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谁来给预制菜行业打破沉默的勇气?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3日 21:07 0 aa
谁来给预制菜行业打破沉默的勇气?谁来给预制菜行业打破沉默的勇气?

虽然同样脾气火爆的罗永浩和贾国龙明显都还有情绪,但是至少在明面上,这场因一条吐槽微博引发的“西贝风波”终于暂告段落。即便在风波发端之初,罗永浩本人就曾一再强调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然而被卷入风波中的预制菜行业,至今仍被顶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本该是最需要通过发声来自证清白的时刻。可是,保持沉默却成为长三角预制菜行业的共同选择。过去一周,记者试图采访多家预制菜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希望了解预制菜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无一例外均被婉拒。

江苏某地级市,曾提出打造“全国知名的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当地以“不想蹭这个热度”为由拒绝了采访;某高校几年前专门开设了预制菜专业,学科负责人一再表示“学校要求不谈这个话题”;浙江某家行业龙头企业创始人,则直截了当地亮明态度:“没啥可说的。我说A,他说B,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

“不在一个频道上”,恰恰是眼下这场风波的症结。何谓预制菜,虽然有202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即便是在食品行业内,也长期存在对“预制菜”“冷冻鲜食”“半成品菜”等概念的混淆与误用。

另一方面,在广大消费者的朴素认知中,所有非现场制作的菜品统统都被视作“预制菜”。部分餐饮企业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使用预制菜、以“微波炉厨房”糊弄消费者的行为,更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偏见乃至抵触。

如此大环境下,预制菜行业的“应激式”沉默并非不能理解。长期以来,“科技与狠活”的标签已经让预制菜饱受公众误解,甚至被妖魔化和污名化,预制菜行业也因此显得底气不足。对于素来信奉“少说少错”的国内企业,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更进一步加深了整个行业对潜在风险的恐惧,最终只能选择以沉默来加以应对。

必须指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顾虑也并非空穴来风。去年3·15晚会曝光的“淋巴肉梅菜扣肉”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对于非法添加剂和劣质原料的担忧,导致消费者始终难以完全信任预制菜。如今风波又起,沉默不仅不能重建预制菜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甚至可能让猜忌和不安进一步加剧。

事实上,预制菜行业历经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体量。据测算,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突破10720亿元。在长三角地区,预制菜产业也被多地视作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如若一味沉默,放任对预制菜的误解与偏见,显然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不过,若只是鼓励预制菜行业勇敢发声、自证清白,难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明晰的政策法规和切实的行业监管,才是勇气之源。面对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和互联网舆论场上的众声喧哗,来自权威的一锤定音必不可少。厘清概念、讲明规矩,才是让消费者放心的关键。没有明晰的政策法规和切实的行业监管,行业的发展便会成为无本之木,各地的“支持发展”也将沦为空谈。

好消息是,有关部门如今已经有所动作。9月21日,国务院食安办表示,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无疑是赋予预制菜行业“勇气”的重要一步。当行业敢于打破沉默、勇敢发声,消费者与预制菜之间的和解或许也就为期不远了。

原标题:《谁来给预制菜行业打破沉默的勇气?》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于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