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突发,英伟达大消息!这个板块或要迎重磅催化,新主线?(附股)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5日 23:36 0 aa

近期,随着英伟达正式确认其下一代Rubin系列AI服务器将全面采用M9级高频高速覆铜板(Copper Clad Laminate, CCL),一场以材料升级为核心的PCB技术正悄然拉开序幕。

突发,英伟达大消息!这个板块或要迎重磅催化,新主线?(附股)

当市场仍在热议Blackwell架构的算力飞跃、NVLink的带宽提升、液冷技术的渗透率时,真正决定下一代AI服务器能否稳定“跑起来”的关键,可能并不在芯片或系统层面,而藏在一块厚度不足1毫米的材料之中——M9级高频高速覆铜板。

这并非夸大其词。

在AI算力持续向“极限密度”与“极限速度”冲刺的今天,底层物理架构的支撑能力已成为制约性能释放的瓶颈。

芯片性能再强,若信号在传输中失真、延迟、发热失控,整体系统仍难以为继。

而覆铜板作为PCB(印刷电路板)的核心基材,直接决定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高频性能与散热效率。

在此背景下,M9级CCL已不再只是PCB产业链中的一个可选项,而是决定未来五年AI基础设施性能天花板的关键支点

突发,英伟达大消息!这个板块或要迎重磅催化,新主线?(附股)

要理解这场“材料升级”的深层逻辑,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技术性:为何要用到M9?

先说清楚:M9不是某个品牌或型号,而是当前全球商用最高阶的高频高速覆铜板技术代际标签,由Isola、Rogers、松下等头部CCL厂商定义,代表能在224Gbps及以上速率稳定工作的材料体系。

AI训练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级,GPU集群间的通信频率与数据吞吐量呈指数级增长。Rubin平台预计将采用更先进的封装技术与更高带宽互连,对PCB的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

M9的核心参数极为苛刻:

Df(介质损耗) ≤ 0.002,理想值0.0005,仅为普通FR-4的1/10。

Dk(介电常数) 2.8–3.1,波动极小,确保阻抗一致性。

Tg(玻璃化转变温度) ≥ 200℃,远高于普通材料的150℃。

CTE(热膨胀系数)比常规低30%,78层高密度板不翘曲。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整套材料系统的重构:

增强材料从E-glass换成石英布(Q布)

导体从标准铜箔升级为HVLP4超低轮廓铜箔(Rz < 0.2μm)。

树脂体系采用改性PPE或氰酸酯,兼顾低损耗与高耐热。

填料使用球形硅微粉,控制膨胀、提升导热。

M9不是单一材料突破,而是一次“系统工程级”的协同进化。

它不便宜,单价是M6材料的3倍以上。

所以,M9 是目前可见、可满足224 Gbps SI要求的主流方案之一

二、为什么要升级到M9?

英伟达不会为了“技术先进”而强行换材料。Rubin架构全面导入M9,是被三重硬约束逼出来的被动选择

突发,英伟达大消息!这个板块或要迎重磅催化,新主线?(附股)

1. 信号速率

Rubin支持224Gbps PAM4信号,是当前主流112Gbps的两倍。频率翻倍,介质损耗呈平方级上升。

用M6材料,在走线长度超过15cm后,信号眼图几乎闭合,误码率飙升。而M9能把损耗降低40%,让信号“看得清、传得稳”。

这不是优化问题,是可用性问题,就像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你不能指望一辆夏利跑出安全和效率。

2. 功耗密度

Rubin CPX整机功耗达350kW,是Hopper的近2倍。局部热点温度超120℃,PCB持续处于高温蠕变区间。

普通玻纤布CTE高,在反复热循环下极易翘曲,导致BGA焊点开裂。而石英布的CTE仅为E-glass的1/5,像钢筋一样撑住78层堆叠结构。

M9不是为了提升性能,是为了防止系统崩溃

3. 系统复杂度

Rubin Ultra采用三块26层板压合成78层正交背板,取代传统铜板互联。这种设计对层间对准、信号完整性、散热路径要求极高。

任何微小的尺寸漂移或介质不均,都会导致高速通道失效。M9的材料均匀性和尺寸稳定性,是支撑这一架构的物理前提

三、谁将受益?

根据市场统计的,高盛最新研报预测,2026年下半年起,M9级覆铜板在英伟达产品中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覆盖Vera Rubin CPX主板、ASIC云项目及Rubin Ultra的交换与计算模块。

突发,英伟达大消息!这个板块或要迎重磅催化,新主线?(附股)

这一趋势将催生多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量级,受益者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

1、上游材料龙头

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企业通过英伟达M9材料认证。

国内已有企业实现小批量供货,并进入中试阶段。

一旦通过全制程验证,将可能迎来订单释放。

这类企业不仅享受量增,更因技术壁垒获得显著溢价。

2、关键原材料供应商

石英布:全球70%以上产能由日本、美国企业等集中度高,国内替代空间巨大(国内企业正逐步突破)。已实现Q布量产的企业将直接受益。

HVLP4铜箔:国内头部铜箔厂商已具备4μm级极薄铜箔能力,正加速导入M9供应链,毛利率或许在40%以上。

特种树脂与硅微粉:具备特种化学品研发能力的企业有望切入高端电子材料赛道。

3、设备与耗材厂商

随着M9加工难度提升,高端钻孔机、激光设备、等离子除胶设备需求激增。

同时,钻针、铣刀等耗材更换频率大幅提升,形成“高频消耗”新模式。相关设备与耗材企业将可能迎来“量价齐升”机遇。

写在最后

Rubin架构的推出,或许是意味着AI硬件竞争已从“芯片”延伸至“材料”。

未来几年,或许可以研究跟踪,谁能率先实现M9材料的大规模本土供应。

突发,英伟达大消息!这个板块或要迎重磅催化,新主线?(附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