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AI科技 2025年10月05日 13:43 0 aa

当200米高的吸热塔被数万面定日镜反射的阳光点亮时,甘肃瓜州的戈壁滩上,正发生着一场静默却震撼的能源革命。10月1日,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这不是简单的“晒太阳发电”,而是中国用570℃熔盐、80万平方米定日镜和“双塔智慧”,在新能源领域写下的又一个“全球第一”。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一、从“追着光跑”到“光追着塔跑”:双塔破解单塔痛点

在传统单塔光热电站里,定日镜像一群追光的向日葵,可太阳升起和落下时,总有部分镜子因角度限制“掉队”。甘肃瓜州的创新在于:用两座吸热塔和交叉镜场,让每一面镜子都成为“灵活的追光者”。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东塔与西塔呈圆形分布,镜场交叉区域的2.6万面定日镜可360度自由转向。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镜子集体“面朝东”,将光反射到东塔;午后太阳西斜,镜面同步转向西塔——这种“双塔接力”模式,彻底解决了单塔早晚追光死角问题。工作人员形象比喻:“单塔是‘独臂追光’,双塔是‘双手接棒’,效率直接提升30%以上。”

更关键的是熔盐储能技术。当定日镜将阳光聚焦到吸热塔,液态熔盐被加热至570℃,储存在热熔盐罐中;电网需要电力时,高温熔盐通过管道进入发电系统,以“烧开水”的方式推动汽轮机发电;发电后温度降低的熔盐回到冷罐,重新输送至吸热塔加热——这套“加热-储存-发电-循环”系统,让光热电站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宿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二、80万㎡“镜子森林”背后:中国储能技术的硬核突破

站在戈壁滩上远眺,2.6万面定日镜组成的“镜子森林”绵延数公里,采光面积达80万平方米,相当于112个标准足球场。这些镜子每面约30平方米,配备高精度追光系统,可实时调整角度,确保阳光始终聚焦塔顶。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双塔一机”的核心在于“1+1>2”的系统集成。两座吸热塔共享一套汽轮发电机组,东塔主收上午阳光,西塔主收下午阳光,交叉镜场则根据太阳位置灵活分配。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设备冗余,更通过智能调度让发电效率最大化。数据显示,单塔电站日均有效发电时间约8小时,而双塔模式可延长至12小时以上,年发电量提升近50%。

熔盐的选择同样藏着技术密码。传统光热电站多采用硝酸盐混合熔盐,成本高且稳定性不足。甘肃项目团队研发的新型熔盐配方,不仅耐温范围扩展至570℃(远超国际主流的500℃),还降低了凝固点,避免冬季管道堵塞。这种“中国配方”熔盐已实现国产化量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三、18亿度清洁电之外:新能源产业链的“中国解法”

每年18亿度电是什么概念?相当于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4万吨。更重要的是,这座10万千瓦光热电站将与周边风电、光伏电站形成互补——当风电因无风“歇菜”、光伏因阴天“罢工”时,光热储能电站可立即响应电网调度,填补电力缺口。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这正是中国新能源战略的高明之处:不单独发展某一品类,而是构建“风光热储”多能互补系统。甘肃瓜州作为新能源基地,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超千万千瓦,但间歇性一直是痛点。光热储能电站的投用,就像给新能源电网装上“稳定器”,让清洁电力从“看天吃饭”变为“按需供应”。

产业链带动效应同样显著。项目建设直接拉动了熔盐材料、定日镜制造、智能控制系统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国内某熔盐企业负责人透露:“过去熔盐主要依赖进口,现在甘肃项目带动下,国产熔盐产能三年内增长了3倍,相关技术标准已被国际能源署采纳。”定日镜的高精度驱动电机、吸热塔耐高温涂层等“卡脖子”技术,也通过项目攻关实现国产化突破。

四、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新能源的全球话语权

全球光热储能电站已有20余年发展史,但“双塔一机”模式是中国首创。此前,美国、西班牙的单塔电站因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而中国通过系统创新,将光热电站度电成本降至0.35元,接近煤电水平——这意味着光热储能从“示范工程”变为“可复制商业模式”。

工作人员透露,未来瓜州将试点“三塔一机”“四塔一机”模式,通过增加吸热塔数量,进一步提升镜场利用率。更长远看,这种“多塔协同+熔盐储能”技术可复制到全球:在光照充足的中东、非洲地区,中国光热方案能解决当地电网不稳定问题;在高纬度国家,熔盐储能可与风电、水电结合,构建全天候清洁能源系统。

太阳下山也能发电?中国双塔技术让世界看懂了

从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到新疆光伏电站,从青海盐湖提锂到瓜州光热储能,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逻辑始终清晰:用规模化降成本,用技术创新破瓶颈。这座全球首个双塔光热电站的试运行,不仅是一个工程节点,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能源解决方案”——当其他国家还在争论新能源是否可靠时,中国已用570℃的熔盐,将“绿色未来”熔铸成现实。

夕阳西下时,戈壁滩上的定日镜集体转向西塔,200米高的吸热塔再次被阳光点亮。这束光里,藏着中国新能源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也藏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答案。当熔盐在管道中循环不息,发出的不仅是电力,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这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