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汽车比玩具还轻?大脑变成超级脑?机器模拟人类情感? 科技青年在浦江创新论坛畅想未来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9日 14:15 1 aa
汽车比玩具还轻?大脑变成超级脑?机器模拟人类情感? 科技青年在浦江创新论坛畅想未来

浦江创新论坛现场。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生物混合技术、机械义肢与外骨骼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前沿生物技术备受瞩目;那么100年后,生物技术发展是否会推动人类走向新形态?近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在上海举办,参会嘉宾以“2125年人类新形态”为主题,进行“脑洞大开”的畅想。

未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到底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设想了未来10年、30年、100年的“机器人生”。他说,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从应用于工业机械臂,到定制化、专用化。如今,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很多作用,科学家正在聚焦如何把机器人设计得更逼真、如何让机器人的运动更拟人化等。

齐鹏认为,再过10年,人机协同、人机互动的程度会更高。“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不光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些非常劳累的工作,也可以和我们有更多互动,从硬件角度和人类有更多的融合,给予人体助力和赋能,比如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能够发挥作用。”

再过30年,机器人可能会更“聪明”,能更好地学习人的意识、领会人的指令。在他看来,未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体能和人类有更多自然性的交互,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人类已经可以通过一些器件控制机器人。

齐鹏畅想,到100年后,机器人不光会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外形,还能模拟人的思考方式、意识和情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人类。

“目前我们还无从知道,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自然地或者像黑盒子一样产生出情感。”齐鹏说,机器人最早是人类的帮手,慢慢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朋友,未来可能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人类需要把技术用好,让“科技向善”成为机器人研究、人工智能研究最底层的保障,让技术推动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坛上,上海医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钟豪章从当前的科研实践出发,想象了超材料在未来的应用。

“超材料”简单而言是具有或潜在具有一些超常特性的金属材料,不是通过调控成分或工艺来改变性能,而是通过调控微结构设计出来的材料,这种材料极大地拓展了材料设计的空间。他举例说,有种超大表面积的超材料,1公斤重,表面积达2.1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这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传感、催化等领域;在生物学领域,超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与人体骨骼“同频”且具备生物相容性的人造骨骼。

“当前,超材料正在面临重大的设计方式转变,即和人工智能相结合。”钟豪章说,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把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字资料作为训练的数据库,借此可以畅想未来,是不是可以有个超材料GPT或者超材料DeepSeek,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结构作为训练自己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各种金属以及矿石、沉积岩、天然矿物等晶体学结构,也包括蜂窝这种天然的、蛋白质的拓扑结构,以及埃菲尔铁塔这种人为工程的结构,这个数据库可以赋能超材料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设计。

他说,未来,经过人工智能赋能的超材料微结构数据库会呈指数级别扩张;到那时,超材料就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科学家的“玩具”,而是大众生活的引擎,普通人也可以便利地设计出满足自己需要的超材料。

比如,未来的火箭可能比A4纸还轻,但它可以冲破大气层;以后的汽车可能比玩具还轻,可以用人手托起来停在房顶上,那么停车位就不是问题。在超材料的加持下,未来的人造骨骼或人造植入体除了有静态的力学承载作用,还有智能化的自适应调节能力。

脑回跃变联合创始人、inper脑科学首席战略官梁馨方坚定地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要和脑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观点。她认为,人脑目前比人工智能“聪明”很多,比如功耗更低、容错性更强、神经网络可塑性更好;而有了脑机接口技术,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和人脑互补,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

梁馨方说,如果把人的行为交互数据、生理体征数据源源不断地“喂”给大模型,大模型就会变得更“聪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人工智能加脑机接口技术。她解释,每个人的大脑都是非常精密的机器,有不同的节律性的振荡;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分辨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从而通过技术干预,连接不同的神经元,增强或减弱大脑的某些功能。

她介绍,脑机接口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读脑和写脑,即抓取大脑里神经信号的活动,再进行解码处理,输出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有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无论采取哪一种,其成本和风险都很高。未来,在尊重伦理与法规、平衡商业与技术的前提下,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医疗,如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还可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造福于民。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上海长征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涛每天都在面对和思考“脑子里的问题”,他分享了近年来新兴的“经颅超声技术”,即超声技术在神经领域的应用,这种新技术能够极大程度地拓展外科医生的眼和手。

徐涛给出一组数据:大脑是人体最神秘、最重要、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只占人体重量的2%,却要消耗全身20%的能量,每1分钟就有将近1升的血液流进大脑,供养860亿个神经元和超过100万亿的突触,在1秒钟之内,这些神经元都在进行着数以千亿次的电信交流。因此可以说,大脑是人体最昂贵、最高能耗,同时也是守备最森严的器官。

“人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大脑进行重重防护,所以我们要进行手术解决脑的问题,有时必须要‘脑洞大开’,破门而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一直在想,有没有更温柔的方法,可以轻轻地‘叩开’大脑的‘门’,窥见大脑的奥秘?经颅超声技术就能做到这一点。”徐涛说。

按照他的说法,超声是可以透视大脑的“透视眼”,帮助外科医生在切开之前看到深部病变的位置,让手术操作更加精准;是打开大脑屏障的“温柔手”,能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血管病等,达到药物递送和精准治疗的效果;是针对大脑深部病灶的“无影脚”,对于帕金森病、深部的肿瘤等实施远隔部位的打击;还是唤醒大脑潜能的“金钥匙”,对于皮层神经活动有直接的兴奋作用,能在大脑中引发持久的认知改善。

“超声的‘金钥匙’作用,正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基础。”徐涛说,已经有人畅想,将来可以做一个内部有超声的帽子,人们戴着它,可以通过超声的持续激发,改善认知、记忆等功能,练成“超级脑”。

他说,未来,这些前沿技术可以进行交叉研究。如果将超声和机器人、超材料、脑机接口技术相融合,就不仅仅是“透视眼”“温柔手”“金钥匙”,还可能是一个“六边形战士”,能够针对颅内的各种情况进行治疗和调节,让人类的大脑变成“超级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9日 08版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