4个观测站,然后对观测信号的1个接收情况。通过天问二号探测器信号到不同台这样的一个时间差,然后最后来反推探测器的一个位置。
一个个小小的波峰,就是天问二号此时给等候在望远镜另一侧的科学家们的回答。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研究员孔大力介绍,大型的高性能的现代化的射电望远镜,构成了一张覆盖我们中国国土的这样的一张观天的巨眼,相当于建设了一台等效于我们中国领土面积这么大的这样一台望远镜,可想而知它的观测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薪火相传
不忘科技报国初心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装置,它就是从天马射电望远镜观测台站带回来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它叫促动器。在望远镜的主反射面,每一块面板后面都有这个装置。有了它,天马望远镜巨大的主反射面能完美克服重力变形带来的性能下降,让它在任意仰角任意波段的观测效率提升到50%。
天马望远镜为代表的这张观天巨网,见证了中国射电天文学的飞速发展。而这也是从一个个小口径望远镜、一次次小范围联合观测开始,一步步孕育而生的。科学装置不断创新升级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薪火相传。
在65米口径的天马射电望远镜的旁边,有一台小小的6米射电望远镜,记录着我国开展射电天文研究最早的历史。1981年,这台6米射电望远镜建造完成,是当时国内口径较大、性能较好的厘米波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王锦清介绍,我们台的叶叔华院士当时就是力推做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这是搞了第一面天线,6米天线当时费了老大的劲,靠我们自己同事们钻研,然后自己架起来的。
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存放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天文学家的珍贵手稿。其中有一份《关于在上海建造65米射电望远镜的报告》,它的撰写人就是今年已年近百岁仍在关心中国天文事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研究员孔大力介绍,从叶先生这一辈老一辈的科学家开始,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的这样一个传承的过程。这些老前辈,都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把他们的在学科上的积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科学家,始终是锚定,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样一个初心和使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王锦清介绍,叶先生经常说,大家一定要沉下心来,不畏艰苦,耐得住寂寞,然后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做一个事情。国家的需求是最关键的。大家都很团结,它是好多个天线一起协同工作的,大家心齐了才能一起干一个事情。这个就跟老一辈叶先生他们有很大的传承关系。
观天巨网
抢占天文领域科技制高点
此时的天问二号,未来的嫦娥七号,还有小行星防御以及载人航天等国家任务中,都会有这些射电望远镜为航天器测定轨道,保驾护航。未来,由这些射电望远镜组成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还要迎接许多国家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任务,为我们带来宇宙可见光之外的奥秘,为抢占天文领域科技制高点再立新功。
记者:帅俊全 杜思源 吴昊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潘鹏
相关文章
射电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深处的一双双“慧眼”。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打造了一张面积巨大的射电望远镜观测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它包括上海松江的天马65...
2025-10-03 0
探秘星辰大海解锁科技密码科技日报重磅推出“我最心动的科技打卡地”征集展示活动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开始我们一起心动出发今天打卡的是——伊利智慧健康谷特色:融...
2025-10-03 0
图片来源:网络曾被贴上"伪需求"标签的AI情感陪伴赛道,或许正在悄然孕育出第一个爆款产品。珞博智能通过一款名为“芙崽”的AI情感陪伴硬件,在短短几个月...
2025-10-03 0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日前在北冰洋楚科奇海陆坡区发现深层叶绿素极高值。专家认为,这对理解“海雪”的形成机制及评估北极生物碳泵和深层食物网有重要的...
2025-10-03 1
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之一,市科协与工勘院联合主办的学科普活动,引来宝船小记者赞叹连连解锁地学奥秘 点燃少年科技梦精彩的化学科学小实验吸引宝...
2025-10-03 1
OpenAI刚刚创造了科技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估值记录之一。通过一笔66亿美元的员工股权交易,这家ChatGPT的开发商将自身估值推高至5000亿美元,一...
2025-10-03 1
俄罗斯库尔恰托夫核研究中心主任米哈伊尔・科瓦尔丘克近日在莫斯科一场论坛上发表的观点引发国际关注。这位77岁的机构负责人提出,西方国家的部分社会政策与发...
2025-10-03 1
3000块买个“Pro标”?iPhone17这波割的就是“面子党” 图片来自于网络5999的iPhone17标准版能打8999的Pro,3000差价买...
2025-10-03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