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4日 22:15 2 aa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院士和产业大咖直问数字经济未来 |图源:CNCC

作者/ IT时报 郝俊慧

编辑/ 钱立富 孙

当数据被定义为“关键生产要素”,究竟意味着什么?

“数字经济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时代话题,但什么是数字经济?还没有达成共识。”10月23日,在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认为,数字经济的形成类似于工业革命的第二次浪潮。

如果说工业经济成功地推动了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那么数字经济是否可以作为对工业社会的革命,推动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理论挑战

数据要素是“自变量”

还是“赋能工具”?

“什么是数据要素?”梅宏开门见山地提问,数据要素的英文翻译到底应该是“Data Factor”还是“Data Element”?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差别,更折射出对数据要素本质的不同理解。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在经济学中,“Factor”指的是生产要素,是生产函数中的自变量;而“Element”则更像是构成元素,含义要模糊得多。

虽是一字之差,理论意义却相差甚远。

“我们定义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但它到底是自变量还是类似技术的赋能工具?”梅宏进一步阐释,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它们作为自变量投入生产函数,产出应该是线性或有限增长的,但数据似乎不同——它既可能是自变量,又像是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实现革命性、陡峭式的效率提升。

如果数据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那么,它的价值应该可以用传统方法计量和交易;但如果它更像技术工具,那么它的价值就在于对其他要素的赋能和倍增效应,这就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

更犀利的一个提问是:AI是不是数据的所有?

在深度学习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开始用IT方式处理数据,但梅宏认为,当前“谈数据必AI”的趋势不妥,“AI只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方式,我们已有的处理数据方式还是要持续。”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尽管随着AI的大范围使用,数据更多地与大模型深度绑定,包括推进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或者模型推理时调用外部数据库,这都构成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流通新范式。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但深度学习的技术应用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并不能解决所有数据使用中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再去破解过去在数据广泛使用当中的卡点问题,而不能完全依赖AI的应用。”李振华表示。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实践提问

如何分离物质流和数据流?

无独有偶,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带来的产业案例,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不久前,张国有去一家特种钢企业考察。这家企业用电弧炉熔炼特种钢,整个生产流程部署了300多台机器人、100多个工艺模型和5万多个数据采集点。生产线高度数字化,从废钢预选到冶炼、轧钢、整理直至检验出厂,全流程智能化运行,产出了三个结果:230万吨特种钢、75亿元销售收入以及海量数据。

“当我考察完这个流程后,提出一个要求,”张国有说,“能否把数据处理流程从物质生产流程中分离出来?我认为,这个被分离出来的部分,才是实打实的数字经济。”

传统的统计方式中,数字经济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只要在生产和销售流程中采用了数字技术,就会被纳入统计数据中。但这种统计方式混淆了传统经济活动与数字经济活动的本质差异。

张国有认为,真正的数字经济应该是那个从一开始就存在、贯穿始终的数据处理系统。从第一个数据输入,经过模型运算、智能决策、过程控制,到最后输出海量数据和优化方案,这个平行于物质生产的数字流程,才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实质,“比如,当工厂采用数字技术和流程系统后,会实现相应的规模扩大和成本降低,能否单独将扩大的规模和降低的成本折算成价值,从而体现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

由此产生的衍生问题是:由生产流程产生的海量数据,价值如何体现?

张国有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后发现,这些海量数据具有三种价值形态:使用价值、交易价值和储存价值。但三种价值的实现条件完全不同。

使用价值是确定的——这套数据和系统支撑了整个生产流程,提高了规模、降低了成本。但交易价值便很难实现,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出售这套系统,因为它是为特定企业、特定工艺量身定制的,其他企业拿去未必有用,但如果既不自用也不交易,数据处于存储状态,就无法变现。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交易所没多少生意可做。”张国有指出,数据交易面临供需匹配及实用性难题,它的价值实现依赖于特定的应用场景、处理系统和业务逻辑,相较于数据交易问题,数据与数据处理系统的状态及产生的结果,是更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产业界呼声

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何时建成?

对于数据关键要素定位的探讨,最终回归到现实中的问题,便是数据交易。

经过十年发展,截至2025年7月,全国范围内挂牌或正式运营的数据交易机构已超过50家,构建起“1个国家级+N个区域级+X个行业级”的立体化矩阵。然而,从交易规模来看,尽管整体营收从2015年的“亿元级”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千亿级”,预计2025年将突破3000亿元,却仍以场外交易为主,真正场内交易并不多。

李振华认为,数据要素的流通,是否和传统要素一样遵循同样的流程?这是值得探讨的。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生产要素要进入市场流通,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征:产权清晰、可以独立发挥作用、能够进行交易。这套理论在土地、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上运行良好,但在数据领域,如果一定要具备所有前提条件,那很可能永远无法进入流通市场。

事实上,要素价值的释放,关键不在于数据的完全定义,而在于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约束的合理配置。李振华提出:“在数据层面,我们需要做制度创新,可以考虑把‘三权’明晰化,来推动数据的使用和交易。”

他甚至认为,“数据作为要素的利用,不一定要进入交易阶段”。

这个观点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

在讨论数据要素市场化时,人们往往认为数据必须通过交易所、交易平台进行买卖,才算真正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李振华指出,其他生产要素的运用也并非都通过交易实现,而是有多种形式。

也就是说,数据可以通过共享使用、授权使用、合作开发、联合建模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过度强调数据交易,反而限制了数据价值的实现路径。

另一方面,李振华认为,国内亟须建设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很多地方将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混在一起,并没有认识到其特殊性。”

尽管近几年各地斥巨资建设了很多数据中心、算力中心,但这些往往是存储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而不是专门的流通基础设施。

李振华以金融领域和互联网为例,解释了什么是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比如金融领域有集中清算系统,互联网领域有基础网络协议,数据流通也需要有这样专门的基础设施”。

打造一条数据交易的“高速公路”,可能是产业界比交易数据更为迫切的需求。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公共数据困局

开放原则与市场配置的张力

如果说企业数据的流通面临技术和商业逻辑的挑战,那么公共数据的流通问题则更多涉及制度设计和利益协调。

“目前各地都在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国际数字经济治理研究院院长孟庆国说,“但这个机制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根本的矛盾在于:按照国际惯例,公共数据应该遵循‘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但我们现在又强调要通过市场化方式配置数据资源。这两者之间如何协调?”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实践中,各个地方在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时,容易出现的悖论是:在供给端,有的公共机构认为数据有价值,所以不愿轻易拿出来;而在市场端,如果通过公益方式进行市场化配置,市场的活力又激发不出来。

孟庆国认为,公共数据的开发,对公共机构来说应该是以责任为主导的模式,而不是市场化的交易行为。他甚至提出一个大胆建议:能否在公共机构的“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基础上,增加“四定”——定数据责任?既然是公共机构,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数据,就应该有法定义务将其开放出来,供后续开发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解公共数据供给难题。”孟庆国强调,“否则,如果公共机构也像企业一样谈收益、讲回报,就是本末倒置。公共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应该成为市场主体”。

李振华则补充道,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挑战,还在于如何促进多元数据的融合与应用。当前,公共数据往往是“轻加工”数据,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数据的融合与加工至关重要,而在此过程中,数据的价值发现和应用场景的挖掘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实中,公共数据的运营往往授权当地国有数据集团独家运营,但这些公司往往缺乏对数据应用场景的发现能力、对多维数据的融合能力,以及对数据标准的统一能力,所以导致只有很少的数据能够真正被授权并且运营。

李振华建议,要建立数据探测中心,解决数据价值发现存在的“小黑屋”问题,公共数据授权的主管部门应具备统筹所有数据的权力;授权运营的数据集团要数商分离。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CNC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什么才是数字经济?AI不能解决数据所有问题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