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1日 12:13 0 admin

在中国科技圈,一场围绕 “要不要建超级对撞机” 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者把它看作是中国冲击世界科技高峰的关键一跃,反对者却警告说,这可能是一场代价高昂、收益难测的豪赌。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双方交锋的是一个计划投资数千亿的科研工程: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后续的超级质子对撞机(SppC)。

这不是一场关于未来几十年中国科研方向、资源分配甚至国家发展思路的根本性问题,项目到底是科学的通道,还是财政的深坑?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一边是科学梦想 一边是资金压力

谁都知道科学研究离不开投入特别像对撞机这种大型项目更是 “烧钱” ,支持建对撞机的人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项目核心推动者王贻芳院士提出建设 CEPC 是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领先国际的一个难得机遇,通过这一项目,中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有望成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支柱、国际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还能助力国际化科研体制建设,提升科技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根据公开信息建设 CEPC 的工程造价约 300 亿人民币,后续升级为 SppC 中国政府需出资约 700 亿人民币,如此规模的投资,如果最后没能出现预期中的突破,那这笔钱就成了沉没成本。

从国家层面来说,财政投入有限建了这个,就意味着别的领域可能要让路。有人就担心这样一来会压缩教育、医疗、环保等民生领域的预算会让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发展受到影响。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争议焦点是这个东西值不值得现在就投入这么大的代价去做,这个时候投会不会太早?是不是对当前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经济状况来说压力太大?

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成果获国际认可

“国际合作” 方面的推进情况也很重要,这个项目一开始就被设想成一个全球合作平台,中国扮演主导角色,其他国家参与进来共同推进。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听起来确实挺美:我们出地、出人、出技术,其他国家也出资金、出资源,最后大家一起用这个平台来做研究,成果共同分享。

实际进展来看CEPC 的国际合作已取得积极成果:

据中国科技网报道CEPC 项目邀请了包括牛津大学专家在内的国际评审委员会进行专业评估,评审委员会最终认定,CEPC 探测器设计方案先进、创新性强、性能优越,项目已具备进入下一阶段的条件。

在这次合作推进中,中国始终掌握项目主导权,核心技术研发、科研方向规划等关键环节均由中方团队牵头,确保项目能切实服务于中国高能物理学科发展和科技实力提升。

这种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模式,避免了我国 “吃力不讨好” 的风险,也能让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占据主动地位。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这么大的投入,到底是为中国科研打基础,还是为国际科学界 “做嫁衣”?从目前的合作布局和主导权把控来看,项目核心利益始终向中国倾斜,能切实为中国科研发展赋能。

科研不是一条道跑到黑

中国科研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从 “追赶” 转向 “自主” 的阶段。对撞机这种超级工程,的确有可能带来突破,但也可能变成消耗巨资、收效不明的 “科学独角戏”。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在科研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所有的钱、人才、政策都往一个项目上倾斜,其他那些看起来没那么 “高大上” 的基础学科,该怎么办?很多人担心,一旦超级对撞机成了 “吸金怪兽”,其他领域的科研环境就难免被边缘化。特别是一些原本就不太 “热门” 的研究方向,可能连基本的经费保障都成问题。

再说这种超大项目往往有个特点:周期长、风险高、变数多。从立项到建成、再到出成果,动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原本设想的目标也可能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到那时候即便项目如期完成,也未必还有当初的意义。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而且科学成果从来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历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往往出自一些小团队、冷门课题,甚至是意外的灵感火花。

如果把资源都集中到一个项目上,反而可能忽视了那些真正可能带来颠覆性变化的 “小研究”,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不确定性下需要的是一个多元、宽松、有弹性的科研环境,而不是单一、大而重的工程主导。

拿什么来权衡?

不少人把这场争论看成是 “科学理想主义” 与 “现实主义” 的正面对撞,支持方讲的是远景、战略、高端竞争力;反对方更关注眼下的可行性、民生压力、制度基础。两边的出发点都没错,立场不同看到的问题自然也不同。

反对中国现在建造超大对撞机的杨振宁院士的观点并非反对高能物理学科发展,只是基于对国家整体利益、科技发展效率的深沉关切与务实权衡。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他从科研资源分配、民生需求保障等多角度提出思考,为项目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理性视角。对撞机的意义当然不能简单用 “能不能赚钱” 来衡量,它承载的是国家对基础研究能力的整体布局。

可问题是中国当前的科研体系是否已经具备支撑这样一个超大型项目的能力?项目启动后,是否能持续保障?这些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事,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太容易把科研发展理解成 “造大工程”?

是不是过分依赖 “硬件投入” 来推动科技进步?是不是忽视了科研环境、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些 “看不见” 的软实力?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算项目建成了,也未必能带来预期的结果。

改写物理或掏空国库?超级对撞机争议升级,资金缺口成无底洞!

现在这个节点,中国有科技野心也有现实压力,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比争一时输赢更重要的命题。不管最终是否建成,这场争论本身,就是一次对中国科研文化的深度体检。

如果能借此推动科研决策机制更透明、更专业、更有前瞻性,那它带来的收获,远比一个对撞机本身要大得多。未来的科技竞争,不只比谁有钱、谁敢投,更比谁能稳住阵脚、看清方向。而这,才是真正决定一个科学强国走得远不远的关键。

信息来源:

新华社、《科技日报》专访:“不建对撞机将使中国在高能物理落后三十年”、“CEPC是通往新物理的唯一通道”等;

《澎湃新闻》《财新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杨振宁

曾公开发布《今天的中国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提出经费、民生、技术主导权等多方面质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